8 比、9 小畜、10 履
8 ䷇ 比卦 ☷ 坤下 ☵ 坎上
宣聖講義
師之反卦為比。亦五陰一陽卦也。而陽在上。與師殊。則位之差。事之異耳。上坎下坤。水在地上。以象言之。相聚而朋處之意。以情言之。相洽而同流之意。故曰比。比並也。相親暱也。相匹也。相輔頰也。水也。地也。
水流而地澤。地博水廣。能涵濡也。而坎險坤厚。險外而厚中。是朋比而不和。交暱而不節。如眾相聚居。羼然以群。如浮波逐浪。盈焉以合。剛於外而无主。柔於中而失從。此在平時大眾燕集之際。歡笑雜陳之景。與師之以律相率。以正相莊者恰反。故在師為憂。在比為樂。憂則有功。樂則怠事。聖人垂誡。重師薄比。良有以也。然比之為比。非不可用。乃不易用。非不當取。乃不宜輕取。則以有其眾。有其親。其勢不可侮。其德不可限。唯在於善用之。而善處之。則功自弘。業自大。故稱比為樂。乃言其大用也。果因其樂而平成之。則長樂。若以其樂而自怠荒。則反樂為憂。師反為比。比反成師。二者憂樂之機。亦憂樂之兆。如應憂而憂。則成師之功。此君子有終身之憂也。如應樂而樂。則致比之業。此聖人與民同樂也。故恆視其德業焉。憂樂者。德業之所始所終。成敗由之。禍福隨之。可不慎哉。
按比卦象。亦含此義。在上為坎。一陽居中位。在下之坤均為陰爻。群陰奉一陽。即大眾歸於一主之象。而坎險坤厚。陽剛陰柔。險以馭厚。剛以長柔。以一下眾。以權約民。則比之於一國之君。天下之主。已有其眾。已得其輔。其時實易。其位實宜。唯在有德以副之。有政以成之。有其道以安享之。有其威譽以振作之。庶乎克統其眾。克致其用。固非僥倖可冀。昏庸可得。暴戾所奪。巧譎所取者也。故必視其所造。而後長樂永康。此比之異於師者也。師以憂而有功。是在下位之事。比以樂而立業。是居上位之人。二者處境不同。心懷乃異。所事不類。致用亦殊。得比之正者。君主王候之業。失其正。則盜匪魁渠之類也。故反師為比。而比自有其正道焉。聖人述比之象。以與師較。則可見夫治平之道矣。比之對為大有。大有亦相得有合之卦。天火同類也。地水同類也。大有之反為同人。亦如師也。皆有其同情。得其合作。用之而當。則帝王之業。不當。則反害其身家。此雖天數使然。要亦人謀所致。學者勿以彼誤此也。故一卦之中。吉凶互見。一爻之內。主客不同。人事之所為。則存乎順逆。天數之所見。則關乎推移。苟合而觀之。當得其旨要矣。
宏教附注
今講比卦。比為師之反。亦物窮則變之意事。常有始於此。而終於彼。發於東。而止於西。其所以然者。不外極則變。窮則反。天地有限。歲時有度。欲求進而不止。不循環不得也。故變與反。亦常道也。正
道也。不過在一方看。則有變反耳。自大造言。初无殊異。如一人迴旋斗室。或來或去。總屬於行。不以來為常為正。亦不以去為變為反。然自室言之。則有東西之向。上下之分。而合之時位。則有順逆之途。吉凶之判。故數者。為人言也。非為天也。人有宜否。天无之。人有利害。天无之。此為吉為凶。舍人事外。固不足以定論。而人事又可以趨避吉凶。以挽其數。則數雖為人定。亦不足以定人。唯在人之自致之耳。賢智所以勝天。愚不肖所以逐數。其間相去。如霄與壤。則吉凶又豈易言哉。世人執一不通。恆以此吉彼凶。此順彼逆。呶呶【náonáo,指人沒完沒了的講話,惹人討厭。】爭論。而忽其大者遠者。是雖日言數。仍不能達數之用。抑奚益哉。今以易之各卦。反正相間。順逆相乘。以指明天數自然。俾人得夫吉凶真象。此 夫子之微意也。
又曰。比相比也。必有同類。如甲比乙。此比彼。至少在兩個以上。方得謂之比。故曰朋比。或曰比擬。而古文一字數用。去聲則為比附。有毘【pí,同“毗”】畀【bì,給與】之意。皆曰比。師者以一正眾。故曰師。比者以眾比接。故曰比。二者皆眾也。而用不同。師則有畏而自警飭。比則偕樂而易怠荒。故師多功。而比多過。今師已講過。諸人於講比之時。仍宜回溯師之用。一正一反。相比自明。
比卦辭義。本卦象而生。名比者。以象眾人比並之意。水與地並居。其性近而情宜。故曰比。而隱含爭競之意。雖近而易背。雖從而易睽。則以其失於和。離於德也。在五行。水土相克。雖比而不易合。雖眾而恆乖離。勢使然也。故比字異於從。從為順行。比為背立。是形近而懷遠志。外親而內自疏也。故日處狎暱。一旦相違。則同仇讐。聚居歡樂。一事啟隙。則生怨恨。小人之恆情也。唯君子戒之。故和而不同。親而不侮。近而不褻。好而不淫。久居而敬如初。長處而交不渝。无朝夕之殊。冷暖之異。无終始之判。利害之乖違。則其守也正。信也堅。待人以公恕。自持以貞潔。故如水土同類而不害也。若夫小人之志。樂則極淫。怨則深恨。利則與共。害則遺人。以情慾為愛憎。以勢利為去就。故比之為禍。不可旋踵。狎怨暱仇。毀交敗節。天下所由亂。國家所由敗亡。可不慎哉。故比之君子。益友也。比之小人。損友也。正人而比。國之福也。匪人而比。天下亂也。能識此理。治道備矣。人道明矣。故讀比辭而得易教焉。生不得離群。居不得无家。行不得无國。聚族以長育。合眾以經營。此人之不可避者。而必自審於比之道焉。有國與天下者。尤為要矣。易教先其大者。乃舉治道以概其餘。順人之情。而利用之。因民之好惡。而導之以正。決民之利害。而致之於中。就其親近。而久要之。本其歡樂。而長保之。此觀比而得其義。察辭而著其旨矣。
比。吉。原筮。元永貞。无咎。不寧方來。後夫凶。
宣聖講義
此比卦彖辭。言卦用吉凶之大概也。比以相近之樂。其德以坤之厚。合坎之險。外剛內順。故占吉。此大體也。原筮者舊辭。亦先天未變之象也。原筮與今異者。取用不同也。今以乾為先。以動為用。原以坤為主。以靜為德。原筮為元永貞。秉坤之德也。坤備四德。元亨利牝馬之貞。比則曰元永貞以有別也。坤德純陰。比則有陽。故雖具坤體。而殊坤用也。元者善之長。貞者性之正。而曰元永貞者。以坤之德。為坎先天。坎在後天代坤。而先天則純坤之用以貞而永。可見其不得離貞也。有其元善而能永貞。則德凝而用靜。其吉可知。吉矣。自无咎矣。而比在今筮。因時之殊。位之異固有咎。苟保其永貞。即免。故曰无咎。不寧方來。含數義。不安寧。一也。无寧如此。二也。不則寧矣。三也。方來者。正來也。言不寧而正來。其勢甚危。其趨甚急。以坤而動。入於坎窞【dàn,深坑】其險在前。而其行不可自止。則不寧方來。明其後不利。有禁戒之意。若作无寧解。則以勢之逼迫。不得自止。无寧為將來計耳。而方字有指位者。有指時者。各有意義。若曰不則寧者。以比之動有咎。果永貞而不行。自安寧而无險。其來亦有方矣。辭雖賅數義。究以不安寧之行正來。為主解。以比雖吉无咎。為取坤之靜也。苟至於動。而行坎之險。其難久安可知。聖人為人道言。以長治久安為本。今知比之難安。則求其所以安之方。此示戒而垂訓也。明比之象。乃暫安之時。前途危殆。正不可測。若以其安而忘于危。以其暫而忽於久。則比之所謂樂。乃巢幕之燕。所謂吉。乃塞翁之馬。禍以為福。失以為得。則其所至。必不堪告。故彖辭指所包藏之甚凶。雖吉无咎。不可恃也。事有始樂終憂。初好而後仇者。比之謂也。能酣于宴安。而醉於鴆毒哉。故有國天下者。不得不速圖之。後夫凶者。亦謂後來之不吉。比者相親而暱。相樂以嬉。比於男女而非正配。故曰後夫凶。以失其自貞。則必趨於險也。夫男女之合。必以義。人之所守。必以貞。今貪樂而好色。忘義而失貞。則所比者。必非嘉偶。其凶也宜矣。以女子而嫁二夫。不貞可知。以男子而娶再醮。不義可知。不貞不義。縱情徇慾。雖不凶。亦非吉。何況不免於凶。此以比諸失節之臣。背盟之國。喪守之人。忘信之友。不獨後夫也。而曰後夫者。本比之象也。人之最近暱者。莫夫妻若。而比之近暱。不以正。不能久。因喻以再婚之夫妻也。
比卦既以眾同集。其相得必有道。以親相近。其相應必有故。是其初可以利用。其力已大。其勢已成。則其致功有可為。作業有可期。引而揆於正。則建設之基。納而歸於一。則平安之肇。此先王所以能建邦國。固疆字。莫不資於比也。有競進之心。則業易精。有爭勝之勇。則功必振。天下之大。興王之道。撫萬方而朝諸侯。建中極而威四海者。其所本。在能運其民而一之。致其力而大之。良莠不殊其用。親疏不異其仁。為能安內攘外。使其下不生心。懷德畏刑。使其民不相背。則比之大用。在此不在彼。故彖辭明述其義。而揭其吉凶之數。辨其利害之因。俾後人知所法。而毋自敗其基也。故不寧方來者。明夫安之必速。後夫凶者。明夫時之不可失也。
彖曰。比。吉也。比。輔也。下順從也。原筮元永貞。无咎。以剛中也。不寧方來。上下應也。後夫凶。其道窮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彖辭之義。以盡其旨也。所謂比吉也。比輔也。下順從也。以比之初可用也。猶自築室者。不如用人之垣。自建山者。不如因地之陵。彼已具其勢。我則從其方。是事半而功倍矣。比之相比。已有其眾。已有其力。如聚族之群。部落之長。其下已順。其輔已明。則因而合之。其舉至易也。原筮元永貞无咎。以剛中也。謂剛中則柔見於外。以坤能涵坎。靜能節動。則孚元貞而占无咎。此數之所合。時之所宜也。不寧方來。上下應也。此句亦備數義。言上下相應則安。為天下而能定其藩邦。此因應而安。而四方來朝也。反之則外寇未至。內亂已生。民心已離。遠憂方見。上下之應。而不安之方來。所謂危亡立待者也。欲轉禍為福者。當先從此辭而致力焉。後夫凶。其道窮也。此與前講義同。道不可窮。時不可失。因比之誤於比。使先時者變為後時。其窮可知。其凶可見。反之。則前夫吉矣。陰陽之合。在得其正。一也。上下不應。則不安。二也。上下之應。由於能用比而安之。三也。因上下之應。而不預為其道。使將來不安。四也。蓋在卦象。上剛下柔。其體固相應。而其德乃相害。如以水浸土。先天母子。固相從以濡。若以土投水。後天克勝。反相違以陷。此體用之異。動靜之殊也。在體。則為應而安。在用。則為克而不安。其實皆相應也。故不寧方來。備數解焉。為國而能撫其民者。時之宜。位之當。乖時出位。皆不正也。猶乾之上九。亢龍有悔是也。故君子貴知幾。
又上下相應一語。後人多誤解其義。指為群陰與陽應。夫應者。必相得而有合。所謂一陰一陽之道是也。若偏多偏少。則非正應。比以群陰在下。與上之陽遠隔。是不能相得有合。欲其相應。必求所以能合之道。此吉凶在人事也。不寧方來。吉也。亦凶也。視時與位耳。則所謂上下應者。亦含吉凶二解。合則應其吉。否則應其凶。不得以一應字。而斷為有合也。凡卦辭之有應字。其義皆如是。言卦爻之應。非必卦用之應。言應之或吉或凶。非必應之為吉。讀者宜細審之。比之為用。在比而不為邪。比而不至於背。比而能久。比而克歸於一。則比之吉也。樂也。若徒比而不能免於邪。凶於終。隙於末。各阿所好。自以為是。則吉反為凶。樂反為苦。所謂无咎者。不免於咎。後凶者。誠屬於凶。則人事之責也。蓋比與師反。其德亦與師異。情感之所役。易失其正。偏激之所為。易流為害。此君子所以慎也。道窮一語。足垂鑒戒。有其時而坐誤。當其位而不為。雖欲不窮得乎。故占比之象。用比之道。實大有為之時。師上六開國承家。將於比見其事業也。
宗主附注
易經自文王周公制定卦序爻辭之後。凡前連山歸藏原有辭文。亦錄輯兼載。以明一卦有眾用。一爻有多義。雖周易採取不同前書。而卦爻仍前。則致用自包括各易。故辭中恆有分列原辭與今辭者。原辭即連歸原定之辭。亦可稱為舊辭。而連歸以次序之殊。象意均異。所指吉凶利害。亦自不同。以主客異形。前後異勢。此之謂吉。彼或為凶。先之謂利。後或為害。乃時位所關。人事所感。各不類也。如同一地。敵我殊情。攻守殊略。非數之差。事勢之別也。而在同者。必有其共同之理。異者。必具其獨異之因。此不僅卦爻為然。卦爻尤明著耳。連山歸藏。既異周易。其辭亦大殊。而其有所同者。則亦與周易近。此周易所以仍錄連歸之辭也。比之所謂原筮。即此例也。以比卦本无所異。因序異而用途異。然比與師為反。則仍同。其所不同者。遠近之情。間甚之理。略有差耳。故比吉。周易之辭。而元永貞无咎。則原筮之文也。吉較无咎。所差一間。如以動定之異。主賓之分。進守之殊。升降之別。則或吉。或无咎。亦以人事為主。故並載焉。大凡所謂原者。言有先天之意。三易對伏義卦言。皆後天易。歸藏於連山。或周易於連歸。則可視作先天。蓋由所出也。如母與子。子在母後。則先有者為先天。此非全易之先天也。故稱原焉。其辭則夏商之遺。其筮則周易之語。著一原字。明所自來也。比之全辭。皆合原筮。不僅彖也。讀者識之。
象曰。地上有水。比。先王以建萬國。親諸候。
宣聖講義
此釋全卦象辭。明告後人知其大義。言雖略而指遠。文雖簡而道廣。所謂成治平之德。開太平之世。垂久遠之業。致天下之治者。不獨一方之政。一世之功已也。而稱先王者。為言比之大用。貴先時也。先王所為。百世之師。規模所具。天下咸服。故因比之時。達比之道。成比之業。唯先王之尚也。後人惡能望哉。夫聖人著此辭也。固為表章先王盛德。追述古聖開國苦心。以勗【xù,《說文》:勗,勉也。】後世之君子。而在位者。亦當勉繼承之志。圖丕紹之功也。而在易教言。則重在用時濟世之事。蓋人人不必皆有位也。亦不必皆遇其封建之時。則卦辭豈无用哉。聖人不限於用。不迷於道。古者重封建。則立國之所亟也。若時易勢改。而猶拘執古人之制。必至扞格无成。則唯有審時作為。臨幾順應。以奉時為本。以先時為務。則因於比之辭。可竟比之道。不至履窮之凶也。故時者事業成敗之關。人之窮通。物之生殺。莫不由焉。以比而能及時自為。何患乎窮。何憂乎凶。上有其位。下有其輔。而能孚元貞之德。成剛中之用。則无大小皆有功。又不獨建國之事也。凡易措辭。莫不舉其大者。以一概百可矣。
初六。有孚。比之无咎。有孚盈缶。終來。有他吉。
宣聖講義
此比初六爻辭也。比卦六爻。下坤上坎。五陰一陽。與師相反。而其行也異途。其動殊歸。升降各違次。動靜各違情。順而悖。應而忤。相偕而不相識。相連而不相得。以其內外殊位。進退異時。故自初爻至上爻。吉凶不同。利害相反。此勢也。數也。初六在內卦之始。當坤爻之位。為陰氣初啟。坤道始應。以厚載物。以貞立信。得地道之始。履坤德之吉。故辭合乎象。義同於彖。蓋言比之初爻。本坤厚之用。行地載之功。而有其利貞之德。以應萬物。以安以生。以成其博厚之一也。夫坤者。應乾者也。地道无成。而代有終。坤之所以為用也。比亦從之。有孚者。利貞之應也。孚信也。地以載物。守貞而利盡群生。此所以有孚於外也。比之外卦為坎。四爻為陰。坎為後天代坤之卦。又得乾之陽。初六與之相應。故曰有孚。言如鳥之孵其雛也。其氣相感。其情相通。其生相依。其用相成者。皆曰孚。言以其誠相信也。如銅山之應洛鐘。琥珀之吸芥草。情性之契。氣脈之投。不期而合也。凡曰孚者。皆如是講。而比初六以全卦之始。合水地之用。其孚尤明。水地皆最信者。信以感物。无不信矣。如水之潤下。地之博厚。其德永不易也。故孚而在比。則稱其用而有孚焉。言或孚。或不孚。將視其所致用也。如用而克充之。則為永孚。如用而或從之。或違之。則或孚或否。故曰有孚。明其德之可孚。而必視其用之真孚否。比之所比。初合終離。易契而難固。易從而時違。永孚與否。全在人之致用也。初六者。用而未彰。動而未著。故不能全知之。然比之初。固甚善也。先天之用。體坤立極。其道主靜。其德為全。故占為无咎。言比之无咎。其本來无可咎也。有孚盈缶者。體坤之德。成地之道。載物而物歸之。育物而物聚焉。其誠信相孚而无不至。此所謂有孚盈缶也。缶者。器也。盈其器者。孚之所感也。如以缶取水。水隨缶而盈。是水信乎缶而不渝也。坤上合坎之喻也。且盈缶者。以初爻之漸動。事之初舉。器有限也。而亦如其器以盈。豈非孚之所利哉。重言有孚。明其集也必以誠信。必依仁義。必達性情。而後能比也。非偶爾烏合之類也。故比之初吉。乃其德也。終來有他吉者。地道无成。代終之象。以坤之用。重在終也。終者始之對。來者往之對。他者我之對。有者无之對。吉者凶之對。比之為用。皆取相對論也。言非全如是也。以比初爻。事之方始。行之方舉。而在象言。則其所宜者。在終來有他吉耳。外此則相反矣。故不言始往。而稱終來。不言自我。而稱有他也。凡卦用吉凶。皆有主客兩面之異。比之所吉。在他在來在終者。則以比之易變也。其吉凶恆難定也。終來者。因卦上下之應。內外之殊。而重視之。凡言有他者。必非一途之可循。比者。相比也。必非一類之可稱。故爻辭如此。
夫比之為比。以其有眾也。以其有類也。其相比也。必其近也。必其似也。故此與此比。彼與彼比。各比其所比。而後見其德。致其用也。不必皆吉也。能孚則吉。不必皆凶也。相悖則凶。此比之所異於師也。天之生物也。原不一類。必有其族。地之載物也。原不一方。必有其宜。仁者廣大无垠之道。此其同也。義者辨析入微之道。此其異也。比者合仁與義。故同而異之。異而同之。故一國之內有封建焉。一家之中有昭穆焉。此先王所以制禮也。禮者。定仁義之分。次同異之級。別親疏之道。明尊卑之序者也。而必有所孚。以孚眾情而諧同氣。以調異類而歸大同。此理之極則。斯治道之軌範也。故禮運有小康之世。有大同之世。其治不同。其所以為治則皆同。蓋將以順人情。準物理。而致之于平也。賢者思其大。次者思其細。不肖者則混而亂之。擾而離之。此天下之不免有治亂也。故比卦所以象其同異。而辭則求致其平治。人道之所宜也。聖人不外乎情性。不背乎人己。一準于中和。而不拘拘於一人之利害。故比者從眾者也。初六一爻。重在他吉。即此意也。以克孚於外也。孚而不渝。內外同應。則他吉即我吉。人之所利。即吾之所利。故以天下公諸人。以位均諸眾。建國而裂土。封候而錫爵。名器不以自私。財物不以自富。位不己踞。權不獨攬。故能得眾之心。服眾之志。而以長保其位。久享其利。此所謂无為而无不為。不威而畏。不嚴而勸。天下咸被其惠。人民咸沾其澤。而己亦與其安榮。此所以辭稱有他吉。即以應彖之吉也。稱有孚盈缶。即以應彖元永貞之占也。
象曰。比之初六。有他吉也。
宣聖講義
此釋爻辭之義。言其吉之自他至也。吉非己有。而致之自他。其吉更大矣。佛所謂自利利他。仁者立人達人。即為自立自達。此他吉之旨也。此孚之所以盈缶。此永貞之所以終來也。雖然。人事尚矣。世未有无人而得治其國者。堯舜之治。堯舜之德也。文武之治。文武之功也。堯舜文武。不自私其位。自富其財。乃能永居其位。久享其用。桀紂私之。而反失之。富之。而反亡之。其為己者。祇見其凶。未占其吉。則尤可證明此辭之所取義也。此爻辭旨。係明為治之道。亦為人之道也。後人多未達其義。遂使易教不明。可慨也歟。大學末章。全本此意。而傳中何以守位一節。尤為比卦含義說明。世之讀者。要當會通而推擴之。則治平之道。可於此中得其究竟。更能引證禮運之言。小康大同之說。及春秋三世之語。則于唐虞已往之政。將來大順之世。均可瞭於掌中矣。
宗主附注
此文為明治道。實古人治平心法。道不外本人情以為政。大公无我以為治之則耳。易中凡言孚者。皆有效用。如中孚是也。同聲相應。同氣相求。此孚也。必以我之誠信感召之。未有以詐力服人者。人未服也。已之誠信未孚。是己之咎也。焉能責人哉。比之初六。基於坤之利貞。以成乾之元亨。實始於孚。而其功。則為有他吉。其果。則為盈缶終來。因果分明。感應至捷。人人之所同具者。此情此性。推而充之。草本猶化。則誠信以至治平。乃本末一致工夫。為國者。其留意焉。
又曰。比卦六爻各有用。不獨上下卦不同也。而最要者。卦以陽為主。五陰一陽。陽貴陰賤。比卦陽居九五。正與乾同。此為得位。而與師反。以上下不同用也。然比雖以陽正位。卻非如乾之剛。則一陽處群陰之間。恆易受蒙蔽之害。故名曰比。貴在能比也。比者。相比而有爭競之心。相比而懷背叛之志。故得位雖正。而處時嫌孤。以人事言。必善用其長。方可杜其患。否則將自失其勢。而為群小所搆難之秋。故治亂在人。人存政舉。人亡政息。何以守位曰人。何以聚人曰財。理財正辭。禁民為非曰義。此易傳有鑒於比而立其教。儒者祖述之。以為治國平天下之則也。人者。所以守位者也。人不得。則位不保。此人字。指治人與受治之人二者而言。而何以知其孰為得失。則在乎比。比然後知其得失也。有賢者比。則知其最賢。有善者比。則知其最善。因比而知其人。因人而知其治。此比為成治之本也。夫人民眾矣。心思雜矣。而比以正之。以類之。以一之。則眾者歸於大同。雜者底於至中。此比之功也。故上下皆用比以成其治安。而後國天下不復變亂。此有位者所當知也。不然。上有位而自驕。下有眾而自恣。驕以失其民。恣以宄其法。上下相賊。而比於亂。人各有離心。事各有二制。則眾者助其為暴。勢者縱其行險。則上下皆失。更何以保其位哉。此不克自比。而徒求其用之過也。故比之大用。不外於人。不外於仁義。不失其位。不失其財。不失其政。乃不失其眾。以克治其國天下。而趨於大同至中。而後比之道以達。易之教以成。儒者之治功以見。其所關不亦大乎。故讀比辭。貴通比用。比固兼善惡。賅禍福者也。唯人自擇焉。
六二。比之自內。貞吉。
宣聖講義
此比六二爻辭也。言比內卦。六二居正位。已有其守。而坤德在貞。能正位而守以貞。其吉可知。故爻辭如此。夫比之為用。類以相乘。順以相接。同道而有合。不至中離。則吉。反之則凶。此比卦全體之旨。不獨六二一爻。而六二以處內之正。能守其正。不失其貞。則所比者。必能同心同德。合以永久。至誠至信。孚以不渝。乃君子之交。信義之契。厚德醇情。靜居安作。如處女之相守。潔士之自愛。純乎天性。本乎至德。不誘於外。不搖其中。長保太和。悠然天真。乃以貞吉。而順乎道行。此所以稱為比之自內也。自內者。以地位言。則其本位。以時日言。則其至中。以所交言。則至親。以所行言。則至順。以比而相得。猶夫婦之好。兄弟之愛。无間於物。不違其情。故曰自內。猶曰其本親也。天性使然。道義所合。則和樂永久。如地之博厚廣載。无棄於物也。而內字尤示其至親至近。本來同德。雖曰比。實則一也。坤之德。凝一而靜。六二效之。以位應時。以德應占。此自內貞吉。乃一貫者也。非二義也。不以貞吉。安云自內。不孚自內。安保貞吉。如人之誠。必先契乎心意。心意未孚。誠於何有。故自內者。猶人之誠。能合其心也。心身同誠。內外同貞。此六二之象。而占者自獲其吉。以不失其本德也。
象曰。比之自內。不自失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明其為貞吉者。必先自保其內心之潔。自守其內體之真。自樂其性。自安其天。始能孚於永貞。應於坤元。故曰不自失。言此貞德。人所自有。藏於身內。時不自失。即足召其吉矣。推之待人接物。何非以我之誠。致我之貞乎。故其吉无不應也。以內外卦言。六二上應九五。陰陽合德。大如天地。小如夫婦。亦莫不以貞為吉。以順為正也。
六三。比之匪人。
宣聖講義
此比六三爻辭也。本爻異於六二。以位不正。時不宜。則所比不當。匪人。不正之人也。失其自守者曰匪人。猶言非人也。人固有其自守之道。亦曰人道。傳所謂立人之道。曰仁與義。仁義者。人之正道也。猶天之有陰陽。地之有柔剛。本來固有。非由外所傳也。曰人道。人人所必遵之道路。亦舍此不能行。若失之。則舉足荊棘。舉步陷阱。非艱即危。其害大矣。人道不可一時離。而離之則非人。故曰匪人。中庸曰。道也者。不可須臾離。可離非道。此與比之匪人相證。非道猶匪道。亦即非人道也。言其不正而肆行焉。所謂盜賊是也。匪人者。盜賊之流。其所集合也。以利之相與。其利一盡。反面成仇。无信義可言。无仁慈之念。則其乖戾之德。所使然也。感於正者曰良。感於邪者曰戾。戾氣所集曰厲。戾德所合曰劫。皆淫暴殺害之所為。而為人類之毒。故曰匪人。言失其所以生之道。則唯有胥歸殺亡之慘劫。故匪人不可比也。今六三非內非外。不剛不柔。失陰陽之和。違天地之正。而乃相比。則可喻之於盜賊之結合。盜賊以圖害他人。殺傷良善。亦自有其類。以相濟其惡。此六三之所比也。夫否曰。否之匪人。比曰。比之匪人。其義正同。皆當天地否塞之時。陰陽乖戾之際。上失綱紀。无以正萬民。下失順從。无以事長上。相怨以利害。相責以恩仇。相執以兵。相示以戾。不顧名器。不卹廉恥。不計利害之大。不問得失之終。遂驅而相殺。從而相殘。乃末劫之年。離亂之紀。人類至此苦矣。比之六三。雖一爻之所為。有異於否。而其勢已比之匪人。其情已介於盜賊。欲免於禍。誠難矣哉。
象曰。比之匪人。不亦傷乎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六三之吉凶。非尋常所同。故以慨歎之語。示其禍害之烈而已。傷有傷害意。有悲傷意。有創傷意。有悼傷意。皆事所必至。以匪人而相比。舉國家而畀之盜賊。連國內而窟宅盜徒。率人民而追逐匪眾。則其傷可知矣。蓋六三之時。實自致之。內既不和。外又不適。內憂外患。紛至遝來。紀綱以隳。彊暴以肆。良善莫保。禍亂安止。此辭所以稱為傷也。
六四。外比之。貞吉。
宣聖講義
此比六四爻辭也。六四已屬外卦。陽氣接陰。外德交內。處相交之間。當陽動之始。雖為陰爻陰位。而以上為九五。剛柔相得。乃相從以順。故其辭曰。六四外比之貞吉。外比。言其由內之外而相比也。貞吉者。與六二同德。二與四同功異位。皆以純陰為用。故皆有貞吉之占。陰本乎坤。德本乎貞。唯能自貞。始能外從。貞見於內。德推於外。有諸內始形諸外。六四之能外比者。以有六二也。故以貞吉相應。所謂誠信相孚者也。誠以致之。雖遠亦服。是貞者。必能用於外。內有其德者。必能建其功。此內外相倚。體用相協。克孚貞吉之占矣。且所謂外比之者。有其人也。人者。指國之賢言。內本其貞。以自比者。則能外推其德。以比於賢。所謂近者悅而遠者來。多助之至。天下順之者也。
象曰。外比於賢。以從上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明比之有用。非徒比也。內比於親。以推化及外。猶文王太姒之化行南國也。外比於賢。以推忠從上。猶文王之三分有二。以服事殷也。皆能自貞。不失其正。故能相比。以成其德。辭特舉聖人用比以濟時。因比以成教。德澤日遠。功業日隆。誠信昭於天下。譽望係于諸侯。此周代開國之功。而文王濟時之志也。夫文王當紂之暴。有比匪之患。人民受其荼毒。實可傷之秋。而文王乃因之以廣其仁。施其德。以比而克成其大用。聖人用時之道。於此可見。故吉凶在人事也。
九五。顯比。王用三驅失前禽。邑人不誡。吉。
宣聖講義
此比卦九五爻辭也。九五在外卦之中。當全卦之正。乃得時位之爻也。以一爻禦五陰。其勢尊。其德溥。有非他象可比。蓋彖辭已喻之天子。當封建之政。為諸侯之主。此與乾九五爻有相近之義。故稱之為王。明其主天下。臨眾民。置侯國。行征伐。有取於師。而用兵。有擬于大有。而舉政。有倣于同人。而聯合邦國。製作典章。歸於一統。威儀文物。趨於大同。此時勢所宜。地位所適。居之不疑。行之有耀者也。爻辭明示九五之尊貴。與其光大。德備而功彰。治成而時裕。故曰顯比。顯者。昭明也。光耀也。以比而无所蔽。光大高明。臨於尊嚴。上下左右。服事周章。以拱中極。遠近內外。聽從和協。以勤王命。此有應於師之上六。而克效先王之德業者也。故顯比者。示於萬國而咸服。昭於有眾而克順。无所隱蔽而達四聰。无所隔閡而協萬邦。政令不嚴而威。德教不專而化。有擬于明明上帝。昭昭在天。斯名顯比。卦爻亦象之。一陽獨明。眾陰同照。如日中天。萬物同光之謂也。在前各爻。或內比。或外比。或比賢。或比匪。皆廉隅之事。隱晦未去。臣下之位。德澤未光。故難稱顯比。而不得指為王用也。王用者天子之事也。天子以之。王用三驅失前禽者。天子于政治之餘。從田獵之事。春秋蒐狩以供祭祀。而勵武術。訓彼有眾而勤兵。教以禮儀而重勇。與師六五之義同。師六五曰。田有禽。而比九五曰。三驅失前禽。以與師反。故師曰有禽。此曰失禽。師以師為主。故貴有獲。以見其功。此以王為主。故重好生。以見其德。三驅有所制。以示毋作田荒。失禽以開網。則明仁慈及物。此所以為盛德也。前禽者。指可得而弗得。在前者易獲。而猶舍之。故曰失也。且與師應耳。此禽即師六五之禽。師則取之。此則舍之。舍之。猶失之也。王无私得。故不自貪功也。前者。不逆取也。前來為逆。後去為順。舍逆取順以失之。實天子之德。猶網開三面也。邑人不誡者。王行不戒嚴也。王者。眾之主也。德之所及。仁之所布。人人皆其衛也。故不必戒嚴。而自无虞也。且王親賢近民。人人欲見其顏色。又田獵之事。與民同樂者也。故不戒途以警蹕。而予平民以瞻仰。此萬眾聞鼓樂而歡歌。見羽旄而舞蹈。誠聖王之治。亦顯比之孚也。故其為吉大矣。本節含義尚多。此其最要者。讀者毋忽之。
象曰。顯比之吉。位正中也。舍逆取順。失前禽也。邑人不誡。上使中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九五之用。貴在位正而時中。既正則能大。既中則能遠。斯為明明德于天下之王。而稱顯也。詩曰。不顯唯德。百辟其刑之。德之已顯。天下是依。兆民是託。則中庸所謂有位有德者。故能君天下。子萬民。而為封建之主。諸侯之尊。此在昔時二帝三王。均孚是占。而後人有未逮也。非位之不及。乃德之未明。是雖貴而不尊。比而不克顯。此世之不克上治也。故顯比者。天所畀也。天與之。人歸之。其吉至矣。而辭者。釋象者也。其顯比之象。由於九五之正中。故釋文曰。顯比之吉。位正中也。而失前禽。則由王者田獵。貴仁不貴物。以生為先。故不逆取。舍逆取順。不使禽之痛苦驚悸。亦仁術也。雖田猶寓仁德之念。非失也。舍之也。邑人不誡。固由王德之寬。王威之溫。而人民久化其政。自不警惕。亦由取順之義所推。人民不自戒飭。而官上亦不罪之。則其上下之和。相得之深。非能與民同樂者。不可致也。而九五辭如此。則以得位之王。明德之君。能以大中致民也。故釋文曰。上使中也。言上能以中和之德使民。而民亦化于中和也。情者偏激。而發中節。則中和矣。中和者。无大喜盛怒。過哀極樂。故无驚惕之心。擾攘之念。无畏避之志。忽遽之行。用能悠然自在。怡然无駭。雖臨君王之前。一若家人父子之側。雖際禮儀之盛。一同平居談笑之時。固不復誡。亦不足誡也。可見中和之化。位育之至。譬諸天威。而无懾於一時。譬諸神德。而无駭於頃刻者。習於聞見。飫於耳目。不覺而然。所以為化也。故釋文上使中也一語。為至精弘之義。此中字。乃天下之大本。性之體也。能以中行。天下无不悅服。而比九五之德。即在此中字。而能推之。天下同中。更何患乎凶。有比之中。以孚中孚。則大小過可以免矣。大哉中乎。為天下國家者。其善用諸。
上六。比之无首。凶。
宣聖講義
此比上六爻辭也。比之上六。為數之窮。乃氣之盡。以比而无主。成群陰相搆【gòu,同“構”。】之時。此數之極也。故爻辭曰。比之无首凶。在乾上九之後。亦以數之盡。而有群龍无首之象。然此異乎乾。乾以純陽之極。比則眾陰之窮。有不同也。其占凶者。處眾陰競亂之日。而失乾綱獨振之人。則亂將靡已。故曰凶。在易之用。皆以一陰一陽之道為正。若偏則有災。今比卦陽少陰多。而上六又值陰之盛。陰極无陽。其害必烈。故為凶。彖辭釋之曰。後夫凶。即此意也。言已過九五。陰不逮陽而獨用。雖為无成。雖進无地。是无可用也。比之為婦不配其夫。而獨往來。則其不得終也。乃氣使之耳。
象曰。比之无首。无所終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極於其位。進退俱阸。而為无首。首終一也。有始有終。今无首。將何以終乎。蓋比之用。貴得主也。上六无主。亂將用長。此无終之為凶也。總觀比卦六爻。吉凶互見。則以比之陰陽。一往一來。一逆一順。各不同也。而在人事之自擇耳。舍逆取順。守貞用中。為全卦主旨。亦易教大義。讀者當於此細求之。比與師反。而用相引照。故辭有相關合處。可見其往來順逆之道矣。
宗主疏述
比爻之辭。吉凶互見。而相差太殊。則以比之為用。包吉凶二者。非他卦比也。而比之內外卦亦不同。正由陰陽升降異道也。凡卦皆從下爻而上。而陰陽之氣則有異。陽順陰逆。陽卦為順者。陰卦則為逆。反之則陰為順者。在陽為逆。如比與師反。雖皆屬陽卦。而比乃陽中之陰。蓋師為陽。比為陰。以相繼續而成循環。
此易卦之例也。故比之氣與卦逆。其行亦相迕。此六爻辭之不同也。上坎為陽。下坤為陰。陽升而陰降。其道如否。故逆者永逆。順者暫順也。其辭在六三曰。比之匪人。與否之匪人意義正同。即由否之乾坤不交。陰陽各殊。其道與比之逆同。故雖配而不和。隨而不親。順少而逆多也。觀此可知比之用矣。
易自屯蒙以下。至比為一段。上應乾坤。下啟泰否。如屯蒙。如需訟。如師比。兩兩相繼。一往一來。為數之起伏。氣之消息。升降有次。動靜有序。而所象天地造化。人物生死。與夫國家興敗。事業始終。皆有一段因果。相與推嬗以迄无盡。猶一歲之四時。一日之晝夜。各為節候。自成刻度。積則為一。散則為眾。分而復合。合而又分。以應天地生育之情。人物交遞之狀。大小不異。遠近不殊。皆以此卦象之。爻效之。而猶稱為比類。以眾而後有類。類而後有比。天地人物。生化日繁。不有比類。无可紀識。比者相比也。方以類聚。物以群分。此比類之為用。乃生化之大則也。比之於人。其關尤切。以人類自古迄今。愈衍愈多。愈趨愈分。設无所比類。必不能全其生存之道。故有族。有鄉。有邑。有國。有部分。有派別。有種。有系。有色異。有體殊。有言語文字之不同。有宗教習俗之不一。而皆自成其類。自相為比。而後長保其土。克享其利。各安其生。以樂其業。此比之用。所以為大矣。序卦曰比樂。彖辭曰比吉。皆極贊其效。明其功。此誠人類不可不知者也。故有比之道焉。有比之情焉。有比之識焉。有比之規矩焉。而莫不存乎六爻。見乎辭義。待世人或熟覩而未察。或罔顧而未信。或淺測而未深。或輕繹而未達。遂使聖人制易卦之旨不明。垂易教之意不顯耳。寧非可慨也耶。
比卦最要之旨。為明易內外之義。序卦。以家人主內。睽主外。而比爻六二。則稱內比。六四。則稱外比。凡眾所集團。无大小。皆有內外之交。即至夫婦。亦有內外之別。男正位乎外。女正位乎內。內外皆定。則國家安治。故齊家治國。莫不先求內外之定。有一未定。遑言齊治。此比卦必以內外之比。為致用之本也。夫內比者。親親也。外比者。尊賢也。在人言之。則入孝弟。出敬老親仁。亦修身之道。故比卦六爻。直包修齊治平之道。而中庸九經一章所舉。莫出比卦之用。不獨建國封侯已也。有家者。必齊其家。而齊家本于修身。有天下國家者。必求平治。而平治本于修齊。此比之封建之功。必自內外之比始也。內親其親。仁之用也。外尊其賢。義之用也。仁義。人道也。二者備而禮生焉。此大同之治也。不外於比卦之用焉。封建之制。禮之文也。治之成也。禮立而治明。內安而外定。天下歸服。萬民聽從。則唐虞之世。二帝三王之所尚也。而猶憂亂國之民。違命之敵哉。故天下不足平。國家不足治。其功至矣。其道大矣。而溯本探源。則由於用師之反。師者兵也。聖人備而不用。故先德而後兵。以仁義懷柔萬邦。而不貴武功。以爵賞勞來天下。而不尚詐力。此內外能成其比也。親親則九族以和。而无怨言。尊賢則萬邦以服。而无遠志。此誠信之所孚也。中和之所化也。故能卒成其樂。永占其吉矣。大哉比乎。大學中庸之義。咸備於此。讀者其識之哉。從之則泰。違之則否。泰否之分。比德之成否所致。故比卦六爻。賅順逆之行。概吉凶之數。唯人自履之。而大有同人。正其驗也。
又曰。比卦辭講解極詳。而最要者。即吉凶由時定。先時者吉。後時者凶。莫非人事也。古時封建之制。實本於比卦。大小有眾。莫不有主。此即以陽統陰。使上下相從。而无違背也。今封建雖廢。而比之用未改。果率之以正。則仍統於一。若比之匪人。則民早離心。豈獨失時之凶已哉。讀比而念及國家者。當思所以挽救之方乎。
比字古文亦二人。如從字。言二人相比並也。並字為二立字。古文作。亦二人相並立之意。比古文作夶。而眾作。皆非一人也。皆以二人以上。相集合而成。眾則有大小之分。比則為匹敵之義。故師卦象。而比卦象。以比卦兩兩相對。非如師之統於一正也。然卦亦五陰一陽。何以不為而名比。則從師之反也。故比二人字作反背形。言其未能和輯也。雖有一陽。孤立高標。勢不下接。上與下睽。眾志不一。故為比。各相比也。此正與師反。而勢易亂。故聖人因之制卦。建設諸侯。利其相比。而各自為邦。假其同比。而間接其眾。則不屬者屬。不親者親。比而免於亂矣。此人事所以濟時之窮。若不然。時已非師。勢已階亂。各暱所好。而不能大同。各背其主。而不克定一。則嫉妒之情必熾。仇殺之害不免。以樂生悲。反整為散。將何以領其民。而安其國哉。故比卦示其戒。比辭垂其義。以取則於師。取證于同人。取譬于大有。皆先人事而建其極。立侯國而辨其方。此周官所稱維王建國。辨方定位一節之義也。而最近則見於師之上六爻辭焉。師上六已極將變。與比无多殊。故垂訓曰。大君有命。開國承家。小人勿用。此十二字。足抵禮儀三百篇。蓋治平之道。已盡於此。讀者其留意耳。夫大有同人。即禮稱大同之象。春秋太平之世也。而其對面則師比之勢。致用之得失。成治之大小。全係乎人。細審此數卦之辭。必瞭然於指掌矣。
比卦義例。為周易六十四卦中最複雜者之一。蓋以古卦。先天後天各異。而其關於乾坤離坎四卦者。尤為難明。以後天離坎。即先天乾坤之位也。故皆有先後天之異。雖異于辭不異於象。故卦辭恆互釋先後天。以明其體用動靜。各不同也。比為坎坤。先後天同位。而後天在先天上。與師相反。先後倒置。則占者必逆而推之。此一例也。先後既以異而同。占者必分合細推之。此二例也。先後天有陰陽之殊。坤陰而坎陽。則逆順互異。占者亦當互推其逆順。此三例也。先後天有母子之分。坎為子而坤為母。則有相生成之義。占者必兩求之。此四例也。故卦辭最為難解。而吉凶至不一。或吉而凶。或凶而吉。皆由其順逆之道。陰陽之情。剛柔之德。各不同也。古來釋者。多不得經旨。勉彊附會。實乖原意。在六十四卦。此例尚多。而於比卦先為揭出。讀者應留意及之。勿以辭之矛盾為怪也。事之利害兼至者。亦多矣。則比之吉凶相隨。又何奇哉。何以必釋之成一貫哉。故辭之半屬吉。半屬凶者。正其數之所成也。比固吉。而人朋比則為奸。比固樂。而事相比則為害。此天數不可嘗試也。何況比之六爻。已吉凶互見者乎。
9 ䷈ 小畜卦 ☰ 乾下 ☴ 巽上
宣聖講義
小畜卦象。上巽下乾。巽為陰初長。乾為純陽。陰陽相應。剛柔相得之卦也。而五陽一陰。恰與前師比相對。陽多陰少。以陰為貴。而陰為陽主。陽為陰用。陰象物。陽象道。故小畜者。有畜於物也。一陰氣穉。畜之未大。不似艮乾之大畜有二陰也。凡稱大小者。因其生長之次序也。陰陽皆然。生長之序。以所得之數為準。陰陽之生。各有所本。陽以乾為本。陰以坤為本。如姤卦為陰初生。復卦為陽初長。一往一來。氣至自見。如冬至一陽生。夏至一陰生。故夏至當姤。冬至當復。小畜與姤相錯。姤之一陰在下。小畜則在四爻。乃將巽乾二卦倒置也。故姤為陰初生。小畜為陰已畜。畜者育也。長育有成也。而所長未大。所育未盈。喻之於物。猶為雛穉之類。故曰小畜。古文一字數用。畜含蓄義。亦為畜獸。家獸稱畜者。以其可馴養也。故謂之畜。凡養皆可曰畜。故事畜並稱。畜猶字乳也。以大養小。以尊養卑。皆曰畜。則小畜之稱。正以陽之能養陰也。陽多而不傷陰。故稱畜。以陰得時位。陽不為害也。夫陽之與陰。非生即殺。非恩即仇。以其德異而用相違。相得則為佳耦。相惡則為怨耦。情之所為。必至之勢也。故不為育則為毒。古文毒育二字相似者。正以毒與育。同出而相養。同用而相離也。小畜卦名。古人或作小即此義也。育之古文。所謂亭之。之是也。皆所以為養也。天之生物也。必有以育之。不育則生者不成。天生而地育之。陽生而陰育之。故大小畜皆取義於陰爻。而所謂畜者。正以其育也。陰以育陽。陽以育陰。陰陽相得。生育以成。此大小畜之得名也。比者眾也。眾必有畜。故次之以小畜。
又畜者。必以多為尚。小畜以初畜之時。處孑立之位。雖畜猶小。不得多積。故傳稱為寡。言其孤獨无助。雖有亦僅。以之為育。而所需正眾。則寡於用者。正其積之未厚也。夫人之所積者。貴德不貴物。貴施不貴畜。能畜而施。德乃及物。則君子之業也。易傳曰。日新之謂盛德。富有之謂大業。非得位之聖。逢時之傑。不可致也。小畜之寡。由其德之未盛。業之未大。而見其施之未光。物之未被其澤也。故小畜之名。有所寓意焉。在乾之德剛以健。在巽之德柔以順。其用相殊。而能相濟。故德施雖未見。而積置已有心。猶天之有雲霓。地之有水土。物之所仰。生成之所需。其能充而用之。擴而行之。則小畜之功。不難企大有之業。此天命在人事也。无如時之未達。位之未隆。順而自矜。健而未充。則因循坐誤。而為睽革之所乘。此非天數之違。實為人事之懈也。蓋小畜內秉陽剛。應體乾健之義。而勉自彊不息之功。外宗陰柔。應體巽順之規。而思省察自求之旨。方无乖乎天數。无悖乎時義。故有常變。有權正。能守常者。始能應變。能執正者。始能行權。小畜之所憑也微。所用也小。而在我之能自顯之大之。毋自畫也。故德之積也以漸。施之行也以時。苟不忘乾健之功。巽順之用。則充實之為美。光耀之為大。日進无已。幾曾不變為大有同人。寧止大畜之至哉。聖人於此。深具精思。而明教以告天下後世者。正在其命名之微意耳。
小畜。亨。密雲不雨。自我西郊。
宣聖講義
此小畜彖辭。明全卦之用也。小畜以乾承巽。內剛外柔。其用為亨。以其所行之利也。而四德祇具亨者。乾之用不備也。陽雖眾而不貴也。然以陽之眾。利於亨達。巽順以為用。乾剛以為體。體用俱恰。故以亨稱。以其未大也。故不兼四德。且乾金也。巽木也。在後天為相制。亦限於用。雖有乾健巽順之美德。而艱于施布。故僅曰亨也。由卦義言。小畜未積。亦艱於眾用。唯以其有畜。自有所裕於德。故曰亨。明其所持之可裕。而所行之可達耳。雖亨而不繼。則可者僅可之意。故其象如天之密雲不雨。雲密則所覆者廣。不雨則所利者僅。此小畜之亨。亦止於亨而已。夫作雲者。為降雨也。積德者。為施澤也。今雨澤不加。雖有雲與德。將何以成其大用哉。故小畜之亨。為卦體言也。非用之謂。卦重在用。今如密雲而无雨。則徒有其表。而无其實。徒見其貌。而无其誠。則其致功之難。成德之細。已可知矣。由卦象言。乾為天。陽合陰則成雲。巽為風。雲遇風刖不雨。此五行之相制也。而卦爻中錯離兌。兌為澤。亦雲雨之象。離為火。澤遇火。亦无雨矣。離火即日也。日照不雨之雲。映而為霓為霞。乃天之文也。非雨之兆。風吹无雨之雲。流而為霾為霿。乃天之華也。非雨之施。故有密雲而不雨。正如人之有積而不施。物之有蓄而不用。雖亨无所利也。夫亨者。夏之德也。氣廣以厚。行疾以遠。宜其溥利也。而小畜之亨。阻于巽悖於乾。雖亨於數。而无利於物也。自我西郊。指其方也。既不能徧。必有其方。自我者亨有限。西郊者行有方。西為金。乾之後天所居。以卦位言。一陰居第四爻。為外卦之始。西南為外。而西則外方之所始也。且巽東方木位。乾來而巽往。則西來者必徂東。東方為賓。則西方為我。故曰自我西郊。又西方日入之地。雲不成雨。而蒸為霞為霓者。非朝即夕。今以離日之映。為天上之文。是晚霞也。亦應於西。夫東方生氣之始。西方陽氣之消。小畜貴陰。陰長則陽消。西為金。陰所始長。於時為秋。陰長則位當西。在卦六四。陰數也。而四為金之生數。亦居於西。故彖辭占如此。蓋所以明小畜之亨而不用。積而不施。氣消而不能厚。行往而不能遠也。故西郊者。指所從之未利。而所行之未遠也。雲自西而東者。恆不雨。行自郊而城者。恆不遠。蓋以象小畜之未大。而德業之未成也。雖有所畜。不足以澤民。雖有所文。不足以崇實。故君子觀之。而自勵其德業焉。
彖曰。小畜。柔得位而上下應之。曰小畜。健而巽。剛中而志行。乃亨。密雲不雨。尚往也。自我西郊。施未行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彖辭之義也。小畜一卦。以剛從柔。上下相應。乃氣之相得。數之相合也。一陰而五陽。陽眾陰寡。寡以育眾。故曰小畜。前彖辭已見其義。而釋文復申之。為明小畜之用。本乎陰柔。一陽雖寡。而居四爻。乃得其位。位得勢順。乃能應乎乾剛。成其生育。乾健於內。巽順於外。有剛中之體。得順行之勢。故曰志行。言可行也。行而得時。是以有亨。亨通也。无往不宜謂之通。言乾剛之德。依巽順之志。所往咸宜。此其為亨。在乎行也。故彖辭曰。密雲不雨。自我西郊。釋文曰尚往也。以密雲在天。有將雨之勢。而自我西郊。有將行之志。未雨而可望。未行而可動。此其所本者厚。所持者利。厚則有備。利則无虞。故曰尚往也。尚者志也。心之所之也。本非往而曰尚往者。以其不容已也。夫密雲為作雨也。今不雨。何貴乎雲。況雲已密。斷不容其无雨。此行之必決也。故自我西郊。乃不得不行。以小畜之育少。不得不求其充也。施之未行。人將安仰。物將安懷。密雲在天。施雖未行。而望雨之情。不以其施未行已也。則必有所尚矣。尚往者。為行其施也。施行而後雨澤之沛。道行而後育畜之成。此小畜之用。有待於自往。正如密雲之雨。有待于自施也。夫二語一義。尚往也。施未行也。皆所以釋彖辭之意也。以密雲不雨。為施未行。故有所尚往。而自我西郊。今釋文顛倒釋之。良有深意。蓋欲勉人之行。而无阻於前日之勢也。德之未加於人者。以未積也。積而不施。乃自誤也。雲之未雨。以未密也。密而不雨。天之過也。故易道以人濟天之窮。以將來戒過去之失也。不雨者宜雨。不以其時而自怠。未施者宜施。不以其地而自止。故自我西郊。即勗之以往也。而密雲未雨。當鑒之于施未行耳。小畜取義。在畜德以濟物。畜財以育用。凡有所畜。必有所施。今以畜之小。而未及施。是有畜之名。而无畜之實。正如天之密雲而无雨耳。人事之所宜引為戒者也。故雖未施。仍尚施。雖未多畜乃志畜。以其所志如是耳。而卦用亦應之。
象曰。風行天上。小畜。君子以懿文德。
宣聖講義
此總釋全卦象辭。以明人道也。小畜者將以大畜也。畜非徒畜。必有其德。人之所賴以生成。物以所賴以長育者。皆是德之所加也。比之于雨露之潤。水澤之溉。潤溉不時。生物必槁。故畜者生物之所由養育者也。人之畜物。必求其壯盛肥美。而於畜德也。則不知求其充溢光明。是舍本而逐末也。故聖人示其意於辭。而寓其教焉。小畜之卦。上巽為風。下乾為天。風行於天。陰行於陽。乃二氣之交也。交則文見焉。如雲霞之為輝耀也。雲者作雨。而因風以成彩雲。遂成天上之文。天以風雲成文。有其光也。有其色也。光色之施。織為五采。如人之有威儀也。然見於外者。必先充於中。昭於物者。必先著其道。天地之所以為美者。有其高明博厚之德。悠久无疆之道也。故日月成其明。雲雨成其澤。風雷成其威。霞霓成其色。燦兮照于萬方。煥乎垂於四極。蓋文章之為美。而以著其明德。聲色之為觀。而以昭其道也。聖人鑒之。而以懿己之文德。德而曰文。有所施也。德而曰懿。行之不息也。文德者禮樂也。政教既成。則禮樂以定。祭祀則有歌舞之儀。田獵則有羽旄之美。合酺則天下同慶。宴饗則有功具樂。凡關夫盛典之集合。大事之招攜。朝覲會同。冠昏吉慶。苟為禮之所制。必有儀之可觀。苟為樂之所興。必有樂之足享。蓋禮以致中。樂以致和。中和之德。乃成其情性之正。禮樂之備。乃得其物我之平。小畜者準人情而求物欲之道。因嗜好而期生育之全者也。故必始於格致。而終于道德。因於禮樂。而達于中和。此懿文德三字為之教也。昔禹王征有苗不服。退而修其文德。舞干羽於兩階。卒能格苗民之心。收統一之效。文德之所關于君子也如此。以非徒文章外物之為美也。必先有其誠明。以合天之高明。地之博厚。而後施之成德。發之為文。此文德之所貴也。蓋象於小畜。內存乾健不息之誠。外推巽順亨行之志。斯稱為文德。而足以協天地之道。成位育之功也。此畜字即位育之育字。能知此義。方知小畜之用也。
且小畜彖辭。密雲不雨二句。與小過六五爻辭同者。以皆為陰陽未治。施澤未行也。德業之成。以實惠及物為先。道用之昭。以生成普被為本。故有其內。必形諸外。致其力。必著其功。天道不言而品物亨。事功成。聖人无為而治功明。教化行。以无德不周。无善不實也。小畜小過。皆施未大。業未成。有其備而未著其功。得其時而未充其用。則所謂質美未能光輝。勢成未能推擴。此吝于生成之德。疏於遠大之謀。虧乎仁義之性。闕乎化育之誠。在人為不克全其仁。在天為不得達其道。此物之所憾。數之所窮也。故易於此諄諄垂教。而勗人以日進其業。日新其德也。風天小畜。雷山小過。二卦相似。巽者。乾初變也。震者。坤初復也。艮者。乾之胤也。以陰而望陽。以柔而濟剛。其所求甚切。而苦於時勢之易逝也。故二卦皆以德澤未施為辭。而勉人以自反也。反則小者通而大矣。過者正而中矣。畜者積而盈矣。施者周而及時矣。故小畜之辭雖多。而釋象括之於懿文德三字也。德而有文。信能自勉矣。
小畜初二爻。均取象復卦之義。其辭與復卦各爻相類。非无由也。易卦大例。一往一來。自陽為往。自陰為來。故陽卦多往。陰卦多復。以陽進而陰退。陽升而陰降也。而陽卦以乾為統。陰卦以坤為統。自乾變者曰往。自坤變者曰復。如姤與復二卦。是其著也。小畜卦以巽合乾。巽者乾之變。而其對則為復。復與姤對也。姤與小畜。為上下易位。雖上下不同。而陽陰相偶。故小畜亦與地雷復對。乾與坤對。巽與震對。升與降對。上與下對。故復與小畜對。一陰一陽。一柔一剛。對者主賓也。體用也。陽以陰用。剛以柔用。小畜之用。初二爻取復。亦自然之理也。且巽主進退。有進必有退。小畜貴行。有行必有歸。往者必來。去者必返。故小畜爻辭始於復者。以反復為用。而孚巽進退之義。又小畜者。巽宮初變之卦也。即一世卦。初爻當一世。二爻當二世。變者必還原。道之所貴也。易之所本也。易取逆數。道取逆行。由變逆推。溯原尋本。則變者必返於未變。再變者必反于初變。故小畜初二爻。皆以復為用。乃從天地推遷之道。人物生化之數。所由來也。就變卦尋源言之。初爻之數。應復於巽之本位。二爻之數。應復於小畜本位。皆往復定例也。若就體言之。小畜為畜以養也。物欲之所動。情識之所主。設往而不返。行而无歸。逐物而戕生。徇情而汨性。則乾之剛健中正之德。將隨巽之柔靡漂浪之欲以俱亡。是所謂畜者。僅足自毒而已。更奚以稱其養育哉。故涉於物者。必自反其所求。關於利者。必自反其所害。此小畜爻辭。以復寓教。理也。亦事勢所當知者也。故初二爻。皆明著復字。俾知克己復禮之為仁。為人道所最要。抑以小畜之復即履。履禮也。復禮而後成仁。得履而後成德。其旨與地雷復卦正同。陰不可長。陽不可亢。存心養性。乃聖人中和之德。位育之本。此小畜之所志也。
初九。復自道。何其咎。吉。
宣聖講義
此小畜初九爻辭也。巽為乾變。復則仍返於乾。故小畜之復。乃成純乾。而為剛健中正之德也。乾者純陽。在人為性。在天為道。初爻。內卦之始。即乾之初九也。以巽而返從乾。即由物而復於道。又應乎乾健之行。昭其大生之德。萬物皆被其澤。仰其生成。斯即小畜初爻所占之吉也。在天之道。曰陰與陽。陰以從陽。順以應健。始終載道。人物同育。此初九之吉。概言夫天道也。曰復自道者。以復非无條理者。乃循道而後復也。道者无所不包。而由下上達者也。初九居下。為復之始。循是以升。乃達道之真境。譬之於人。由情而復於性。由物而復於道。必有所始終。非皆能一蹴而幾者。唯聖智生知。故有圓頓之功。中人之下。必自始至終。至下至上。以序推進。而後德與日積。道與事成。此性道之修養功夫。抑人道之本末階級也。而孳孳焉不輟。兢兢焉不失。則有守有為。有體有用。則所動順理。所如適道。天之不違。時之不悖。則所至自无咎。所成自吉祥。蓋天道元亨利貞。全德全用。本乾之健。成巽之順。而能復於至道。成於至性。則德之大。業之畜。无與比。何咎之有哉。更何事之不吉哉。此言初九之占。因復自道。而自然无咎。自然吉祥。不假祈求。而數運自契。非有他也。克己復禮。順天成性者也。道者超乎數。誠者通乎神。小畜之功。位育為極。而其始也。自復而已。故中和之德。祇在體察己之情性。存養之道。祇在抑制己之嗜好。此聖人示教而寓於爻辭文字也。即自卦象言。亦唯此足以成小畜之用。全健順之道耳。
象曰。復自道。其義吉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初九之象。本乾之陽。在理原无吉凶可言。故爻辭何其咎吉四字。亦可作一句讀。言復而能不離於道。日進高明。以達於上天之載。天德玄微。清靜光明。超乎象數。純乎乾元之真。則吉凶不足言。善惡不足辨。此太初之境。太一之象也。然等而下之。一氣既分。兩儀以判。陰陽相抱。善惡相形。則為吉為凶。自有異象。故下達則數備奇偶。氣殊順逆。上達則渾圓无間。純一不糅。此精粗之差。亦性情之別也。小畜初九。由道言之。自无咎吉。由事言之。則无咎為吉。如人之性。原无善惡。若以善惡論之。則為善。故釋文申明其義曰。復自道。其義吉也。以苟能復自道。是由情返性。以和達中。更何咎惡之可言。故曰其義吉也。義宜也。宜其吉者。正以其復於道也。道者中和精一。復者返本還原。是由下上達者。其吉乃理之當然。故不獨无咎。且為吉也。易辭一語一字。輒含深淺義。此亦一例也。
九二。牽復吉。
宣聖講義
此小畜九二爻辭也。義與初九同。而微異者。地位之差。次序之別。以二爻在內卦之中。居事物之地。非如初爻之勿用也。且九二與上卦六四相應。九五相對。陰陽異道。升降殊途。亦異于初爻。而名曰牽復。較之初爻。復上加一牽字。實以示九二之復。有殊於初九之復也。二爻皆取義於復。已見前講述中。九二之牽復。乃本於小畜一卦。原屬巽宮第一世。當巽之初變。初爻之復。復於乾。二爻之復。復於巽。巽為乾變。復則歸乾。乾乃至陽。純乎元陽之氣。超乎數象之上。故曰復自道。无他詞之加也。二爻則以小畜之復於巽。巽為進退。為往來。為從權。為駕車。又為陽初消。陰初息。一消一息。一進一退。故如權如車。可遠可近。今二爻隨乾之象取復之義。其復也。有待於牽挽。如用權衡。必審物之重輕而推之。如役車馬。必視途之高下而挽之。此牽復之義所由來也。牽者。有力彊之以行。有持係之以進。非自復也。故有待於物。物者。陰也。必有為之主持者。是九二牽復。因中有所執。而能禦之以成其復也。故在初爻之復。乃氣之自然。而九二之復。乃物之所變。其異固甚明也。夫初二爻皆曰復。三爻以外則否。何也。則由小畜之卦體與卦序。爻位與爻用所合也。卦以巽乾合。而恰為巽宮初變之卦。又巽恰為乾之初變。既變必復。乃變之次序。而復者亦因爻位之所當。故亦在初二爻。【以乾變巽。巽變小畜。適在初二爻。則自限於初二爻。有變始有復。即无往不復之義。】初復復於乾。二復復於巽。合之則皆復於乾。乾本在下。因變為畜。是復者。將因畜以成道也。畜以物為志。不復則將玩物喪志。此初二爻辭因象寓教。恰合乎道也。合道則吉矣。故初二爻皆占吉。正以其能復而不越於道。不失其性。性道內存。功利外溥。而後畜之功用見。畜之數理明。此爻辭之含義。亦聖人易教之精蘊也。
象曰。牽復在中。亦不自失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明示牽復本守中之義。期返本之功。以不失乾之本德也。而亦字指出與初爻之復。殊途同歸。蓋由小畜而巽而乾。又恰當乾之正位。不失中道。亦如初爻之復自道。雖出於推挽之力。其成仍純一精明。與自然者无二也。
宗主附注
易數往來。故復卦辭曰。七日來復。七者。數之盡也。盡則必復。以應天地之循環而成變化。此復之生於往之盡也。小畜初二爻亦然。陽生而向上。自乾始。至兌終。而仍復於乾。陰成而向下。自巽始。至坤終。而仍復於陽。故陽極生陰。陰極復陽。往來不息。以成大環。小畜上巽。陰之始生。亦乾之初變。下乾應之。故亦為復象。正與地雷復相對也。陽復則陰有主。往而能返。始而有終。如行道然。不失於歧路。此天地生成之有序。而不錯亂也。畜者。生成之要事。其遵依者道。捨道則失其正。何以遂其生成哉。故初爻辭。以復自道為訓。明其不能須臾離道也。此畜之本義。而貫澈始終。其始則生養之功。其終則位育之德。同斯道也。同復自道而成其用也。故與來往之義。通為一也。大哉復乎。一息不離。與道同住。此聖賢仙佛之所養。即聖賢仙佛之所畜也。蓋配諸天地而无闕。推諸生成而无餘。其所由者。一往一復而已。
宏教附注
夫子此文所指小畜之象。實為人生一大事。因生成養育。必以其道。道以一陰一陽得其正為則。若失正則非道。非道則乖於畜。故畜字與毒。古相同。道合則育。不合則毒。祇在正邪之別。此初二爻辭。示人以自復於道。即克己復禮之義也。
九三。輿說輻。夫妻反目。
宣聖講義
此小畜九三爻辭也。本爻在內卦之終。即乾卦之末。以上合巽。主變於陰。巽主進退。有車輿之象。以下剛上柔。兩不相接。故有脫輻之象。說同脫悅。古字通用。視所宜為釋。輻車轂之所輳。以成輪轉而便進退者也。脫則不行矣。而在小畜卦。雖因巽為用。實本乾為德。乾與巽洽。以剛行剛。內外阻隔。九三皆陽。故曰以剛行剛。巽在外。乾在內。本末不接。輿者本也。輻者末也。故有脫離之象。雖巽能順從權。而所遇為不相投。是小畜之道。因九三而窮。非果窮也。以不得再進也。小畜內卦均陽。陽至此已極。遙望四爻之陰。而阻於內外。交錯為離為兌。轉變為陰。陰與陽爭。男與女訟。而成夫妻反目之象。蓋小畜巽之所變。巽宮二世。為風火家人。即自小畜變來。家人之象。亦夫妻之意。而風火二者交煽。陽為陰困。柔從剛化。故有詬誶之聲。勃谿之事。乃風火所激也。加以兌為說言。為口舌。少長嫉妒。中冓之訟。因故以生。此亦同脫輻之義。脫從說者。正以互兌也。反目者巽為多白眼。離為目。小畜取反復之義。內外卦連而互離。上巽勢盛。其變為時位所迫。不得不反目也。巽乾本和。內陽外陰。原成匹偶。故有夫妻之象。乃以變而反目。輿原擅進退。良於行旅。亦以變而說輻。此可見正變之數殊也。利反為害。恩反為仇。此道之所不易守。而情之所難制也。故小畜之用。必以自反為貴。能自責而恕人。自潔而節欲。不為物役。不徇情私。而後得全其生。成其養。非僅多積阜財之謂也。觀大畜九二。亦有輿說輻之辭。更可見用之不可縱。物之不可過也。縱之則窮。過之則絕。窮則反畜為乏。絕則反恩為怨。此道之必守中。而德之必克己復禮也。大畜九二。小畜九三。以位殊遠近。情別親疏。體異剛柔。勢乖賓主。故二卦爻辭。一在二位。一在三位。所占微不同也。
象曰。夫妻反目。不能正室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小畜卦九三爻。以剛過甚。雖接近四爻之陰。陰與陽爭。乃成反目之象。在人為夫妻。亦陰陽之體。貴能親睦相得。今夫行過嚴。妻志不近。剛柔皆失。遂成怨偶。此反目為凶占也。故釋文曰。不能正室也。蓋言夫妻主和順。和以正外。順以正內。外不陵內。內不迫外。相愛以誠。相處以敬。乃夫妻常道。而家之所以齊也。故傳曰。男正位乎外。女正位乎內。三爻失其正位。而德不能相涵容。故反目。反目者。夫妻之變。而家以不齊。此所謂不能自正其室人也。妻有隨夫之義。夫有督妻之責。今夫失其道。此責之在夫。咎在陽之過剛。乖其中和之德。故曰。不能正室。雖妻亦有咎。究此爻責在陽。故以夫之不能正室為辭。明其咎有所歸也。
六四。有孚。血去惕出。无咎。
宣聖講義
此小畜六四爻辭也。言六四一爻。陰居陰位。當外卦之始。居內卦之交。因巽之主進退。本乾之德。為剛而行健。既進而止。欲前而卻。故有此占。有孚者。孚於乾也。剛柔相當。三四兩爻相接。四二兩爻相應。初四兩爻相生。故曰孚。以陰與陽孚也。中孚之義也。中孚以巽合兌。內陽外陰。陰偶陽奇。奇偶相當。中外相得。故曰中孚。小畜以巽合乾。下卦過剛。本難匹偶。而在四五兩爻。陰陽得位。有似中孚。故曰有孚。言能有孚耳。非必孚也。有孚而孚。是在善用此爻者。故爻辭以有孚二字示其意焉。夫孚者。必相信。必以誠。必兩者不欺而能契洽。而後能相生相成。以成其用。如鳥之孵雛然。貴在剛柔相濟。陰陽得平。小畜六四。濟矣未達。平矣未勻。故曰有孚。九五亦然。不若中孚之恰當也。在卦之用。恆取對卦。故初二爻取復。而四爻以互離對坎。坎為血。且巽成坤之變。陰爻皆統於坤。血者陰物。故坤上六有龍血之辭。而此爻亦稱血也。血為傷殺之所見。四爻陰甚。處眾陽之間。易演傷殺之事。蓋佳偶為孚。怨偶則為傷殺。其間不遠。祇在志趣之殊。或有孚。或見血。視情事而異占也。自血至出四字四句。皆斷而不連。然合解亦可通。以分之為斷。合之則連。故釋者有作一句。其實含二義也。去者進也。出者退也。合之則為進退。則為行止。惕者自惕也。乾卦九三夕惕亦此義。蓋因乾包坤。既見血矣。寧不自惕乎。況以巽順合乾健。一剛一柔。交爭孔急。六四以柔遇剛。以孤陰待眾陽。心中惕懼。情也。亦勢也。而進退以之。見血而進。本乎健也。因惕而退。循乎順也。一往一來。爻象然也。健去順出。无咎宜也。故爻辭八字。各有所指。分釋則爻之德。合釋則爻之用。而守之不失。自免於咎。以孚於眾也。見血不凶。心惕无損。終以有孚而知進退。不失其時。不乖於位。以前而能卻。剛而能柔。故无咎也。此乃小畜全體大用。亦聖人示易明教之主旨。蓋六四為卦中主爻。獨貴者也。以陰主陽。不失陰之本德。故也。
象曰。有孚惕出。上合志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。尤明示斯爻之用。而見易道之所先也。夫六四為上卦之始。上之九五上九皆陽也。以陰承陽。而克成巽順之志。故曰上合志也。即此足見爻之本德。與人之所行。必以謹慎將事。知難而退。以不失其柔。而後能免於咎。此釋文但述惕出二字。而略血去也。以進而見血。必有咎存焉。唯能自惕而退。不執初見。巽以從人。不恃得位。慎以守己。以乾之剛健。猶必朝乾夕惕。今六四既由乾變巽。則其不能剛愎自用。固已明矣。則能自反以惕。自遜以誠。而求不失其孚。克竟其用。所謂知幾之哲。識時之士。雖幾瀕於咎。而卒能自免。豈非以惕出之訓所致乎。故獨揭二字。以明无咎之由來。而更以上合在上者之志。以證有孚之成就。一則因惕出而无過。一則因上合而有功。轉移之間。禍福大異。此小畜之大用。全基於善退以自警。善柔以禦眾。善順以成上志。善反省以孚於事物。其利在己。而其德及人。其過不居。而其功足以被天下。此固賢者之行也。蓋中和之道。必先自慎其獨。以情衷於性。以物治於道。性以自淨。乃真養生。道以惠物。乃真化育。故小畜雖寡。而其功德實利濟之本。其志行實脩養之源。本源不乖。大用以顯。此以生成萬物而不為奢泰。位育天地而不違性情。物我皆春。人天同化。其極不可量也。其小則尋常日用之事。故君子出則成人成物。入則立德立身。初无二致。所謂剛柔進退之間而已。故讀易者。先審其辭。觀卦者。先達其德。情者不可滅。亦不可徇。物者不可无。亦不可過。一本于中和。則合道而適生。盡性而利物矣。
宗主附注
六四爻辭。血去惕出无咎。與渙卦上九爻辭。渙其血去逖出无咎。大同小異。皆以巽取象進退之義。而不同者。則小畜下為乾剛。渙下為坎險。剛則易警。故自惕。險則易陷。故欲逖。而剛險與巽之柔順。皆不相容。故皆見血而志進也。在小畜以養畜為用。重在物。故取象於六四陰爻。在渙以散脫為用。重在意。故取象於上九陽爻。此爻位之異也。然皆本於進退從權之旨。主於柔順克己之道。固无不同。以柔伏剛。則化爭為和。以順履險。則化陰為夷。故雖見血。而皆以无咎終。此易教示人臨危之道。避禍之方。雖當艱阻之時。仍有善身之策。即重在一出字。因時超拔。不入旋渦。此出之義也。已陷而不深。已交而不戀。則猶有脫出之望。以全其身。保其生。而不與於凶咎也。故明易者。不以身試險。不以生徇欲。明哲自保。君子之應時也。而不違乎時。處位也。而不困於位。然後成畜。與渙之用矣。讀者於此。當三思之。有裨于行止者大矣哉。
九五。有孚。攣如。富以其鄰。
宣聖講義
此小畜九五爻辭。為指本爻之用。而明小畜之志也。夫小畜之志。將以化育萬物。生成人類。為極德。非徒為一時之需。一己之欲也。在需卦則為應人生之所求。而謀得酒食宴樂之所好。其志未大。其用未極。而其所至。反為爭訟以終。蓋私欲不可窮。私利必有害。故必因而推之。以充類至盡。本乎忠恕之道。行乎仁義之德。民胞物與。而无獨私。家給國富。而无所乏。此化育之至。小畜之所志也。小畜九五。居外卦之中。得時位之正。因權制用。以志成德。則宜有孚於眾。有聯於外。有推己及人之功。有因民而利之惠。則小畜之用益大。而道益廣。不限於私欲。不犯於情好。則德立而誠成。仁至而義盡。此爻辭微義所指。而易教制定人民經濟之所在也。有孚者。如六四所講。亦與中孚相應。此與中孚九五爻位正同。尤較六四為近似也。孚而能畜。則天下仰其生養。此民生之道所重也。攣如者。相聯不捨。相攜不遺之意。蓋仁人之於天下。无所遺棄。成己者。將以成人成物。立己達己者。將以立人達人。所謂親親而仁民。仁民而愛物。本末相連。親疏相繫。祇有先後之別。而无取捨之分。此攣如之謂也。故己有者。人亦有之。我得者。物亦得之。共利則和。大生不害。如天之覆。如地之載。春風之來。无物不榮。時雨之化。无物不滋。此攣如之德。未必有為之聯繫。而自然无遺棄也。富以其鄰者。本孚攣之義。而明其生成之效。惠利之功也。博濟而不誇。同育而不嗇。則我之富有。亦鄰之富有也。蓋富者。物也而中有道。業也而中有德。傳曰日新之謂盛德。富有之謂大業。盛德大業至矣哉。以民生不可不富。果有庶眾而使貧乏。是寧无生。故富有為生成之需。亦化育之本也。九五之爻。既富矣。而不自私。而以富其鄰。見其生成化育之所推也。富其鄰者終富其鄉。終富其國。且富及天下。舉凡人物无不富矣。而但曰其鄰者。言所推之始。所公之基也。鄰近矣。由近及遠。人各有鄰。則推之國家天下矣。故其象如攣。猶練繩之相及也。
在泰與謙。均有不富以其鄰句。恰與此相反。以卦上下異也。泰為坤乾。謙為坤艮。皆地道主外。以靜為用。故殊於小畜。唯中孚最相似。故中孚九五爻。亦曰有孚攣如。見夫孚之不虛行也。中孚不曰富以其鄰者。以中道无為。不言功用而自成也。而小畜九五。明畜之必富。而不獨享。以不富自私。乃能稱其德。此象文釋之以懿文德。言德之必有見於外。而後克成其富也。
象曰。有孚攣如。不獨富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尤足明小畜之道。必公畜之於眾。而毋私畜於己。公則為德。私則為盜。財物能利人。亦能害人。能成名。亦能敗名。故仁者以財發身。不仁者以身發財。財聚民散。財散民聚。大學所述者。皆此爻之義也。天之生物。不得其養。則不能存。人之必有畜也。正為全其生。而必推己及人。以公畜為眾養。然後稱其富。不則雖富亦貧。蓋富於物而貧於道。富於用而貧於德。徒以害之。將奚利焉。此小畜九五爻辭。必反復明其旨趣也。
上九。既雨既處。尚德。載婦貞。厲。月幾望。君子征凶。
宣聖講義
此小畜上九爻辭也。上九爻居全卦之上。為全體之用所極。極則必變。以氣至也。變則反于原體。小畜之反為履。履者禮也。因畜而歸於禮。乃情之不可縱。欲之不可徇。故必克己以復於禮者。理也。亦勢也。果不知反而彊求畜焉。則必窮。富極反窮。亦理勢然也。物之用也。得宜為中。身之養也。得當為和。故必有節度。履者。節度也。中節曰和。適性曰中。中和之功。位育之德。故能合節度。能成其畜。過乎節度。反畜為毒。此大小過二卦。必衷於中孚。而禮曰仁人不過乎物。孝子不過乎物。仁人孝子。以物養生。期其中而已。故无過者。恰得其養。以全其生。此小畜上九爻辭。以不過為義。而吉凶亦視其過否而定也。
在彖辭曰。密雲不雨。自我西郊。此則曰。既雨既處。明其氣已變。而時已移。則象亦隨之改。事亦因之異。故不雨者為既雨。尚往者為既處。處住也。止也。雲已得雨。行已得止。恰有歸宿。而變反前象也。在小畜全體主於畜。而其既畜者。唯以德為貴。故曰尚德。彖以德未行。比雲不雨。今既雨。是有德可尚。尚者。貴也。尊也。以德既明。人得而稱之也。在九三爻辭曰。夫妻反目。而至上九。則變為和好。夫能正室。婦能隨順其夫。故曰載婦貞。言夫能偕其婦以同載。婦能事其夫以自貞。九三有輿脫輻。輿亦載也。載則不脫矣。故比於夫婦和順也。厲者。更勉也。以有德及人。能正其室。皆成德達道之象。而孚於畜育之義。故宜更勉以至於道。合於天性。則生者成之。養者全之。而不失其中和。克收其化育之功也。此德至而凝道。誠至而通化。而仍須一息不懈也。此厲字。與乾九三惕厲同義。亦本於乾之德也。唯能依乾之行健大生。始能成小畜之尚德以亨。以小畜用在巽。而體在乾。德成於柔順。而道本於剛健中正也。故貞厲二字。分體坤乾之德。而尚德二字。則合明小畜之用。此君子以之懿文德也。月幾望者。明明光照之象。而巽順非日之明。故稱月。幾者。指望之前後也。前後不遠。故曰幾。上九爻居卦之終。為時之極。月滿易虧。故有幾望之語。戒人以自惜也。與厲字義相應。而又以既雨之後。密雲必散。皓月中天。恰得其時。比於人之有德。光大以照幽暗。輝耀以見文華。乃成德之時。慎勿使之再缺也。而末句君子征凶者。正以此爻之用。與前各爻反也。彖主尚往。今既處矣。而猶征焉。自逢其凶。全卦自初爻始。皆主前進。今至上爻。其道已窮。更安征乎。此凶之由妄行也。故適時而止。為德之積。非時而征。為道之窮。此釋文明指其義也。
象曰。既雨既處。德積載也。君子征凶。有所疑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蓋小畜一卦。至此已極。如再進。唯宜自反。反則為履。富而有行。必求於禮。故曰貧而樂。富而好禮。為人道之正。若富而猶逞欲。則必犯征凶之戒。而有殺身之禍。是畜者毒之。生者殺之。德之未成。名之未章。而徒徇於物。亡於欲。將何以稱其育。成其養哉。故全卦至此。唯以德為尚。貞厲為訓。不求其進。唯志於止。不求其前。唯志於守。聖人示教莫不本象以言意。因辭以明數。此巽順之道也。進退以時。不失其權。而後免於凶咎。成其光明也。
宗主附注
小畜六爻。內外異情。雖偶而不和。此以志之不同也。先後天之生養殊也。凡世間物事。皆由一陰一陽配對而成。或生或化。或養或惡。莫不相當以為用。如生成者。相得以和。變化者。相乘以制。善者相親。惡者相仇。必皆勢均力敵。地位相等。情欲相尚。而一則同好而成親睦。一則同爭而至怨仇。則由於志趣之異。習染之差。利害之難調。良莠之難化。故一則趨東。一則走西。一則向上。一則流下。其結果不同。其始發固无殊也。故在卦象言。皆為對位。在情事言。皆為偶類。而和親者。為善對。為佳偶。怨爭者。為惡對。為仇偶。乃同而不同。相差日遠。實有由也。故相生相制。為變化之本。一往一來。為趨向之道。而在乎後天之情勢所不定者。故小畜。寡也而不宜爭多。養也而不宜過分。唯和乃中。唯慎乃固。此爻辭吉凶互見。而利害終始懸殊也。
又曰。小畜一卦。均以畜樍畜養為旨。而以物力之所限。時位之所制。不得大充其用。故以小名。此比之初有所積。略得餘裕之家。與夫甫有所造。頗得施布之士。而德業未豐備。志行待深進者也。故全卦以進行為要。以文德為本。然畜於物者。恆窮於道。志於得者。恆屈於行。此人情之偏。為天理所不許。故小畜於育養之必需。則為當。於生積之得中。則為宜。過之則不宜不當。為其戒於人欲。而慎於物好。重於天性。而輕於情。主於生生之道。而飭於行為也。與中庸苜章之旨相同。一以性道為本。戒慎為用。中和為志。位育為成。蓋中庸所述。純本乎易教。而更推其詳耳。故在小畜之象辭。明其為懿文德。而上九爻辭。則以德之既積。示其用之已極也。而六爻之占吉凶。无一不以物與德比。情與性較。以明其輕重。而求之中和。果中和不失。生育必全。德業既成。位育自致。此微義所見。而始終以一孚字寓其旨焉。孚。中孚也。中和之轉音耳。唯孚乃有畜。乃能成其畜。畜者以德不以財。猶天之澤物。在霖雨。不在密雲也。在九五上九二爻。固已明揭其意。且推及小畜之成。利用阜生之至。乃為德而非物。為貞勵而非餘裕。為同畜而非獨私。為知止而非直進。无非欲由此轉而入於禮教。返而修其性行。終上九之位。接履卦之用。因富庶之成。行教養之功。此固人類一大事。亦即中國數千年來一脈之文化所存精髓。自非輕易所可改革者也。誠以人生不可无養。而不可專營於利。在利與害相隨之時。必求其真利而无一害。此在以義為利而後利耳。故乾坤四德。利為其一。而釋文則曰義之和也。自此以後。凡言利者。皆易以義字。不復逕稱利。非聖人不言也。乃欲以義代之。而使得真利耳。故易之利。即以後經書之義字。而易之言利。亦即他經之言義也。義則均利故也。大學已明釋之矣。儒宗之示教。由此一字。足見其所重。人道所立。以仁義二字概四德也。仁賅元亨。義賅利貞。貞亦為成利也。而小畜履二卦則尤著貞利之德焉。此不可不知者也。
上九爻辭所稱。既雨既處。以時位已極。功用自成。故曰既。言前已見雨。而行已止也。比於人事。則為德業之成。以既畜積而富有。且推而及於人。是生成之德已著也。故曰尚德載婦貞厲。尚德以載。而能內和其室。可見德業之成。內而妻子。外而國人。无不和悅而歸心焉。故室家之和。必由於身之脩。聲聞之富。必由於德之積也。載字亦可連下讀。為載婦。明其與前爻與脫輻之相反也。小畜因巽在乾上。有車載之象。而合上句。則為德之能載物。如地之博厚也。以德積既厚。而施既博。內外遠近。无不受其育成。故稱載。以上九為極變之地。下爻之乾。變則為坤。坤厚載物。以貞利物之功。與下貞厲相應。貞本乎坤。厲本乎乾。故合稱其德。以明上九之由變而反。以成履之用。且以見德之所成。莫非持躬自勵。守身自貞所致也。厲亦作厲害講。言不貞勵則害。正如育之為毒也。凡易中厲字皆如此。非獨指一字。且貞厲者。一凶一吉。即在進止剛柔之間。順逆往復之際。自此一反為履。履之用。純本於貞。更可見上九一爻之稱貞厲。為履之先導也。月幾望。亦如中孚歸妹之所指。以辭明象。又切時也。幾者未幾。以前或後皆幾也。巽不能正對乾也。故曰幾望。君子征凶。明其不宜進行也。以巽將變。陽與陰相忌。而不復得權。故征凶。釋文申之曰。有所疑也。疑字與坤陰疑於陽相同。亦含數義。一為猜忌。一為比擬。一為阻礙。或作擬與礙釋亦通。蓋陰陽不和而有爭。不調而有阻。其義相似。而於此處作礙講。尤較切。蓋進行有阻礙。故凶。以道已窮。將何征乎。征亦作征伐講。以其行有武事也。小畜外順內剛。而上九剛極。重陽必陰。故比於征戰。而有礙也。然 夫子已講述大義。其所兼言之意。未及徧述。蓋此等活用。端視人事與時位之應耳。稱君子者。與象辭相應。明小畜為重在文德。非以言武事也。即巽主進退。而不宜彊征。故有凶。況上九之變為履。履禮也。其與征戰相戾可知。故觀乎上九之辭。實為吉凶並包之象。果順時因勢則利。否則害。蓋處兩相猜忌之地。當兩相爭奪之秋。設行之不宜。禦之遠禮。必有凶險。此爻辭斷之甚決也。畜已終矣。而物力不可窮。則征凶之占。亦足為貪黷之戒焉。就時位言。窮則必變。今變而不克自反以復禮。將不免於征凶之辭乎。
又曰。小畜卦用與大畜頗可通。大畜以艮乾合。小畜則巽乾合。其下皆乾。是同也。唯小畜之巽乃陰卦。大畜之艮則陽卦。而以爻言。巽祇一陰。艮則二陰。故所畜有大小之殊也。畜者育也。積也。陽以畜陰。則陰多稱大。陰以育陽。則陰多亦稱大。畜在多積。則小畜以積未豐也。畜在廣育。則小畜以育未大也。故小畜之異大畜。全在陰爻多寡。大畜本取陰陽相育為用。較小畜取陽畜陰者。更進一層。為小畜一陰孤行。不克多育陽也。然其用皆由陰在陽中。而陽不相害。大畜尤以陰得上正位。其勢已大。能與陽同育。雖卦上下皆陽。而合之則仍為一陰一陽。此卦例也。大過二女。而合後則成一夫一婦之象。家人卦亦然。此觀其辭可見。卦自分陰陽。不以原卦為泥也。小畜雖巽為陰卦。為父與長女配合之象。實則仍成夫妻之例。故爻辭有反目載婦之語。而天下以養育稱者。莫先于夫妻配偶。推之物類。雌雄牝牡。皆夫妻也。必先有夫妻。而後有生育。未有孤陽獨陰自生育者。故大小畜以育為用。均取夫妻配偶為喻。而大畜推及物類。更引童牛豶豕良馬為證。亦明生育之功。必先有其良好之配偶。正如人類必先有和順夫婦。始能有賢孝子孫。夫婦為人道之首。君子之道所造端。可見一切生育之原。實在陰陽之得諧合也。萬物莫不生於天地。莫不育於陰陽。而必在既交既和之後。此凡人所知也。唯明育養之道。必從二氣之恰相合偶。並不在一陰一陽多寡之齊。而在陰與陽志行之協。此大小畜之用。以陰少而得陽為本。陰能從陽。陽乃就陰。方為至道。方見真育。陽則性也。陰則情也。唯能相協。乃致中和。而後天地以位。萬物以育。此中庸首章所講。實基於大小畜之用。讀者須會通之。
宗主疏述
小畜卦與履為正反。與謙豫為相對。豫為雷地。小畜為風天。而地雷復。天風姤。皆為往來卦。凡卦中之義。均與此數卦相通。以氣相合也。卦在先天相對者。如天與地。日與月。子與午。春與夏。雖若不聯。而實相偶。蓋一陰一陽之道然也。陰起於此。陽應於彼。陽升於東。陰降於西。同時相應。同地相追。則自成一合。非一動一靜。終後再始也。原息息相通。循環不已耳。故非陽即陰。非此即彼。氣往來其間。无一時停留。所謂周流六虛。恆久不息者也。故一卦之氣。與他卦相合。或同或異。或先或後。莫不有連有續。有動有應。故在風天小畜之反。為天澤履。相倒為天風姤。相對為雷地豫。相錯為地雷復。相應為地山謙。相通為山天大畜。此其明顯者也。再合之先後天位。會之消息數序。則各卦相連為用。皆可按圖索驥。固不獨小畜為然也。又求之於八宮。與其本宮對宮之位。所行之次。為主為賓。各有所當。則一卦之情。莫不畢見。而爻辭之旨。莫不得其由來矣。故卜卦者。貴能會通。而察其變。變則卦異爻殊。因變以知未來。此神機之所啟。今但言常而略變者。以變之難盡于言文也。是在學者熟于常數。而後能自通之。
畜者。蓄也。育也。以眾之所育。有資於蓄。故繼比而有小畜焉。畜者宜大。而小畜則其始也。當比之時。事業初定。所畜未盈。雖畜而未大。故曰小畜。且孟子曰畜君者好君也。畜以成之。裕以積之。由漸而致也。非有儲於前。有備於先。則雖畜之。不得遂大。是明天下初治。取之于民者必薄。而民之奉其上者亦必廉。治世之則。固如是也。又畜者。備其餘以為不時之需也。因需而有畜。則稱力之所及為宜。比後之畜。力有未逮。則其所餘者寡矣。此亦小畜之所得名。序卦曰。小畜寡也。寡者少也。少畜之謂也。古人言少者。多謂之小。猶曰稍稍也。畜以裕眾。亦以奉公。此禮所謂三年耕。必有一年之畜。九年耕。必有三年之食。而夏之貢。商之賦。周之徹。因什一以為制。示取民之有限者。皆小畜之義也。
天地生物。莫不待畜以生以成。則雖小畜。不得嫌其寡。而正因其寡。足以遂其生成也。如天雨以潤物。多則汎濫而為害。不如其少也。人之於所畜。多則貪虐以損其德。亦不如其少也。故可大則大之。可小則小之。聖人之制政。本乎天地自然之序也。故小畜以寡而成其用。足以紹比之功。應需之志。而无慊矣。論卦之象。上巽下乾。風在天上。乾陽也。巽陰也。一陰五陽。陽多陰少。陰反為貴。以陰之少。應陽之多。故稱為寡。言所供不足也。然陰在外。陽在中。巽以順剛。外以從中。如天之欲雨。而山川出雲。恰相應也。唯所應者微耳。風者疏物。而雨遇風則止。故天遇風。有雲而不雨。雲從而雨不逮。此其所以為寡也。陽者用陰以養。一陰以養五陽。其所得之寡可知。而不嫌其寡。則以陽剛之正。取巽行之順也。內外相協。上下相諒。不苟求於物。不責備於人。則寡欲以養其心。較多物以養其身者賢矣。故小畜之為育。乃天之道。性之充。非情欲之私。物好之為也。故能協眾而安其位。居正而守其中。德昭於外。用孚於表。而能應四德之亨也。亨者通也。无不達也。寡欲者。无不順之。少取者。无不服之。能推己以益人者。人无不親近之。故小畜之用。為眾之所歸。而其所昭於眾者。在德不在物。此明明德於天下者也。故君子以之。而懿文德。文德者。明德也。文於外。顯於眾。乃謂之文。如雲不雨。而為朱霞。天以之為文。人觀之為美。此氣之華。靈之明。性之光。而為美之所顯。故曰懿焉。
小畜一卦。寓意頗深。在治道言之。乃小康之世。然非真能小康也。以群眾失禦。反姤為小畜。姤者。遇也。小畜者。不遇也。而陰得位。陽屈其下。以柔履剛。眾志難平。雖暫伏於一時。將群起於他日。此以動靜失序。逆順違常之所致也。且小畜。以蓄為用。能蓄以自養。則可苟安一時。倘蓄而未實。或空乏而无蓄。其養已失。何以自存。因卦中爻錯兌與離。火澤為暌。澤火為革。在外成睽違之象。在內有革命之亂。此由人事不齊。應運不當。反常為變。乖道為妖。妖孽以興。變亂斯起。故小畜之失道。而成暌革之多難。小康之未逮。而成離亂之危邦。一轉移間。亨塞大異矣。誠以上巽下乾。必先有自彊之德。乾惕之懷。以固其內。更有巽順之道。和易之情。以交其外。而後保其亨用。致於安康。此應運在德。明數在施。德施以孚。禍災斯免。今內无積畜。民失所生。外无智力。國失所護。而猶不明明德以獲人心。不親賢才以厚人力。不知自責以悔既往。不肯自勵以勗將來。茫然自寬。靦焉自幸。以為人如我何。數如我何。是兒戲為邦。夜郎為政。德施全无。道用失正。乞靈欺罔。恃在僥倖。則一旦中樞解組。四維奔迸。求存不得。求生不任。雖有天資。同歸於盡。此人事之懈。豈能咎乎數運哉。故小畜者。上以接比。下以啟履。明德則泰。失道則否。一亨一塞。唯人自以。存亡安危。一著所啟。克剛克柔。仁義及禮。歷茲小康。大同近矣。勉哉斯語。毋悖至理。此小畜之所為用。而深切乎時弊者也。聊述其大義云耳。
小畜卦在易歸藏。名曰小毒。取亭毒之義也。而曰小畜者。以所育之未大也。世間萬物。无生不育。无育不生。乃一陰一陽。助長成全之德也。然天地之生物也。非有為而生之。以生而生。自順其性也。非有為而育之。以育其育。自適其情也。生者屬陽。育者屬陰。非陽无生。非陰无育。此生化之定則也。卦自乾坤啟生成之門。屯蒙定生長之序。需訟見生養之情。師比著生存之用。其所以為萬物生化之德。生活之規。莫不具備。而小畜何獨以育稱哉。是蓋有深意存乎中也。夫天之所生者。天育之。物之所生者。物育之。固未必待於外也。蠢如鹿豕。眇如蟬蚓。其生其育。无求於外。此物之情也。而人則不然。初胎成形。飲母之血。既產成嬰。吮母之乳。此固稚子之常也。漸長而資穀食。因欲而逐物好。嗜慾既啟。貪求愈多。有必需者。有不必需。有易得者。有不易得。而人之情未饜也。人之欲未止也。由是所以生者有限。所以育者无窮。為之生者不多。為之育者正未可量。是其有待於外。而非徒順其自然。適其生存之已足也。由是於生生之外。而有所求於育之情。由是於其遂生之餘。而有所需於育之事。夫而後育之為育。迴別乎屯蒙需訟師比之規。而極其育之所為。推其育之所至。乃致演化人生悲歡哀樂之情。與世道安危治亂之序。而不復平均坦白。與物同進。悠遊逸豫。與天同康。乃為如潮如波之相推。若羹若沸之相盪。以促成人類史上之變化。與人群學上之波瀾。此固歷數古今。靜觀文野。所未能免者也。故君子于此。不得不求其道焉。小大畜者。育之道也。從之則安。逆之則危。守之則治。失之則亂。人將欲遂其求欲之情。而无害於為育之道。則所謂育者育也。將以成其生也。不然。則苟唯欲之求。而忘道之所在。則所謂育者。毒也。將以殺其生耳。可不慎哉。可不審哉。
小畜大畜皆以陰用。皆由陽生故也。生之者眾。而食之者寡。在理財為合道。今之所謂生者眾者。言僅有其生耳。食者寡者。言養之不足也。生眾而養不足。則生者苦矣。故必求其所以養生。天下之人眾矣。而得其養者少。則必爭。是亂之所由起也。民以食為天。以足食為全生之備。今民皆不得養。而上无所備。任民奪食以自救。此率人相食之世。亦亂之所由亟也。故人類不安。而世道不均。國政不理。而物力日困。天下之不復治也。寧為運數之使然耶。彼之所富。我則奪之。人之所有。我則取之。是相與為盜也。盜者日窮。窮而養盜。罄其所畜。不足供一時之需。儘其所有。不足濟一方之急。愈窮愈困。雖盜將奚用之。唯有同歸於盡而已。此為失其所為育之道。而徒示人以物質之利。爭奪之巧。其所底。不至於殺人以生不可。抑殺人猶不得延其生。則將何為。此世道之變。皆根於權利之說。物質之文明而來。雖欲阻之。不可復止。雖欲消之。不可復除。唯有眈眈逐逐。終日習為盜蹠而已。更誰為求其所以為育之道哉。小大畜者。育之大小。道之大小也。小則小康。大則大同。小則畜其己。大則畜其人。小則畜於一時。大則畜於天下後世。蓋有畜斯有育。有畜以育。斯免爭奪。所需既足。盜賊以絕。此君子因人情而制政。因人道而制生。不過亦无不及。志乎中而已。故小大畜。因時損益。躋世否泰。而立其序。定其治。名之為畜者。言雖為育。而无害於物。雖利生。而无損於人。雖有待於外。而无肆於中。雖有求於餘。而无乖於德。蓋衡之於至中。致之於至均。不為貪而爭。不為奢而盈。不為不得。而不志於得。不為不養。而不偏於養。故雖貧而不困。節而不窮。用裕而不傷財。取充而不患滿。此畜之為道。必有德也。必有則也。為人為己。同利而无所害。為我為物。同用而无所虧。物我兩宜。人己俱適。故曰畜。畜者。善也。好也。至善以好。天下同康。尚何患乎爭。何憂乎貧。此易教之所以為至也。天地之所以生成。日月之所以照臨。風雨之時。寒燠之平。无人不養。无物不生。則畜道之所見也。唯在乎德澤之流行。
且小畜者。以卦象言。取陽為材。而奉陰為主。其所合卦。為巽與乾。交錯則為姤。即上下易也。天風姤之對。為地雷復。復者返也。陽極則返陰。陰極則復陽。故在天為陰陽往復。在人為性情還原。返本還原。為道之大則。乾為大本。為大始。坤為至德。為至終。今以陽往者。必以陰歸。以情去者。必以性復。此天人之大義。終始之總途也。小畜以風火相煽。變而至姤者。乃復窮至陰也。陰不可極。欲不可縱。故仍還於復。此小畜辭義之所本也。人之所生。以情欲為身。恆玩物而逐於外。使性日漓。乃失其本始。以至於毒害其生。欲求免焉。唯在於復。克己復禮。以成其性。始全其生。故在小畜初二爻。皆取復之義。言不復。則不能成其育也。果以育而逞欲。以畜而徇物。物欲反戕其生。更何貴於畜育乎。故本于復以還於始。克己復禮。乃反畜為履。履者禮也。无履則无以立。无以自復。雖畜物自豐。徒為殺身之備。雖充育自足。徒為毒生之謀。象有齒以焚其身。人懷寶而幹於罪。是徒畜而无復。徒知有育而不知有生。徒知有身而不知有性。一往而不復。一去而不返。淪為禽獸。胥成盜賊。害己而損人。悖天而殺物。雖日事乎畜。適自伐其軀。自戕其性而已。此聖人所為懼。而特戒之於爻辭。以復為道。以履為歸。能如是。方能成其所育。方不悖夫畜育之用。蓋仍貴陽而賤陰。先性而後物。平情以制欲。格物以致知。然後人己同生。物我並育。而畜之為義至矣。此初二爻之辭。必取復以立其則。固不獨卦象之常變。所必如是。即天人性情之始終。亦莫外乎是也。此中精蘊。讀者識之。
10 ䷉ 履卦 ☱ 兌下 ☰ 乾上
宣聖講義
履卦為文明之象。教化之成也。有天地而人類生焉。有人民而生息見焉。有生息而秩序著焉。有秩序。而生成安和之德昭焉。化育繁衍之道彰焉。是故履者。定其秩序。而安其生。發揚道德而和其類者也。其名履。其實禮也。其卦有指。其辭有加。而意有專。用有定。為生生之序。人物之大防也。傳曰。履德之基也。履和而至。履以和行。可見履之為道大矣哉。夫履卦乃小畜之反。上天下澤。一陰五陽。而其對則夬。其匹則謙。其逆則剝。其應則復豫也。蓋履上乾下兌。兌以承乾。陽以育陰。因和而成德。因剛而行己。以說言為貌。以不息為道。天尊而下就。陽眾而內涵。不似小畜之志於求物。卻能鑒於外物。以反於性道。此中和之德。而其成則位育之功。故為人類準衡。世道模楷。而人事一切由之以定其位。依之以安其行。此志之所一。德之所齊。道之所以大也。
履卦卦象。以乾合兌。上為純陽。下為少陰。兌。少女也。少陰從陽。少女從父。生育之愛。出乎天性。綏和之情。成乎至德。雖五陽一陰。外剛內澤。而能從順不違。克己自守。故謂之履。言有所處也。動則有行。靜則有立。進則有序。退則有位。此人道之所定。而萬類之所安也。故曰履。如足踐地。而不虞傾陷焉。自來天地生物成物。垂象如日月。成形如山川。動如飛走之屬。靜如木石之類。運行如歲時寒暑。往復如日月風雲。大者至於乾坤。小者等於毫末。莫不有其定序。止其定所。行其定方。環其定軌。則所謂履也。无履則亂。故萬物並育而不相害。道並行而不相悖。並生並存。並化並變。而无失其時。无乖其位者。履之道也。而聖人則焉。設卦以象之。稱辭以名之。推其動靜云為。以志其安危利害。莫不由履以致之。濟之。一之。是謂之禮。故履者禮也。禮始於人。履成於天。禮見於物。履寓於道。禮歸於一切。履定于自然。故有易即有履。天地定位。履也。山澤通氣。履也。凡各卦之推盪。各爻之往來。无一非履。而以乾兌獨揭其義焉。天尊居高。澤小在下。反映於夬。旁通於謙。而與小畜相反相成。此卦象之所由生也。傳曰。履者處也。與小畜之稱寡相應。寡則難止。處則有定。而畜者求其定。如人之富有。必求其安全也。果富而不安。有而不全。則生又奚樂。成又奚為。履者成乎畜也。由畜而得履。由履而克畜。往復之用。恰如其志。故君子富必有教。富而好禮。欲保其富也。多財而不驕誇。多物而不恣肆。則長享其業。大成其德。而天下歸仁。萬民咸服。此卦之以兌居下言其下之悅服也。
夫履上乾。乾乃君象也。居高而臨下。本剛健以生成萬物。比之天帝為生化主宰。人物所崇仰者也。而其下兌卦。說言以稱頌其上。順柔以和悅其主。如少女之承歡膝下。柔色怡聲。以得親歡。則生者得其育。化者得其和。栽者培之。聚者教之。以懷柔遠近。親睦老幼。此慈孝之德。仁愛之施也。故於人道。為父慈子孝。而寓其意於禮。禮始於孝。本於尊敬。行於祭祀。而成於教化。致功于治平。此一卦所包。蓋自脩齊以遠于治平。无不由此推之也。禮有三百三千。而首于孝弟。為返本復始之道也。故祭祀尚焉。敬天事親。皆報本也。而履卦自小畜變。生而得養。居而得安。行而得所。化育得時。物力得足。莫非天所予者。安得不有報乎。故禮貴往來。崇德報功。不愆於儀。溯原敦本。不忝所生。皆所以行履之道也。故履者。道之所行。德之所成。教之所立。治之所明。由前言之。所以報恩。由後言之。所以培本。由內言之。為親親。由外言之。為仁民。而一歸於禮。此中庸所謂親親之殺。尊賢之等。禮所生也。尊賢即仁民之意。仁民由普徧言。尊賢由推重言。而尊賢固為仁民也。仁義本同出也。仁以為體。義以為用。禮重用。故言義。易所謂利貞之德也。而適以成其元亨。蓋易由用反本。由坤以歸於乾。示用之必有所成。而生之必有所育。育而後成其生。是履之卦為乾兌。而其用則取坤艮。故以利貞為德。而彖辭則稱其亨也。有國天下者。必求其亨。而不始於貞不可也。故治平必自脩齊始。而成人成物。必自成己始也。履者禮也。以誠為本。以敬為基。而仁愛為之幹。孝弟為之先。而卒成教與政。民之化於德。行於道。各得其所。以全其生。而共安其序。樂其育。此履之為天下履。无一不足踐而躬行之也。有履以處。有禮以安以一。則小畜得其畜。而聖人政教得其成矣。此下悅而上尊。內和而外健。施之四海而同順。垂之千古而同服。禮之為用。大矣至矣。學者可不重視之乎。
宏教附注
履卦最奇。以乾而能俯從兌。以上而能卑以自牧。故為奇。蓋中國文明。全在禮治。禮以天子始。无不納于規矩方圓之中。尊卑皆然。而尊者更自卑以率下。故象取乾剛居上。而隨兌以降心也。陽主升。而此獨用其降。蓋以得民悅服耳。若升而不降。則成亢龍。貴而无位。高而无民。將何以自存乎。故聖人制易。陽以陰用。剛以柔行。不許其過。而使之中和。此道之大用。亦儒道之主旨也。觀履卦更可證明矣。
又曰。履為人類立身處世之本。及政教治人安民之基。一部禮經全由此出。即中國古代文化。易教治平脩齊工夫。莫不始於此卦。故講時宜詳細推繹。以求古聖立卦設辭深心。與夫易教包蓋政教微義。
履卦所得名。以柔履剛。如人之踐履也。蓋以乾兌合。一陰居中。而能聯諸陽。陽以從陰。陰以接陽。比之在上。而能俯就於下。居尊。而能抑勢自卑。此以名分所為。而克見其德。脩養所成。而克行其志。不以富貴驕人。不以貧賤喪志。則不平者能平。不均者能均。闕者補之。乏者益之。多者截之。過者約之。以齊於中。而底於和。故名履。言示人有所履也。雖尊榮而不危。卑陋而不辱。屈而得伸。上而可下。以定於其分。而安於所生。以一其紛。整其亂。而使之不乖不悖。不逆不離。以成其道。而厚其德。此聖人治平之所取義。而禮樂之所仿興也。履字上屍下復。屍者。明身所止也。古文與廣或廠相通用。皆示為人物所安處之地。而心志骸體之所休息。群類動靜之所依棲。而不犯於外患。不逢於時災。故如屋廬屨屐之類。多取象焉。而履則又為踐踏之用。復者返也。行而自歸曰復。言人之行遠而不忘其本始。往而來歸。去而仍返。則不失其宗。不離其原。循環往復。以合於天地之道。故曰復。如復卦。七日來復。乃天道也。而人之行。則為復始。克已復禮。以至於仁。則脩養之事也。人之所以生存者。不離於道。則所履者。以道為本。復始復禮皆復道也。小畜所謂復自道也。復字從彳。亦行行之意。易之言人道也有四行。即道神德行是也。傳曰顯道神德行。明易之所以示其旨。而教人有所遵也。行者。一切事物之動定也。而履賅之。由其成言。曰德。由其始言。曰行。二者精粗之別也。故復字。從行與德之半賅其始終也。人之足所踐者。即身所止。步所行者。即心所至。履者。人之所以行止動定也。故統名曰人道。而聖人著之為禮制焉。
夫履以乾合兌。兌為缺。乾則充。故履為補闕之象。而其錯為夬。夬亦缺也。夬之上下。恰與履異位。故在夬之不足。在履則足矣。履之反為小畜。小畜之陰爻位在四爻。恰與履異地。小畜之求富。在履則不求矣。蓋履為全人之生。足人之需。而不得過其分。其已有者。使長保之。其未得者。使自足之。不貪于外物以安其心。不苟於所求以清其志。是以富貴得之而安和。貧賤得之而樂育。以成其道。益其德。是以為人所履而无歉也。天之生斯人也。恆不能齊。或富或貧。或貴或賤。或夭或壽。或逸或勞。此情也。非人力所能一之。而有履以使之一。則聖人因天道而立人道。以不齊齊之。不足足之。故取象於兌。而調其志於乾。蓋以兌之缺為守。以乾之充為用。而自安於不足。以齎其志于光明中正。而无所憾。此履之所以為禮之源。而天下皆定於一也。以履中爻象離。離為後天乾之代位。故有光明之義。且中爻。人爻也。小畜履之變異。皆屬之此人爻。皆為人事所移易變化者。故因畜之變而為履。即因人之欲而制禮。禮立而情欲有所止。富貴貧賤。皆由禮以定之。富不侮貧。貧不妒富。貴不狎賤。賤不怨貴。皆得其和。而成大同之治。此禮之大效。亦應乎中正光明者也。大有同人。皆取乾離之象。故大同為治之極則。而其始莫不由禮。即履之所肇也。禮必有節。節以坎合兌。亦同於履。唯履著其大。節明其細。履通於天。故從乾。節限於物。故從坎。而皆本兌之不足與自悅之義焉。故貧而樂。富而好禮。卑而不屈。尊而自下。皆平治之則。大同之風。此古聖立人道。必假於禮。禮則理矣。有條而不紊謂之理。有條者不齊。而不紊。則齊矣。故禮者齊以不齊。一以不一。足其不足。平其不平。均其不均。而致之中和者也。皆本於履之象焉。
履之為用。本乎小畜之志。而應其變。以濟其窮。故為人道必需。世治極則。不可一時无之。蓋小畜為求物力之充。財用之裕。以遂其人生之欲。供其揮霍之費。輒進取无厭。貪求不足。因利而成害。為物而喪志。因生而趨殺。為情而悖性。此天下之至慘。而人類之巨禍也。故必有以救之。挽回其波流。樹立其隄防。使全其生成。而无棄於天。自戕其性。以時率其道。克養其德。明人生之所貴。而不過於物。知世道之所宜。而不害於人。則順其變以立其規。推其極。以期其所至。使生者得其養。有者得其安。乏者得其足。无者得其平。此聖人制利用阜生之道。而一歸於禮也。禮以濟其窮。而不失其用。故不徒為生。而生自全。不徒為欲而欲自適。明利於義。定志於道。用物以仁。養身以德。則雖閱盜窟而无仇。居匪巢而无損。譬之與虎狼處。不遭其毒。偕鯨鱷遊。不攖其怒也。為能以禮自衛。則人不攻。以禮敬人。則物无怨。雖居高不危。居下不辱。時得其所。永保其樂。此禮之以敬為外。以誠為內。自卑而尊人。自反而恕物。故禮者。恭敬之所將。而和平之所本也。兌說而應乾剛也。澤順而合天健也。內恭外敬。上謙下和。相濟其美。共成其德。此履之用。在有分而能和。有等而能一。有位而能自牧。有守而能自信。故道通於天。德麗於物。神昭於一切。而行達乎无窮也。說者謂禮為專制。分為階級而非笑古人。訾訐聖教者。非愚則狂。蓋未明人生本源。天道定序。徒逞己欲以利自私。慕物好以貪自殺而已。惡足以言易哉。夫易之制。正為救弊而存其善。去爭而求其和耳。故禮者自製。非制人也。分者自守。非責人也。唯自製。人亦无懟。故能制人唯自守。人亦无侵。故能責人共守。此其效也。非初旨也。後人但知立法明刑。乃以制人責人為旨。而忘己之宜制宜守。是正悖易教。非聖人作禮明分之意矣。故治亂異焉。厚薄殊焉。夷考其得失。究孰為之哉。毋亦人事自移易之而變遷之耳。讀者於此。務三致意焉。
履虎尾。不咥人。亨。
宣聖講義
此全卦彖辭也。文意深遠。取譬精審。寓義弘闊。驟讀之。多不達。必極深研幾。迴環窮究。方知立辭原旨。命語精奇。蓋易卦彖辭。概括全卦大義。而明其用。履卦大用。已如前述。其辭之取喻。則示用之不易。而功之莫擬也。要知古聖深慮窮思。求所以全人生。安人居。順乎天。成乎道。而永遠和平。化育无盡。乃取象於履。而定為禮教。以禮制情欲。而充其育。保福利。而適于中和。則非為一人一時之謀也。而履之象。為小畜之反。因反以成畜。是聖人因情以制情。因欲以節欲。妙用之至。通於一切。故禮教為人道之本。賅仁義而立其度。合道德而樹其規。以之安定斯民。樂育天下。實為不易之道。故禮教成而野性化。仇怨消。爭殺止矣。此彖辭比之履虎尾焉。虎性難馴。履其尾。而不扼其吭。持其爪。則其仇殺之心。將何以止之乎。而今日不咥【dié,咬;齧。鄭注>:“齧也。”】人者。是必有道矣。夫人之情欲。奔突肆恣。有甚於虎。虎之惡。以其殘暴不仁。人之情欲所役。恆過於虎。為其徒利己而不檢。徒逐物而无厭。故殺人以逞。傷人以爭。虎雖惡。止於殺傷他類。未仇其種。人則與人仇。是過於虎。以虎喻者。虎輕言之。而世之殘暴不仁。人盡知為虎。故取之為譬耳。履虎尾而不遭其咥。是其人必有自全之道。能化其野性。而諒人之行也。故亨。言其化而通之也。亨為大為明。以人雖有履尾之行。原无害虎之意。此誠所感。敬所接。忠信所孚。能化所難化。通所不通。故為亨。以己之光明正大也。
就卦象言。上乾下兌。乾剛而兌澤。錯對為艮巽。有虎尾之象。乾為健。而兌說之。有履虎尾之象。六爻五陽一陰。三爻為陰以馴陽。柔以履剛。故曰履虎尾。明其險而不危。惡而不凶。在用為俯從。在德為將順。非等類而能和。非誘脅而能悅。和悅以應。剛健以從。如父撫少女。主惜子民。故尊而卑。上而俯。此以不咥人而亨也。
彖曰。履。柔履剛也。說而應乎乾。是以履虎尾不咥人。亨剛中正。履帝位而不疚。光明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彖辭。明指卦用也。其最要者。以亨剛中正。不疚光明數句。為履之所以成德也。說以應乾。而不失其序。如少女雖得愛憐。不恃寵而驕。如人主雖居尊位。不挾貴而暴。尊卑分定。而情能和融。彊弱勢殊。而志无乖閡。蓋有以齊其不齊。一其不一。由相異而調之。本不同而化之。格於无形。感於无聲。故不疚於心。而底于光明。亨剛中正。不招怨尤。尊卑彊弱。互用諧協。此道之極則。萬物所以並生並育也。故聖人鑒之而制禮焉。禮以和為貴。分定則和。分失則亂。禮者能安亂而致和也。遏其貪恣。警其癡頑。化其暴野。養其情性。以復其初。以全其生。此由兌之用以達乾之體也。故履字從復。言下復而上達也。即由履以返成其畜之意。雖抑制人欲。勉克人情。而不犯人。不害物。為其先自製自克也。故人无怨尤。此辭所謂不疚光明也。
象曰。上天下澤。履。君子以辨上下。定民志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卦象之義。由天道以及人道。明禮制之所由起也。夫人道之本於禮制。自有易而始定。溯其起源。則卦象既畫。體用已賅。雖无三千三百之條。而履之上天下澤之序。固已昭然。人民心志。因之而定。國家秩序。以之而安。是以禮成治。實為古聖先王不易之旨。蓋自伏羲以降。世代日益文明。風化日益醇厚者。禮治之功也。故象辭稱君子以實之。謂先王所仿。而後人所循。莫非履之用。此禮之包舉人道之全。而其成效。早著於三代之上。唐虞盛世。上下和睦。農軒古風。人民熙攘。其所由來。厥在乎禮。禮定而人道以立。禮行而人類以安。禮成而人生以全。此文明之興。教化之大。治功之隆。莫不由禮。而莫非仿於履也。且履之為禮。乃聖人因象制用。本天以為人宜。固鑒於時之所需。地之所適。生生之所在。而自然推遷之所至者。故上天下澤。
天之分也。雖彊者不可奪。智者不可移。決不得謂天居下而澤居上也。唯分固定。而情宜和。故辨上下者。即以通上下之情。定民志者。即以達平均之道也。說者知其一。而忘其二。遂疑為專制。為愚民。是誣先王。且不明天道也。未有无禮而能和安者。未有和安而不由禮者。故辨上下者。求其齊。定民志者。求其一。而屈尊就卑。截長補短。正為禮之本旨。蓋即履之以兌說而應乾剛。中正不失其位。光明不疚於心。乃能躋天下于太平。納人類於大同也。故在易。履之下為泰。明其效也。
宗主附注
履卦以履得名。如人之所踐履。言而有信也。今人言踐約曰履約。即此義也。蓋必有信約而循行之也。故為人道之本。論語曰。民无信不立。易之四德。貞以立信。而稱幹事。言能信。始能任事也。故履者。理也。禮也。在德曰禮。在行曰理。二者一也。理出於道。禮成于忠信。故履卦所象。必以道德為本。而推之以治理一切事物也。不獨人類所需。凡天地間事物。莫不有分。分定。即履之所用。越分則忘履。雖凶惡者。分以制之。不為害。若非分。則不可究詰。故情欲足以殺人。怨毒足以滅種。非分之所為。足以貽害无窮。此君子貴有履也。履以制情而平怨。遏欲而解毒。則在乎立分以定其志。本於禮與理。不問其孰彊弱也。故一切事物。皆得其平。以遂其生。以保其類。此世界之所以繁榮无盡也。大哉履乎。克成其畜者。唯此是賴。此所謂相反相成者也。
又曰吾國文明。發源自古。易其綜冊也。凡諸子百家。教學論議。莫不宗之。蓋人文仿于天文。易之卦爻。亦人亦天。合而觀之。為造化具體。分而析之。為人生日用。故以言理數。則窮天地幽明。以言事物。則包巨細遠近。而立之以極。折之以中。中一不變。以應萬象。設卦以統禦之。分爻以離合之。而莫不歸於一陰一陽。以見其體用變化。所謂一正一反是也。正必有反。反必有正。而終同於一。故善惡皆止於道。性情皆成於德。此中和之教所由立也。中則无物可執。而永守不失。和則无物可分。而有條不紊。蓋和之用見於禮。中之體建於天。天以仁為體。禮以誠為則。二者合為仁智。成為修齊治平。內之為止至善。外之為明明德。雖萬行千條。而一以貫之。此固歷聖相承之教。不問其為道為儒也。故易之大用。純在此一正一反而相成。如小畜與履。其明例也。二卦本有正反之異。合之則為人道之全體。利以和義。富以行仁。教則成其富庶。禮則保其生育。非相悖也。實息息相依。少一則不全。不全則人生苦矣。故正反相濟。為易之大用。亦天地一切之大經大法也。讀者於此。要細細體會之爾。
聖人觀於履卦以制禮。明辨上下以定民志。其義已見前矣。而最宜審察者。則自來儒者所述之治道。與夫人民所習之教學。莫非始於此。終於此。蓋大學所述。中庸所論。皆本堯舜一脈之傳。為三代制度之準。師弟千載所衍。為人生修習之基。實由履象推演而來。易教規模所定。故在大學首明明德。而終於止至善。中庸首性道教。而終于中和位育。一以貫之。即上天下澤履一節象辭之義也。何以言之。上天者。溯其尊。追其本。下澤者。明其用。致其功。而上尊以和。下悅以敬。尊則不瀆。和則无怨。悅則誠服。敬則可久。尊和以安。悅敬以大。安則无亂。大則得眾。而上安則下懷。下利則上保。君居尊位。而民樂生。民愛其上。而君親眾。此大學明德。親親。新民之旨。中庸中和位育之功也。且上天而不亢。下澤而不流。上下以濟。和悅以生。如水火既濟。天火同人。而化為中孚之象。即大學之止至善。中庸之率性脩道也。蓋上下者在國為君臣。家為父子。教為師弟。序為長功。一尊一卑。天地定位。一仰一俯。陰陽協諧。於身為首足。為腹心。為神與形。為道與器。故曰形而上者謂之道。形而下者謂之器。人之所以脩養者。砥礪者。培成而光大者。調劑以中和者。皆此上與下也。得之則生。失之則亡。順之則化。復之則康。此至道至德之條理也。故曰。知止而後有定。定而後能靜。靜而後能安。安而後能慮。慮而後能得。又曰。為人君止於仁。為人臣止於敬。為人子止於孝。為人父止于慈。與國人交止於信。凡此諸德。莫非明上下之分。定人道之倫。立脩養之方。納民物之軌。而以孚於上天下澤一節之義也。故上下有位。天澤同德。而後民志可定。人倫可用。至德可成。至道可達。此以有條有理之始。而達於无聲无臭之終。可大可久之行。而晉於乃聖乃神之域。豈徒為治平言哉。又寧為尊君專制計者耶。
夫天地之大。品物之庶。以生以聚。以利以安者。得其分而能協和。一其志而无猜忌也。故在一身。求其心腎之濟。神形之和。而无偏育。无輕彼重此。而後安生適道。終其天年。此性命之脩。必始於養心寡欲。而期於明心見性。故大學言知止。以靜定安慮得。分述其工夫。此內行之有定。而後上下不亂也。其在家國。求其父子之親。君民之睦。遠近之相得。賢愚之相助。貧富之共濟。憂樂以均。而後无怨无爭。以安以和。相聚以類。素行不貪。此家國上下之分定。而達于齊平之道。故大學言知止。則有仁敬孝慈信諸德。言明德。則有修齊治平諸道。皆所以明履之用。而全人天也。進乎大學者。如中庸率天命之性。脩本性之道。立性道之教。而與大學誠正章相證。其成也。推中和之德。致位育之功。亦由大學齊平。而進乎至善。即所謂誠明以達於大化者也。故儒教之旨。純出於上天下澤。而其效。終不外於辨上下。定民志。以民志之定。為一切皆定。上下之分。為一切皆平。平然後安。定然後久。此天地永不敝。日月長光明。而發於有為。止於无為。始於毫末。終於无盡。故禮運有大同大順之世。即由履以進於泰象也。履為天道。禮為人道。禮立而後天下定。禮成而後世治隆。此儒者言學必由禮。不問為內外。為行藏也。民志之定。正如僧之入定。道之抱一。不紛於心。乃凝於神。豈易言哉。而无知者竊議之。謂為束縛。為不自由。實未嘗聞性命之道。通天人之源。乃徇於情。囿於識。迷戀於物玩。徵逐於繁華之徒。又烏足以談禮教哉。故亂者人情之所使。物欲之所導。而生之賊者。即其所謂生。用之毒者。即其所謂用。曾不悟上天下澤之義。而欲驅人以與禽獸爭。其禍滔天。尚忍言哉。故履卦取名。乃明示人所踐履。即立足立身之所也。失其所立。生將奚依。如刖人之足。而欲其直立。天下无是事也。有志於人道與世治者。必反求諸禮。禮之興廢。人類之存亡。禮之隆汙。世道之治亂。此萬古不易者也。唯毋誤解禮之功用。而悖履之象與辭義耳。
予更有一言。聲明禮教之精義。則禮者。與法治全異。法在制人。禮在克己。故禮文雖密。非以防人。乃自防也。禮例雖嚴。非以責人。乃自責也。不獨不專防人責人。且對人之越禮者。恆求其所以恕之。必先自反以盡其己。故禮本於忠恕。忠則盡己。恕則推己。未嘗為人謀。而人自服焉。蓋即本上天下澤之旨也。上天而不自尊。乃卑以就下。下澤而不自棄。乃悅以親上。上下和睦。君民同樂。而各安其分。守其位。以長治久安也。故禮記曰。夫禮者。自卑而尊人。雖負販者。必有尊也。而況富貴乎。斯言也。足以概禮之用矣。蓋禮在自遵。而所以立己之身者也。苟无自立之地。是將陵奪他人之位。則大亂必生。故禮以卑己尊人。而必自上作範。以身作則。本踐履之義。而因乾之親兌。比之父之愛女。唯恐其或離怨也。唯慮其或畏廹也。相攜相近。至性至情。以成其德。達其道。而尊卑之分。出於天然。雖自卑不失其尊。自降不失其位。故能定而有序。和而不犯也。故禮有云。禮不下庶人。刑不上大夫。乃極言禮之重平等也。无如後人誤釋此二語。遂遺千古弊害。實則不下者。不以庶人為下而略之。不上者。不以大夫為尊而減之。必求其平。平則和矣。故上天下澤。以止於太和。此禮之極則也。倘如後人所釋。則所謂雖負販者必有尊也之語。將何解哉。因關經義。特為正之。
宗主附注
履上天下澤。說者謂為上下懸隔。位分差殊。即儒家尊君賤民階級制度定案。此乃未嘗明解天與澤之真義。而妄為測度之辭也。
履上乾下兌。取象為天澤。天非指帝也。凡後天之乾皆然。特泛指天空之氣。故列位西北。與先天之天地定位大異。兌為澤。此字人多未細思。澤水也。坎亦水也。何以異。則後天之澤。為水已成聚。必有灌溉之用。潤沛之功。而後可稱為澤。必有積厚之勢。蒸發之源。而後可稱為澤。其實大如海洋。小如湖沼。皆澤也。而必有光澤之照耀。潤澤之流衍。以成其生物之德。化物之功。故在先天與艮山對。而為山澤通氣。在後天與乾天連。而為天澤合德之象。山澤為對。則成道之妙竅。天澤合流。則成德之周回。故天空之氣。即澤之所蒸。而為雲為雨。澤中之水。即天之所降。而成聚成流。二者相交孚。而非懸絕也明矣。在人兌為口舌。為言語。為心所悅。為物所脫。其象上缺。似口出言。而呼吸飲食資焉。內通心腎。為神志之所達於外者。其上連頭腦。即如履之上接乾天。故為一身之本。而示所倚立。所踐履焉。在人情為父女。而老少各異。相愛憐。以天性也。相提攜。以至情也。雖有上下之分。而為交孚之用。雖具尊卑之分。而得和感之功。此聖人取以制禮。全本於此義。取其剛而能柔。悅而能端。不狎則敬。不畏則親。親敬不失。禮本以立。故禮先于倫常。即大學所謂止仁止敬一節之義。蓋有禮則有所止。人倫為人類所共止。此禮教之能定民志。而治天下也。故欲明禮教原義。必先明易履之上天下澤。豈聖人故為之束縛。定之階級哉。禮者。正求解束縛而除階級之爭者。熟讀禮經。必達此旨。
宏教附注
此章極言禮教之用。可見古人製作苦心。惜自秦後。人囿於地位之尊。忘夫大同之義。使禮偏於一尊。而不竟其用。礙於特權。而不揆於和。是行禮者之過。非制禮者之可議也。要知禮在三代以上。一切皆志於平均。尊者自卑。彊者自弱。以成其和。而求其相愛相助。非為貴富計也。而貴富賴以保全。故禮教者。人道之本。後人所釋禮經。多乖原義。且經篡改不少。故為效僅小康耳。 夫子深慨焉。故講此卦不厭求詳也。
初九。素履。往。无咎。
宣聖講義
此履卦初九爻辭也。言履之本用自此始。在履之用。為有所立。必有本焉以為之基。人之行藏。莫不有本有始。而後立可以固。行可以亨。无本則傾。无始則絕。人生如行道然。不忘所始。不失所本。而後進退如意。行藏自在。此履初九之辭。先明其義也。履在事為禮。禮之本始。即忠信也。忠則盡已。信則誠己。簡言之。誠也。而不假於外。不憑於物。潔身以固。貞心以毅。以即中庸所謂素位也。素位者。无加于富貴。无減於貧賤。不願於其外。不求於其他。故无可加減。无用假借。此素履之義也。甘受和。白受采。忠信之人。可以學禮。亦此意也。故繪事後素。素者。潔白之本質。光明之始基。无往而不宜。故言忠信。行篤敬。蠻貊之邦行矣。篤敬亦誠也。素之所見也。素位而行。則志不屈。心不分。物不誘。利不動。則處危亦安。行殆亦平。故曰往无咎。蓋有忠信之本質。篤敬之始行。則不曰習禮。已精於禮。不曰知止。已有止。不曰善行。已克行。其先已備。禮其末矣。道者不必禮。德者已賅禮。此素履之為至履也。更何咎乎。不與於外。不搖其中。則物格而知至矣。誠則明。明則誠。能定靜而安慮。則无物不得。能明著而光大。則无事不達。此素履之无咎。言无咎可與矣。不惡胡善。不害胡利。素履者超乎善惡之途。出乎利害之門。心志常存。形神永一。守中不失。用極不違。而常湛然凝然。尊不為高。卑不為下。貴不為榮。賤不為辱。既无尊卑貴賤之存心。安有高下榮辱之涉於身哉。故素履者。履之志也。禮之本也。蔑以過矣。古聖人禮制之先。而道德之至。人所由也。此本兌之下爻。純體乾元之德者也。
夫素履无咎者。非徒對外行言。蓋本於至誠。發乎至情。乃中和之德也。在中庸首章。及大學誠意章所述各節。均為此行所關。一言以蔽之。誠也。而必始於慎獨。戒懼以自警。毋欺以自信。此致誠工夫。故於不覩不聞之時。尤當有克敬克恭之實。上不怍於天神。俯不愧於衾影。以時省察。以立其誠。而後保其天性光明。成其乾元剛健。此素履之行。非易言也。
象曰。素履之往。獨行願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其由於戒慎。出於省察。而後忠信永孚。篤敬自若。故曰獨行願也。獨行自信。則對物有方。於外无願。則勉己必篤。故獨行自願。實素履之道也。且願者。求也。望也。欲也。不願乎外。即无求无欲之意。所願在己。故也。此即克己復禮之義。以己所欲者。保其本始。己所求者。返其本始。此道之所以有脩也。又願字古通原。亦通願。原。本始也。願。誠愨也。獨行以至於本始。為道之凝。獨行以推其誠愨。為德之至。亦即忠信之謂也。中和之謂也。蓋有行而无待於外。則所志者。成己而已。成己者。必成物。則所志者。明德達道而已。此素履之所貴也。不幹於物。不犯於人。而能行无所阻。止有所固。非脩道有得者不至焉。由禮而超禮之上。行禮而化禮之域。此履初九本用。乃在聲色之外也。其始也。其成亦然。其本也。其用亦然。故上天之載。无聲无臭。至禮不文。至樂不聞。而後通乎神明。達乎天人。此成道之至。原天命之所賦也。故禮者。人道之終始。於素履一節見之。
九二。履道坦坦。幽人貞吉。
宣聖講義
此履九二爻辭也。履者以踐履為用。踐履必以道。猶人之行必由路也。在初九。本潛動之象。孚素履之占。言獨行而无願於外。猶自踱於暗室。而不愧於屋漏也。至九二則已成行矣。出必由戶。行必由道。故有履道之象。而依乎乾健不息之道。順乎乾元中正之行。不偏不倚。无頗无阻。本道以行。因位以立。故有王道蕩蕩之象。中位自固。前進不迷。進退有常。行止得度。故有王道平平之意。此辭稱為坦坦也。坦坦者。至正至大。其舒其徐。純乎自然。達於至善。心與行一。志與物諧。夷然无疑。怡然无險。氣至以適。理當而和。此中和之德也。君子之所懷。聖人之所至也。故坦坦者。无物我之嫌。无虞詐之感。悠然以進。怡悅自得。不獨行道然也。立身處世。莫不如是。蓋以九二居內卦之中。得正位之地。以陽行陰。以柔承剛。協諧其德。調理其事。能成乾之道。達履之用也。在九二之德。固孚坦坦之道。而內卦之位。適宜貞靜之行。故其占為幽人貞吉。幽人潛行野處。潔己自好之士也。含意不昭。深文不衒。道足自充。德足自育。而言能為人法。行能為人則。足以移風易俗。垂教天下後世。足以和近服遠。傳譽家國者。則古之隱逸賢哲也。故克孚坦坦之占。而无憂患之加也。以其承素位之行。无外物之求。居人坦白。无利欲之動。富貴不淫。貧賤不辱。威武不屈。獨往獨來。不虧其節。自樂自得。不慊於中。乃稱為幽人。而協乎貞吉也。在歸妹九二曰利幽人之貞。其義正與此同。皆以兌在下也。皆取少女之貞潔自守。寧靜以固。克稱幽人之貞。君子之守己。正如女子之守身。
外物无幹於中。私情不移其正。故亦以幽貞明德。而孚于吉占也。或謂幽人指女言。亦通。蓋幽者對明言。以九二居內卦中位。按之女正位乎內例。則稱幽人為女固可。不過易象男女。乃代陰陽剛柔言。非必指人也。且男女亦以內外分。果在外卦。亦屬男象。家人卦一為巽。一為離。皆女也。而合稱家人。即內外之位。以分陰陽剛柔耳。故易辭不曰女人。而曰幽人。可見非專指女也。但幽貞之德。為女子之守。丈夫亦有之。凡貞固之操。潔靜之行。皆幽貞也。丈夫脩養不可少者。以一身言。自有內外。乾坤四德。亦具內外。由外言之。曰元亨。由內言之。曰利貞。而履卦之用。重在克己復禮。尤屬利貞分內事。且下卦兌為少女。其德比之處子。以守貞為第一義。故九二明示幽人貞吉。見其所示之象。為先自慎。為謹守禮節。以持其中。防閑物欲。以定其內。情欲物好。皆陰類。上有乾剛以鎮之。剛健不息之道。以馴服之。故見可欲不亂。不亂則寧。寧則靜。靜則復性。故要在不亂也。
象曰。幽人貞吉。中不自亂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履道坦坦。非道路之平已也。必中心之坦然无物。中不自亂。而後天君泰然。而後神志凝一。而後无畏无怖。不愧不怍。而後止有所定。行不喻矩。而後視聽言動。莫不由禮。而後內成其道。外明其德。此人生徹始徹終學問。亦即履卦之大用也。夫心者易動難安。情者易偏難正。唯能中不自亂。則喜怒哀樂不失其和。行止出處。不睽於道。此所謂履道坦坦。幽人貞吉者也。幽貞二字最要。不獨此爻為然。全卦之用皆然。以能幽。始能明。能利貞。始能元亨。人道自己始。故脩養為人生第一事。欲為大丈夫。必先保有處子之節。欲明德於天下。必先礪幽人之貞。此履道坦坦。非易致也。唯其无求於外。故能行於天下而无阻。唯其无好於物。故能成人成物而无盡。此坦坦之道。發於坦坦之心也。佛說心淨故眾生淨。其義亦然。人之欲有禮待我。必先能以禮自待。人之欲克育其生。必先能以道自養其心。故履者。成其畜也。不自亂者。成其治也。中者天下之大本。大本既立。何行不宜。何止不當哉。此履道之為坦坦也。
宗主附注
履卦全卦。皆比於人所踐履。即所謂踏足地也。人生於世。必有與立。无立即无所措其身。故踐履為人生必知之道。亦即立身行道所憑藉之物。又如人足之有履。用以踐地而行路。非限於其立而已。凡行止坐臥。莫不賴焉。故曰人生之履。或曰履道。猶言人之行然。行者包動靜出處。凡有斯身。必有所行。稱人之行為曰行。以其必仿於德也。故曰德行。唯履亦然。以其必憑於道也。故曰道履。道履者。天地人物共行之道。而无時或離者也。有道以為履。則行必安。止必固。動必有度。靜必有位。故為定一切之本原。範无盡之藩籬也。聖人師之而作禮。禮亦履也。言動視聽。出入作息。莫不有禮以範之定之。保之存之。故曰有禮則安。无禮則危。人之求安而惡危。情也。而情恆使人危。唯有禮以節之。則安居无慮。有禮以導之。則通行不危。此禮為人行之本原。而成德達道必由之門徑也。易著其義於履。聖人制其文於禮。苟求其精。必熟讀禮經。方能知履之大用。易教之至意也。
宏教附注
今所講發明履道之用。即人道之本。而幽貞二字。即人生立身處世根本工夫。亦中國禮治根本則例。大凡以禮自治者。人无不以禮報之。世道險巇【xī,險惡;險峻】。非人之罪。己未盡也。果己心不亂。何愁前途之不坦坦哉。故中不自亂一語。一為養心之道。一為養氣之道。即孟子所謂不動心也。因此一事。足以回氣數。化吉祥。氣之所養。天地不違。何況鬼神。故貞吉之占。乃自召之也。內中含有感應之理。與道佛所說相證。可細讀之。
六三。眇能視。跛能履。履虎尾。咥人凶。武人為于大君。
宣聖講義
此履六三爻辭也。履五陽一陰。陰爻為貴。則全卦之用。以陰爻為主。即兌卦上爻也。在兌卦以上爻獨缺。象人張口。或水決口。皆有所闕陷之意。有闕者當補之。兌補則成乾。今履以兌承乾。比諸純乾。所差祇此一爻。前後皆陽。此位獨陰。合眾陽以培此一陰。則有補闕之象。且三為陽位。陰以乘陽。柔以加剛。陰貴而少。陽賤而多。多則有盈。盈則不弱。截多益寡。平彊濟弱。在勢為順。在德為便。順便之下。因用成宜。則補闕之功。情之所通。理之所許。眇也。跛也。人之有闕陷者。天所予以不足。而時地有為培滿之道。能視能履。闕者不闕。盈以劑虛。眾以益寡。以其情之相愛。意之相憐。故補闕非功也。在履之用。重於補闕之義。為時之不古。人之失道。由履之義。辨民之分。定禮之制。濟時之艱。則其效。正如使眇視而跛履也。眇且能視。況有目乎。跛且能履。況有足乎。由此足見履之道大矣。禮之用至矣。然履者。非欲去其闕而已。乃求无闕。非欲勤其補而已。乃期不補。蓋因兌以復乾。在此一間。果一蹴幾及。何用履為。故履之極也。不以補闕稱。而其始也。則不得不盡於補闕之事。有闕則履用以顯。克補則履道以成。此聖人設卦製辭之微旨也。
雖然。在履卦全體之用。固期於補闕。亂者治之。危者安之。病者愈之。勞者慰之。不得所求者予之。不樂所生者撫之。无一夫之不獲。无一物之失所。則履之志也。補闕之謂也。而在六三爻。卻異於是。蓋全卦皆陽。此爻獨陰。全卦皆盈。此爻獨絀。是全卦為補此爻之闕。而此爻恰屬全卦之所謂闕者。既居缺陷之地。當損弱之時。則其占辭。正與卦反。故雖有眇視跛履之文。卻不能掩眇跛之闕。雖能履虎尾。卻不能免咥人之凶。此與彖辭之不同。及歸妹初二爻占之不類也。蓋三爻居時地之要。丁運會之艱。側身以試險巘。舉足以涉深陷。有視而不足以明。有履而不足以行。而自負為世希。以加於眾。故其凶也宜矣。柔乘剛者。在剛為福。在柔為禍。陰上陽者。在陽為屈。在陰為逆。六三之凶。其地位與爻之失當也。在下者。以驕橫稱亂。在內者。以肆蕩敗德。故有武人為于大君之占。言武人不當主眾。而上僭於大君也。不當逆命。而擅擬於大君也。今竟行之。是其禍之將大。而敗亂之且至也。於字亦作幹字。干犯也。犯上作亂之謂也。初則干犯其上。繼則篡僭其位。故辭云然。夫武人者。聽命者也。觀于師卦辭可知。且六三猶居內卦。不得侵九五之位也。今以因時竊勢。挾貴傲眾。聚國家之師旅。為一人之使令。其禍亂之來。豈獨虎之咥人比哉。
在彖辭有曰。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。六三爻則曰武人為于大君。其義亦反。可見以剛而用柔者。君德也。以柔而屈剛者。亂臣賊子之僭也。大君之位。非人人能履者。況粗暴之武人乎。六三爻雖貴。以陰少而貴。非真貴也。位既不當。貴為偽也。猶武人為君。非篡則竊。皆偽也。古之立君。合天與人。天予人歸。群眾悅服。方稱為君。非以力奪。以智取者。武人竊據。假力以迫眾。因勢以私己。猶盜匪之渠魁。安望其治平天下哉。是不得以禮成治。不孚于履之光明。明矣。雖幸據高位。偶僭君號。亦不過如眇之視。跛之履。逆命違道。災禍必臻。怙勇恃能。害殃必甚。故六三之凶。為逆所召。與全卦之以順成吉者懸殊。而聖人固知後世必有乘時竊國之武人。貪利遺害之國主。既悖履之貞吉。妄希事之倖成。故於爻辭明著其指。示其害。以為天下後世戒。奈何天下後世之人猶忽之。夫六三之象。乃全卦之隙。以此而後見全卦之用也。
象曰。眇能視。不足以有明也。跛能履。不足以與行也。咥人之凶。位不當也。武人為于大君。志剛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。仍本缺陷不全之意。而戒陰柔自傲之行。且以對證彖辭。示一爻之異于全體。所謂志剛者。言以柔求剛。而忘其分。故為非分之幹也。六三陰以成陽。則為道。若反以乘陽。則為逆。柔以弼剛。則為治。若反以脅剛。則為亂。蓋縱情者。必傾其中。逐物者。必殃其外。有德則禮治以成。悖道則害殃以啟。吉凶之辨。在乎克己與否。三爻為人爻之始。人事所重。本乾九三乾惕之訓。自无咥人亂位之凶。是在讀者明易教之深意。知民志之宜定。察履卦之辭。悉禮制之不可緩耳。虎本暴物。履其尾本險行。而或亨或凶。帝位本尊。履位本光明。而或不疚或幹亂。個中分辨。要在細繹全卦之辭。而後得之。
宗主附注
履卦與歸妹相似。以履為乾兌。歸妹為震兌。而巽兌中孚亦近。皆取兌為內卦用也。在履內卦三爻之辭。與歸妹幾同。尤可見二卦之用雖殊。而有相通處。唯履為乾合兌。兌之上爻。一變即乾。故反履為夬。則差乾一間耳。夬者缺也。快也。決也。由上而下為決。由下而上為快。就本位言為缺。以所缺者此上爻。而自己以復則快達。自己以往則決絕。視其所行如何耳。履則與夬相異。則由乾以孚兌。兌以承乾。雖缺而在中。雖行而不似夬之上下達之遠。其氣易交。其道易至。其德易成。此名為履。比人之所踐。不蹈於虛。不離於疏遠。不乖於契合。循序以進。堅守以立。而成其用。大其道。弘其德。致其功。故全卦取第三爻為主位。明剛以柔用。陽以陰成。上下交孚。遠近密接。而有分可別。有階可登。升降自如。中正不亂也。故雖似夬而非夬之例。近歸妹而非歸妹之全。果用之而達神明。則中孚之道。即由此大以化之。此履之為致中和。在精脩之士所宜留意。推之則同人大有之政。泰運之世。皆從此以見意。所謂內聖外王之道。莫不基乎履。故傳稱為德之和也。
九四。履虎尾。愬愬終吉。
宣聖講義
此履九四爻辭也。在履卦彖辭。已明示履虎尾之義。九四居上卦之始。為乾剛之初。下接六三。陰柔陽剛。兩不調協。比於九二。其德益健。其遇多懼。而乾行不息。在於兢兢自慎。朝乾夕惕。以孚陽剛之道。故爻辭亦以履虎尾為喻。而以愬愬【shuò,恐懼的樣子。】之態。終趨于吉。蓋本履險不危之義。而成乘剛自全之占也。夫愬愬者。自訊而无愧。內省而不疚之狀也。愬者口問於心。行副其誠之謂。凡人有屈抑不伸。冤苦莫白者。則愬之於人或天。必其心中不怍。行事无欺。始堪用愬。苟情虛而德不實。志慊而意未誠。則愬者不見聽矣。是不孚於愬。今爻辭取愬之義。正以其內至誠。而外明德。雖險不為災。危不動志。則愬愬之狀。以其本潔白之行。循篤實之途。有如人之有所愬然。而中心自平。遇物不懾。言行自信。接人无虞。以剛健不息之乾。而合悅澤有言之兌。介其間而休休有容。行其位而昭昭不昧。則其德可大。其業可久。以虎尾之履而終吉也。且愬愬者有不能自已之狀。終吉者。有幾涉於險之意。以九四處卦中爻。介於上下。陽升陰降。不克自逸。退則涉於險凶。而為六三之占。進則即於貞厲。而孚九五之道。故在爻辭。以行為勉。以慎為勗。愬愬不失。則誠可格天。終吉永孚。則德可化險。雖同一虎尾。而履之者或凶或否也。
象曰。愬愬終吉。志行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九四居位在能篤實。以自進于光明。即彖辭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之意。蓋全卦之用。在以兌之悅。成乾之剛。九四始交乾。乃履帝位之初。而愬愬終吉。以能不疚。而漸進光明。故志於行。此行字含二義。一則身進而榮顯。以履高位。孚天之道。一則德溥而化行。以成光明。孚天之行。天道不言而品物亨。天行健而不息。皆乾之象也。履以兌之柔。乘乾之剛。剛柔相濟。以成大用。乃聖人體天之道。承天之命。為之君師。以治下民。而制禮度。以繩兆姓。此全卦取義。以柔用剛。以陰成陽。雖喻於履虎尾。而不犯其咥人之凶。比之聖人以禮制民。而不幹民之怒。以德服眾。而能保其尊嚴。占者得之為澄清宇內。統一天下之象。而其始基。則在九四。以其進於九五近矣。故志行。言不可自止。以失其機也。後人釋愬愬為恐懼。僅得其一義。蓋愬愬處恐懼之時。有坦然之志。居恐懼之地。有進取之心。乃能休休自得。昭昭自遠。不為物蔽。不患情拘。故以九四之剛而啟光明之道。本六三之險。而勉上達之功也。
九五。夬履貞厲。
宣聖講義
此履九五爻辭也。九五為全卦最全之用。亦成德達道之地也。夬履者。上達而幾及於履也。履之上下。互易為夬。夬距乾差一間。今曰夬履。言九五爻之於履。正如夬之於乾。又夬者。快也。決也。言至此已快然自得。決然自任。更无猶疑遲顧之虞。亦无慊焉不足之感。履之用至九五。已達於至善。故曰夬履。唯事之極者易變。滿者易傾。快則易失於驕。決則易失於愎。九五遇剛。又陽位獨居。陽則易亢。剛則易缺。故以夬缺之義。而警其持盈保泰之宜有道也。其道維何。曰貞厲。貞以自抑。而就卑謙。厲以自勉。而益卓勁。蓋本乾惕之訓。而成行健不息之德也。貞則戒懼。不失其守。厲則[走易]越。不乖其次。故能永保禒位。克孚明德之稱。長享元亨。克達泰平之治。此九五爻之占。乃聖治之成也。
在履卦九五爻。與乾九五亦近似。皆為乘龍履帝位之象。其不同者。乾上下純剛。履上剛下柔。故德不同。而致用以異。由天道言。剛宜柔用。陽宜陰用。由人事言。尊以卑重。高以下重。在乾上九。為亢龍有悔。以其貴而无位。高而无民。居危而不能自保。處尊而不能得眾。故履九五以得正位。而志在貞厲。以履尊位而自卑。居高地而自下。以得民心。而保國家。此天道人事理之自然。非聖人故為謙虛也。況履志自立。而禮本自謙。和眾必以德。成治必以誠。故貞厲之行。為在上位者所必知。非獨履帝位也。即富貴之人。何求不得。何欲不遂。苟无貞厲之德。則為物所役。為情所蔽。必至身毀名裂。以蹈於禍。此貞厲為成全人生之道。亦即成其畜也。故處位正當不易。必有正當之行。而後保其位。履地尊嚴不易。必有尊嚴之道。而後保其地。貞厲者。所以保之之道與行也。禮者。所以行夫貞厲者也。唯自貞則不濡其志。自厲則不溺於欲。此履全卦之所以成用也。
象曰。夬履貞厲。位正當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既有其位。復有其道與行。謂之正當。誰曰不然。故履之成用在禮治。而禮樂之制。必以其位與德。中庸已釋之矣。故位正當一語。所關至重大。非如此不足以語於履。不足以辨上下定民志也。有位有德。而後至焉。此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之謂也。雖有夬履之辭。實重在貞厲之義。乾之用以坤成故也。夬者。由坤復乾之階。而上爻一陰。即坤之德所見。履之主用在六三爻。三五同功異用。一陽一陰。恰相得。故尤為正當。而處其位者。固不容不自貞厲也。
上九。視履考祥。其旋元吉。
宣聖講義
此履上九爻辭。言本爻之德用。亦全卦之終義也。履者天地間一切所履。不唯人物遵循之道。凡天地日月。山河草木。有動有靜。有生有化。有分合遷變。有升降往來者。莫不有所履。无履則亂。亂則不復共存共育。故履者道也。道之所行也。如車之有軌。室之有門。皆有定也。出入必由。往復必經。不可踰越。不可造次。亦非有為之限也。非有驅之使然。迫之使就也。故比諸人之履。其動止提攜自如。而不得棄之不顧。其用既有定。則其為道也一。其德既同載。則其為功也大。一則通於一切。而无不適。大則包於一切。而无不宜。蓋上下同行。生化一致。精粗共聚。久卒齊途。造化之門。真元之府。萬一之所彙。形神之所同也。故有始有終。有往有復。而一以納之於履。上九履之極也。納之盡也。所賅者眾。所指者寡矣。而為軌不二。為門无歧。出入之也。視夫所之。往復之也。視夫所至。故曰視履。言履有定。而行无窮。視所行以決其履。或履而上。則通乎道。或履而下。則達乎器。其履自一。其至萬殊。此即履之所以為履。而上九視履之有由來也。卦以兌承乾。上九。卦之極也。亦乾之終也。極則无可再進。終則无可再續。而道也極而无極。履也終而无終。蓋終極者。生化之端。无終極者。道德之載。故天地長壽。神氣永存。此所謂考祥也。考者。壽无盡期。祥者。福无盡量。以視所履。而上達者。則其所成。同乎行健不息之道。而无終極矣。若所履而不及此者。則終必有始。極必有變。序盡則轉。數至則回。物之生者。期盡而化。道之流者。途窮而改。此往者必復。去者必歸。无一息之可停。无一物之不變。此循環之數。亦造化之機。寒暑周而歲遷。南北回而地轉。其要在於環行不絕。輪回不斷。故爻辭謂之其旋。旋者循環也。輪回也。有期以定之。其期古通用。言至期則旋也。然對考祥言。亦可作指名詞。謂其不能長生者。則屬於輪迴耳。輪迴者數也。數有吉凶。視其所履。如履而遵道不失。順天不違。則純乎物極之變。數盡之化。亦孚元吉之占。蓋依乾陽大生之德。而體乾元永亨之用。故曰元吉。乾元所至。吉利之孚也。
又上九爻。以陽剛之極。居卦位之終。剛極易折。陽極易亢。以中道言之。宜節其太過。制之合度。故有視履其旋之語。視其所宜。而定其履。因其所折。而勉以規矩。則剛能柔用。陽能潛沉。以孚於九五貞厲之門。而戒於六三凶咥之訓。則上九極而不害。過而還中。旋亦還也。乃孚祥吉之占。而達視履之道。正如聖人制情以禮。節欲以道。不過乎物。永執厥中。即為止於至善之功。而克順天全性者也。故考祥者。為全性以全生。元吉者。為順天以獲祐。天理人事相調无間。則成德達道不犯於惡。不幹於禍。其視履之義。本諸乾惕之辭。而自戒懼。有若十目所視之嚴。而遵非禮勿視之旨也歟。故上九一爻所處位易危而轉得吉祥。所憑勢太過而反得中正者。實基於乾元之道。而能以乾上九之亢。自行九三乾惕之功也。乾元者陽精之見也。其象光明。故能履帝位而不疚也。誠以乾下接兌。悅澤有容。剛柔得中。不與其前進无止。而求於自反以誠。樂善自脩。迪吉自如。而能成履大用。以達乾之元亨也。且上九為全卦之終。居易變之地。反則為小畜。進則為泰。小畜以求養而全生。泰以順天而獲福。皆基於履之自卑自克。无過无驕。故以貞為利。以元為亨。先儘在己。而後及其人。先省於心。而後推之物。人己同成。物我交泰。所謂一誠格天。至善化物。莫不由於心志之貞勵也。故放之則為明德。為大同之治。收之則為至善。為天性之功。二者一也。
象曰:元吉在上。大有慶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卦之稱元吉者。如坤如泰。如離如大畜。如損益之爻辭。多屬二五當位。而履獨在上九。故曰在上。蓋履之元吉。正以在上爻而得占之。履者足所踐也。下也。己善其下。天福其上。昭德不二。凝道以升。止善不違。全生以復。在復初九。以元吉稱。正此義也。
人能克己復禮者。天必予以福。元吉在上。猶云福自天申也。元者乾元。天之氣也。凡稱元吉。皆天所予之吉。言自然大吉也。无不吉也。大有慶也。天且祐之。其慶之大可知。大者至也。亦通泰。言履上九。進而占泰之慶也。又大有為離合乾。火天大有。為昇平之世。光明之象。履之中爻錯離。六三恰與上九對應。是體乾而用離。故有光明之稱。而兼大有之象。以上九在位者。一人之慶。兆民賴之。故曰大有慶也。所謂慶者。即考祥元吉之指。考祥元吉。非僅一人之福也。總之履之大用。在全人生。定民志。平治天下。故終以大有之慶。言克成其用也。且大有者富之至也。畜之豐也。以履上九。而成小畜之用。其旨尤可深思矣。讀者要合全卦爻辭詳細觀之。方知聖人因易制禮之道。與夫以禮致治之功。无論為大同。為小康。其必由禮。一也。而上九一爻。所志大有。固重在致世大同。然人事如何。則視其德。故有視履之語。而要用則在其旋二字。皆指人事也。數雖包舉巨細。而所由則在人。道雖兼賅本末。而所至則在德。此履上九爻辭含義極廣也。
宗主附注
履卦講極詳。閱時亦久。為欲禮教復興。而救人民水火也。亂世反正之道。在先定民志。定民志在先辨名分。此履卦本旨。即治道本義。无古今中外之異也。試觀歷來治亂。即可知民志定否。所關特大。而定民志者。有政令以致之。法律以齊之。其根本則禮教是也。政令法律。定其外而已。禮教則定其內。志在內。故履主貞利。以孚于中和。乃王道之大則。聖治之楷模。禮教不興。政法无用。雖定於一時。而不能久。定于一方。而不能遠。為齊其末。忘其本。雖智勇不足以謀其成。不必以前史為鑑。目前之事亦可質證。物質文明。乃禮教之害。然禮教之成治。又何嘗不計物質哉。不過主客異位。本末異用耳。履與小畜。相反相成。二者合而開泰運。其效豈俗人所知。故大同之世。見於禮經。由禮以達之。正其捷徑也。
又曰履卦在先天卦位。六十四卦方圓圖位。均與乾兌相接。如謙之與坤艮也。履本以乾兌合成。由乾而兌。為化行。由兌而乾。為復始。今履兌在乾下。六爻由初至上。始終之序。正合返本還原之義。此即復始之道。言萬物由此以歸于初。人道由此以復於性。故為禮之所仿。克己復禮之仁也。仁者人也。禮者履也。在德為仁。在脩為道。在化為生。在治為太平。皆一以貫之。觀諸履上九爻辭。即可見其旨意。蓋人之有生。有始有終。不隨化以輪迴。則由脩以復本。此上下兩道。足以包盡之矣。履卦所取。亦即賅此二義。生生有序。成道有階。一圓貫通。萬緣俱至。修之成者。復歸於天。而長生久視。生之化者。結緣於命。而旋轉循環。以善為行。則吉祥隨時。以性為本。則乾元自在。此天人兩盡之道。形神同樂之途也。故其爻辭曰。視履考祥。其旋元吉。生者不盡。而壽者无期。人物之命。胥歸於履。豈不大哉。
上經第六冊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