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經證釋 上經第十一冊

26 大畜、27 頤28 大過

26 ䷙ 大畜卦 ☰ 乾下 ☶ 艮上


宣聖講義

大畜與无妄為往來卦。一為乾震。一為艮乾。雖同為四陽二陰爻卦。而上下不同。體用遂異。大畜以艮在上。一陽居上。二陰在中。陽升而外。與无妄之剛自外來者。恰相反。蓋大畜卦。為乾剛由內往於外。下升於上。則當曰剛自內出。由內而外。即由近及遠。由小及大之象。故在无妄為返求諸己。大畜則推己及物。无妄為立誠於中。大畜則為施德於天下。兩卦雖異。而合之則為全德。則以內止至善。外明明德。先善其身。後善天下。實本末體用之道。性情仁智之功。不可闕一者也。故无妄為體。大畜為用。无妄為本。大畜為末。有諸己。而後推諸人。淑其身。而後及於物。天道也。聖人之行也。以卦言之。无妄二陰在內。而剛主之。震動不違乾健之道。則性命有所正。而中和見焉。大畜二陰在外。而剛上之。艮止以協乾始之義。則化育有所加。而仁智成焉。合之則備乾坤之用。且孚中孚之功。風澤中孚。陰在陽外。陽與陰孚。剛與柔協。而陽能涵陰。柔能順剛。故曰中孚。无妄大畜之合。其德亦類是。以二陰涵於四陽中也。以爻言之。无妄陰爻在下。大畜陰爻在上。按之既未濟與泰否之例。三四兩爻。一剛一柔。互相調協。而无妄之九四六三。同於否未濟。大畜之九三六四。同於泰既濟。是无妄宜於止。大畜利於行。无妄以返己為良。大畜以推己為順。合之則皆善矣。是二卦雖異。其為道實相須相成。且事有主賓。物有正反。二者不可偏廢。此大畜與无妄。更迭為體用也。由无妄言。大畜為其德之所見。由大畜言。无妄為其道之所存。故傳稱无妄為災。大畜為時。非時即災。當時非災。二者无大殊。可見无妄之災。以為於不可為之時也。大畜之時。以為於當為之時也。即无妄先立本。不務於外。大畜已有立。必推之用。此不外道德之所行。人己之所別。而有先後因果之分。動定行藏之異耳。

大畜與无妄為一合。其後頤與大過。亦為一合。至坎離而結束上經。係一大合。由此六卦觀之。无妄大畜尚為往來卦。實一卦為二卦。若頤大過坎離四卦。皆為質卦。即獨具一卦之體。與乾坤同。任顛倒不變。是四卦有異諸卦者也。自乾坤後。屯蒙各卦。或開或合。或來或往。氣由卦行。數由爻見。至无妄大畜。實為一大循環。細按卦爻。當明其故。在人事言。不外生成變化。進退消息之機。在道功言。則寓形神有无。精氣聚散之軌。易卦原包一切內外功行。大學所謂止善明德。中庸所謂中和誠明。皆由卦象推衍可知者。而人之脩養。實以此為本有其內。方推之外。充其體。方致之用。不問天人。不分政教。莫不一以貫之。所謂乾知大始。坤有代終。其德盡於元亨利貞。其道盡於剛柔覆載。而人應之。以立仁義之道。以致位育之功。實亦本此卦象細繹【yì,《說文》:繹,抽絲也。】而得者。故由无妄大畜二卦反復之用。足以明人道內聖外王之功。即紹述前小畜與履二卦之用。而推展之。光大之者也。故在前由小畜履以成泰之大用。而茲更由无妄大畜以迄頤之鉅功。前以泰之不久。反而為否。天道之必變也。茲則以頤之有失。變為大過。人事之難齊也。是論易卦之用。必通全體之義。而推求其因果。必參前後之跡。而較明其往來。方足以了然文王定序之初心。與古聖易教之精意焉。

小畜以巽合乾。巽為陰卦。而爻多陽。其所畜者少。故名小畜。大畜以艮合乾。艮為陽卦。而爻多陰。其所畜者多。故名大畜。然各卦亦有如此爻象者。何獨二卦名畜。則以二封恰當畜之時。有能畜之勢也。小畜在師比之後。丁陰盛之餘。而小畜受之以陽。乃有畜之稱。大畜則在剝復之後。亦當陰盛之時。而承以无妄之陽剛復起。陽能畜陰。乃亦稱畜。以得无妄之先固其內。勝於小畜之獨畜。故名大畜。蓋本於无妄而得其厚積也。在小畜之往來卦為履。履居小畜後。畜未久。積未厚。急於見用。故祗稱小畜。而大畜卻因與无妄為往來卦。无妄已為之積聚。至大畜更豐厚矣。故稱大畜。實以畜之久。而儲之眾。備之有時。則用之也必大。收之也裕。則發之也必盈。此大畜之象。又不獨卦爻所繫已也。凡畜如人之蓄財物。積之以漸。藏之以深。保之以固。培之以勤。則財物日充盈。而用之事業。亦見其豐備寬裕。豐因雷火之合。豫因雷地之合。二卦皆取義於震。大畜无妄以住來而有震卦。而大畜本卦亦互震。是固兼豐豫之象。而著其用矣。故大畜者。因无妄來。畜指物言。无妄即誠也。不誠无物。萬物皆備於我。以能誠也。无妄能誠。乃能畜物。所謂為物不貳。則生物不測。不貳无妄也。不測。大畜也。此天道也。天道大生。為其不貳。人道至誠。為同天之不息。大畜在天為生生之道。在人為位育之功。人功與天齊。此三才之得稱也。而大畜雖由賓言屬物。由主言則為德。德者本也。物者末也。有本始有末。畜者先蓄其德。畜賅育毒二義。已見前小畜卦。蓋畜之用在物。而其體在德。育其德至極。始能育其物无盡。德有未至。物何由育。德之不育。而徒求物之畜。是反毒也。大畜小畜之義不殊。而大畜之需乎德。又更甚焉。以其物之愈多。而德之不稱。其毒亦更烈。所謂德者。簡言之即本乎誠。此无妄之為大畜本也。

大畜卦四陽二陰爻。與萃臨為對。以皆兌與坤合成。坤與乾對。艮與兌對。先天方位也。依後天言。則艮與震連。乾與兌連。是與履夬亦有關。艮坤相易。由河洛之位合之。則大畜亦與泰通。故泰履大壯。均與大畜可參用。泰言世之太平。必由年豐物阜。履言民之安定。必先衣食備足。大壯言事業之壯偉。必由財用充盈。皆有需予大畜也。至其對卦。萃者聚也。亦物之積。臨者大也。亦事之盛。物積而後用廣。事盛而後業富。皆與大畜之用。相得相成。人生不可不求生計之安樂。事業之恢弘。則不得不圖物力之充盈。收藏之富裕。是大畜者。人類所必需之道也。由道言。謂之養。由事言。謂之業。由天言。謂之生成。由人言。謂之性情。實與生同貴。與身同存之物。无賢愚齊也。故有畜而後有生。有畜而後有成。有畜而後有一切。精為性命脩養之道。粗為日用衣食之需。罔不有資於畜。唯畜則存。唯畜則久。存且久。性道之至也。唯畜則大。唯畜則富。大且富。德業之至也。是以君子不得不畜。畜者時也。君子因時以致畜。因畜以順時。天人同功。性情並至。故大畜卦用自利貞始。乾曰利貞者性情也。大畜之利貞。其義正同。

大畜卦爻。中互震兌。三至五為震。二至四為兌。有歸妹之象。其反為隨。隨與歸妹。皆含集聚之義。是大畜亦與二卦有比類處。无妄為乾震。大畜互震。皆有關震動之義。震而得乾。動而以健。是以剛行之象。互兌為澤。為口舌。為說言。兌乾合為履夬。而兌悅有快樂之意。是大畜有快悅之情。澤沛之志。為其本於行健不息之乾。孚於艮震兌可行可止之德。則其體用可知。功業可見矣。就卦辭言。大畜為厚積。為多育。為富有之象。為壯盛之行。是宜孚於元亨。以通達於天下。而彖辭祗曰利貞者。為其本无妄之道。由內推之外。由近推之遠。不忘其誠。則必先利貞耳。利以及物。貞以守身。利則无不利。故能大。貞則无不誠。故能成。此大畜以利貞而克推至元亨也。序卦傳曰。有无妄然後可畜。故受之以大畜。可見大畜成用。實由於貞。唯貞能利。唯貞可畜。苟不貞者。利反為害。畜反為妄。故有无妄。始有大畜。妄而求畜。正以益其過耳。尚何畜乎。愚者多畜以成其罪。賢者多畜以敗其行。皆由未貞也。皆妄也。貞即无妄。利即畜。是大畜利貞之德。實合无妄而成。卦雖主乾。而用從坤。此利貞足以達元亨。即由坤以承乾。而代終也。

在无妄元亨利貞。四德俱備。大畜則但云利貞。而小畜但云亨。由此可見外行之不易也。无妄以返己為重。自脩之力。所成易達。既无待於外。則德用易。全大小畜以成德為志。成物之功。所至匪易。推己而待物之應。格物以成己之知。既有需於外。則德用難備。而小畜因所志較小。所行未大。僅有亨之用。而德未光大。大畜則所畜者多。所推者廣。多則不齊。推則非暫。此志之遠大。行之寬洪。必有厚力以達之。堅誠以致之。固非徒外施之備。而必先中德之充。故不重亨。而重貞利也。蓋元亨者。天道。小畜因時以成其用。故云亨。見天時之所予也。利貞者。人道。大畜因人以順乎時。故云利貞。見人力之當勉也。然大畜固大於小畜矣。其德用有過之。无不及。而易教重人事。即令天時之宜。亦賴人力之應順。苟天時有未至。尤須人謀之劻勷。此大畜以人道為先也。而由此足以期天道之孚合。為天人相協。乃易卦往來之象所重。在前為往為天。在後為來為人。則小畜之先天道者。至大畜固重責人事矣。人事既立。天道自見。利貞之德。即足致元亨之用。非先有利貞。不獨元亨不易見。且或因畜之戾於道。而以招无妄之災。如无妄六三爻之占。豈非以物而生之眚乎。是大畜但舉利貞。既以明卦用之所先。亦以見易教之所重。非謂大畜之用不如小畜也。


宗主附注

大畜卦以畜得名。畜義見小畜。不外畜與育之用。而畜又含留止義。卦上為艮。亦止也。民為山。則蓄之眾多。如山之聚。詩曰。峙乃糗糧。言其留積之厚。峙亦止也。止而堆高。如山如阜。曰峙。大畜之止。亦由集以高至如山也。故上卦取艮象。言如農人積糧草為倉為囤也。上有所覆。如阜如邱。見其眾多也。以小民言。重在畜物。為利用阜生之本。以君子言。重在畜德。為成人成物之基。皆貴在多積而久留也。是畜之用。以儲蓄為第一義。以生育為第二義。儲蓄亦為生育也。蓄而不育。與无蓄同。育而不蓄。與无育同。二者本末初終之事也。古人養民先治生。多儲以備荒。多積以待急。皆以蓄致育之意。蓋取法予易小大畜也。大畜以所蓄大。所育亦大。則其主之者。德亦益著。位亦益隆。此盛世之治。大人之業。非徒為一方一時計也。故辭稱其利貞。而傳贊其得時。利貞所以成元亨。得時所以通天道。是人事之效。可以期於位育之功也。


大畜。利貞。不家食吉。利涉大川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畜彖辭。明全卦大用也。大畜以艮乾合。乾為天。主一切生化。艮為山。主藏蓄萬物。二者合而為用。則物得其生成。得所培育。此所以有大畜之稱也。卦以剛在中。而上亦剛。中含二陰。剛貴柔用。柔重剛守。用得其道。守有其本。德先利貞。為剛在內也。剛內非永藏不出。以陽志在外也。故雖主利貞。而有不家食之占。不家食者。志於外也。卦象噬嗑。故稱食。食以養生。畜重在養。所謂食者。非徒口腹之飫。實概心身之養。而不家食者。非徒餬口四方之謂。實包遠大脩養之義。人之所以為養者。或關乎身心。或繫乎德業。或為性情之閑適。或為名問之優裕。或為意境之光潤。或為志越之發皇。无一不有養之之道。養之之需。譬諸大人養其大體。小人養其小體。富貴養其性貧賤養其命。雖各不類。而其稱為養則同。故食即養也。家食者。獨處自臧之養。不家食者。行道天下之養。非必以食祿於官。營利於市。謂之不家食也。蓋大畜以上下相得。剛柔相調。九三六四。如既濟泰之象。則所適无不宜。所交无不合。則時之所當。道之所孚。所之有親。所止有主。此所以有不家食吉之占也。夫人之不樂於外者。為无友也。不願為客者。為无親也。不好遠遊者。為時之非。地之異也。不務馳騁者。為德不。至道不同也。而大畜則不然。上下交和。而志相得。內外孚應。而情相親。有可為之時。可往之地。有光美之德。中正之道。則其不家食者。正不待人之求之也。不以家食為安逸者。正以外行之多益於心身也。故不家食吉。換言之。即家食反為非吉矣。由此一語。足以見大畜之用。在外不在內。貴行不貴守。以有无妄先立其本。則大畜自宜推之用也。有无妄先淑其身。則大畜自可善諸天下也。況內存剛健。外能靜止。下順發揚。上克安息。合之為用。自无不宜。既无流連忘反之虞。即有應時而動之利。既洽知止有定之道。自能推及親親新民之德。此艮乾二卦之合。可謂君子成德達道之時。成人成物之象也。利涉大川一語。更明其所往无阻所如有成之義。以見大畜之用。實為乘時致功之基。明德止善之日也。彖辭雖簡。其意甚弘。讀者當細味之。


彖曰。大畜。剛健篤實輝光。日新其德。剛上而尚賢能。止健大正也。不家食吉。養賢也。利涉大川。應乎天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彖辭之義。。明大畜之用也。大畜以乾在內。艮在外。故有剛健篤實輝光之稱。以艮善止。體乾而用坤。一陽在上。如日之光明。內健而充實。外靜而光明。陽之日升。比於德之日新。剛升而有應。比於上有聖人。親仁而尚賢。陰陽相環。上下相得。乾卑以就下。如君之下士。艮高以知止。如賢人之賓于王庭。而尊者親之。親者尊之。乾下以親民。艮上以尊君。是兼乎親親仁民之德。而備夫養賢下士之心。故曰剛上而尚賢能。止健大正也。尚賢能。言有德有才者。為上所重而見用也。止健為體。卦之本德。大正為用。道之所成。唯乾為大。唯艮乃止。由上下正位言。六五九二。似非其位。而以剛柔相協。交得其正。此道用也。道以剛用柔。以柔用剛。二者如表與裏。以反為正。則由其協和也。不和則非正矣。是大畜之用。唯在於和。和則合而一矣。更何上下之隔閡。剛柔之牴牾哉。故稱為大正也。聖人君子。出而賓王。以其才德。代君平章。臣之所成。乃君之光。如日之明。代天而輝煌。如川之流光。水之汪洋。其成德達道。應天行正。唯保和協乎乾剛。莫非因二陰之善畜。而孚於艮之一陽。故大畜之用。重在艮也。艮之用。重在本乾之道。推乾之用。而終達於上也。蓋艮之一陽。原出於乾。始之終之。以麗於天。內互震兌。以見其動而相悅。陽上陰下。有如頤與噬嗑之善養。由卦爻言。已足明其用之廣也。用廣者。積必洪。功施眾多。根本必大。大畜之所稱。即在於二卦之相得而有合也。不家食吉。養賢也。明君子之出。非自衒也。必有為尊崇之者。君子之用。非自幹也。必有為掖進之者。上能養賢。賢者自出。此不家食吉。明其非隱遯之時也。利涉大川應乎天也。謂一則順天之時。以成濟世之功。如舟楫之渡川也。書所謂若涉大川。用汝作舟楫。此天字指時亦指君。皆取象於乾也。一則因乾之在下。陽之在內。互震動兌澤之用。而取飛渡之義。以天主一切。天行健。則坎陷不足慮。此由卦象。釋之也。而要在利於行。則唯一无二之義。既无扞格。自无阻難。大川尚能利涉。平地之順利。更可知矣。以比乎時宜位當。德業必大之君子。其所畜既厚。則以畜天下者當日廣。得畜既多。則還畜其君者當日充。書曰畜君何尤。此之謂也。彖辭明其意。釋文衍其緒。合而讀之。則大畜之用。足以瞭然指掌。豈徒為休咎言者哉。自來安民定國之道。鮮不包於此辭。而所謂日新其德。尚賢大正者。直括大學綱領全旨。讀者務深思之。


象曰。天在山中。大畜。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。以畜其德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畜卦象辭。申明大畜卦爻之用。而著君子之行也。天在山中。乃乾居艮下。不曰下者。以天本非物。升則為高。降則為下。中猶下也。山之為物。下无空隙。故曰山中。言天德藏於山內。天氣伏於山中。內亦下也。此卦有上下內外之別。有物可升降者。曰上下。有道可出入者。曰內外。天在山中。即乾居艮內之意。既在艮內。則其行也。以艮為門戶。如屋之分內外。乾在屋中。艮為屋之門耳。天主一切生成。无物不麗。无處不入。山為地之高出者。高必有窪。實必有虛。空穴來風。山崖出云。風云。天氣所化。天德所行。故天在山中。非山高於天。乃山得天之氣而藏之。合天之德而伏之。伏藏以成其用耳。山善藏物。物多藏焉。山善集氣。氣以伏焉。山之質土。為地所出。山之象高。為天所孚。崇高接天。他物不能間之。此山天之合。為父子之親。陰陽之和。剛柔之協也。既能和協。必相安好。既相親愛。必相融洽。此大畜之所名。在能相養相成。而達於多且大也。多曰富有。大曰博遠。物之積也。用之弘也。道行之廣也。德達之久也。皆大畜之本能。而由卦象可見者也。蓋大畜以上一陽。而統攝二陰三陽。上下交孚。內外並至。則天在山中。正以山能代天生成萬物也。畜育也。生之成之。育之功也。而天不自育。乃假山以致其功。山之育。即天之育。山之畜。即天之畜。所育所畜。雖不盡屬於山。而山實藏之最眾。伏之最密。譬如禽獸草木金石之類。云氣泉流之屬。乾之為金。亦多藏於山。乾之為龍。亦多生於山。乾雖无物。而物之所主。為生化一切。皆由天也。而山實代主之。故山天合為大畜。明其生化之眾。蓄積之多。地以順天代成。而坤之用。以山水為二大區。山且易見其用焉。則宜於陸者。不宜於水。宜於水者。亦可宜於陸。為山之含有水也。山中之泉。為水之源。是水生者。其初亦由山出。此艮能代坤乾而成始成終。傳曰萬物終始於艮。即以山之功用。能代主一切生化也。能藏伏萬物也。能積聚萬類也。此大畜之象。必取艮乾合也。

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二句。明人道之所重也。畜為育。畜其德。以育其心身。較之畜物。以育其事業。所育更重且大。此易教以畜德為先也。多識云者。乃格物致知之意。物人所同欲。君予則因物而致知。以人生有性。生之本也。物至知知。而後好惡形焉。乃情之動也。情動易惡。必以知辨之。而後物不害身。情不害性。此致知在格物也。大學以格物致知。為明德之始。此以多識言行為畜德之基。其義一也。畜之為義。在蓄積。在眾多。故曰多識。前也。往也。皆積蓄之義。人之知也。非盡生而知之。必由學以深造之。前言往行。足為模範。此學問之益心身。正如食物之悅口腹。愈多愈能辨正邪誠偽。閑邪存誠。乃致知之要道。立身之大本。是前言往行之多識。非為記誦也。非徒博學之譽。辯才之稱。而重在以前事作後者之師。往轍作來者之鑒。故申之以畜其德句。明其旨趣所在。為欲廣其德。育其性。成其道耳。蓋本乾乾惕之訓。而因艮靜止之義。推无妄立誠之道。而啟頤養正之規。人道順時自臧。遵天自彊。實君子之所畜有必然者也。小人畜物。君子畜德。君子非去物。乃由物以成其德。德之成。必先言行。言之无尤。行之无悔。則德自大。身自育。故多識二語。乃君子大畜之道。愈畜而德愈明。則天下无不被其澤。樂其化。此君子成畜之時也。畜在天下。而始於己身。德明於天下。而始于己之言行。此善推其所畜而已。君子除德外无他畜。除明德外无他成。前言往行。不限一人。凡足取法者。皆當識之。故以多識為言。仍不外畜之之義。以卦象近噬嗑。與食物有相通之義。言行之識。亦猶食也。俗稱讀古書為食古。亦可見多識之為養也。養其口體曰食。養其心靈曰學。多識者。學問之事也。


初九。有厲。利已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畜初九爻辭也。大畜初九即乾初爻。以上合艮。內健外止。上應六四。一陰一陽。其情相協。而剛在下。宜於自返。本无妄之用。推乾惕之義。故曰有厲。厲字義同乾九三爻。即奮勵之意。因剛易躁進。在下為潛龍勿用之時。設求進過急。必幹危厲之眚。與无妄之匪正有眚將同。是爻辭稱為有厲。言初九具奮勵之志。有危厲之害。苟不反而自礪。則其用且損於畜。不獨非大畜之志。抑違无妄之戒。乾惕之訓也。夫大畜之用。在善於育。初九得乾之大始大生。果能育之无闕。則成必大。而以在下勿用。祗宜求之於己。所謂返身而誠之時。誠者其初自成。其終成物。今乃初爻。貴在自誠。不可務於外。且以六四之柔。相引以物。相誘以欲。物欲不格。性命奚正。此為大畜最始工夫。根本不固。功用奚見。有厲云者。明其有害在外。不得不自礪也。砥礪其行。戒慎其心。則性不惑於情。身不役於物。而物我皆得。情性咸宜。是即利之所著。所謂利已者。非自利而已。且以利物。非一時之利而已。亦以利諸无盡。故利已已字。有釋作己字。其實古可通用。如无已義。則直曰利。或利矣。不當作利已。如僅云利已而不作己講。則與爻象反求諸己之義不合。是後人釋者。各有所泥也。易卦爻辭選字。均從象推得。作利已。即包有利己之義。為初九因爻位之故。畜剛在下。近於九二之正位。其志快而情敢。剛則无欲。快則不思。敢則少畏。此本身之易幹危厲也。而六四應之。六五主之。二陰相攝。陰少陽眾。其志易偏。其情易決。中互兌震。有隨與歸妹之象。故凡陽爻。皆須防其偏蔽徇物之害。況初在下者乎。此有厲二字。明其道重在自返。志重自貞。情重自固。而因此以成其利。既利己。復利物。仍本乾始以美利利天下之義。言利即含有貞。以在內也。利貞者性情也。爻辭所示。不外性情之辨。物我之分而已。畜以育為本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。於此利已二字。又可見之。


象曰。有厲利已。不犯災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以初九鑒于危厲而自礪。終能成其畜之利。故曰不犯災。蓋厲字已含有災眚之意。无妄匪正有眚。與邑人之災。皆由不能自礪。而不免於災。初九則本乾惕之訓。不徇於物。正其性命。不偏於欲。乃不犯於災眚也。讀此爻辭。則可知畜之不易。如以畜為志。不先其德。而唯物是好。不求利於人。而唯己之私利是圖。則所謂畜者。徒以自災而已。前講畜之與育。反育為毒。亦即此意。育其身者。物與道並重。君子務德。小人務利。德之成也。利亦至焉。利之專者。害亦至焉。則不犯災。正明畜之易招災也。與九二之有尤。義正相應。


九二。輿說輹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畜九二爻辭也。九二居內卦正位。上與六五應。陰外陽內。其德易乖。且以剛行於柔。兩情不協。上下皆陽。其志易躁。雖畜而難和。育而難久。故爻辭有輿說輹【fù,古代在車軸下面束縛車軸的東西,也叫伏兔,輹用於大車。《說文》:輹,車軸縛也。】之占。說同脫。古通用。而作說者。以初本相悅慕也。輿之於輹。實相依成用。今初悅而終棄。初和而中道乖離。是其用已敗。雖與輹俱在。其兩利之用已斷。則所畜者。徒如一時烏合之類。而所育者。亦有為德不卒之嫌。然爻辭不著其害。則由其正位當時。雖毀其用。未見其害。譬之輿雖脫輹。不過不克行耳。而上應艮止之義。亦自能免愆尤。設當之者。不知止而彊求進。不鑒於內之未和。而希冀逞情於外。則猶馳脫輹之輿。其災眚必立見。故爻辭祇述其脫輹。而不言其災。誠以此時有可止之機。能止之地。果如所止而止。則仍无悔无尤。何哉。位正而時中。足以孚從容中道之行。所畜已厚。非倉卒之失可比。所備有常。非傾注之勢可擬。是縱不乘輿。而吾行自若。知行則行。知止則止。是雖不假物。物亦不我妒。則輿輹就爻辭釋之。亦含有物我兩得之意。蓋輿自輿。輹自輹。雖脫而不能互成其用。而非相害。雖止而不克更利其行。而非相擾。且輿者載物者也。載之致遠。是需於行。若僅為畜。則止猶可用。此爻辭不以為凶也。然輿字含眾義。已見前剝卦。輹猶絲之有系。衣之有領。為以為聚合之用。輿脫輹。亦猶眾之分散。不復合於一組。是則因志之難合。道之難同。雖畜於前。不免散於後。由德言。則唯自返。以責其脩之至否。由物言。則散之正所以育之。畜之為聚。將以散也。聚而不散。奚取於畜。此義已見前小畜卦。蓋一散一聚。理數之常。德之畜也。必明於天下。物之畜也。必用於一切。君子將以天下之物。成天下之用。將以一人之德。成人物之性情。是其聚散不究。唯問我心之孚於道否。九二正位。其中已。善內省已不疚。尚何吉凶之足慮哉。


象曰。輿說輹。中无尤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其旨如初九不犯災。皆以己能全其剛。成其德。不役於物。不徇於欲所致。中字指九二得正位。能自守中不失。故物之利害不與焉。无尤可見原有尤。以己之見道克正性命。不隨物欲而失其中守。則足為畜之內宰。推之生成之德。位育之功。皆於此中可見之。


宗主附注

大畜九二爻。曰輿說輹。小畜九四爻。亦曰輿說輹。其義甚近。唯小畜下有夫妻反目之語。大畜則无之。以小畜為巽乾合。巽為長女。一陰一陽。故有夫妻之喻。大畜則以艮乾合。艮亦陽卦。故不得比于夫妻。辭稱輿者。以乾在下。乾剛而升。能載萬物。故彖曰利涉大川。應乎天也。言應乾之輕健高舉。而能挈萬物以同升也。在水則為舟楫。在陸則為車輿。不外利及於物。致之於遠。成其亨利之德而已。叉二卦皆取畜為用。畜必以眾多。用必以廣厚。物之集也。必有以載之。物之用也。必有以運之。善載運之具。亦莫舟車若。今時雖有輪船火事飛機諸物。為載運之需。古无有也。其最著稱者。亦唯輿馬之屬。梁舶之類。以行于水陸。達於遠近。此易辭所舉。不曰利涉。則曰車載。如大有大車以載。大壯壯於大輿之輹。亦不外明其用之大。需之要而已。大有為物之豐富。大壯為業之堂皇。皆待乎載運。以成其功用。此輿之所貴。實因時地而見之。大畜小畜。皆畜積發育之用。則其有需予輿。固不下於大有大壯也。而二卦皆有說輹之辭。何也。豈用之過頻。物不勝其任耶。抑加之過重。物不堪其載耶。是則人情之未當。物力之未宜。以理言之。不盡如是。而所謂說輹者。實卦象所應有耳。蓋下為剛爻。上承陰爻。一剛一柔乃有合。有合乃有分。此數所不免者。說輹者。正因其初之交孚。交孚既久。情志反疏。此數斯疏之意。君子不盡人之歡。不竭人之忠。正恐其久而難合。隙末凶終。所不免耳。於人然。於物亦然。用之過勞。役之過苦。則木石尚難久。況生物乎。天生者尚易裂敗。況製成者乎。故說輹者。乃由剛極則折之理。而寓物極必反之訓。而二卦所占。或早或遲。則以小畜上陰下陽。大畜上下皆陽。陰以調之。則可久。陽无可協。則早折。此中微義。不獨為解二卦爻之用已也。


九三。良馬逐。利艱貞。日閑輿衛。利有攸往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畜九三爻辭也。大畜九三。即乾九三。其象以上接艮卦。而異於乾。卻因三爻屬人爻。人道所重。九三六四。剛柔相得。有既濟之象。故爻辭稱其利於行。以孚彖辭之義。在初二兩爻。雖皆屬剛。而其時位未宜。不克前進。以畜之猶未大。用之不可躁。辭均誡以自慎自返。以不犯災无尤為先。而至九三。既得初二爻之畜。又遇四五爻之協。內外同志。上下可濟。實大畜將以大用之時。三與五同功。六五柔以下人。九三剛得上進。其勢至順。其行至迅。故有良馬逐之象。良馬之逐。非脫羈趹踶之可比。雖疾而不害。奮而不躁。此以九三之德。剛中无蔽。有功以稱其行健不息之道。和外不失。有德以孚於行地无疆之情。乾能用坤。陽克協陰。此所以稱為良馬也。坤為馬。良本乾正性命。保太和。以達於至善。故曰良馬。而逐宇。亦含二義。追逐是比其力。相逐是稱其德。以良馬必德力俱至也。而又包有驅逐之意。謂能奮厲直前。驅逐他類。以獨善其事。立其功也。是以不曰馳。而曰逐。實本乾行至健。无可與比。而能用坤厚載遠馳。无不如意也。然良馬追逐。其行固當。其情必謹。為九三本乾之乾惕之時。必省於若厲无咎之戒。雖依震之奮迅。有一往不顧之志。仍當參坤之順承。致力於靜慎戒懼之心。故爻辭以利艱貞三字續其下也。為利艱貞。本坤之德。厚載之道。必先有艱貞之守。廣博之行。必先固艱貞之操。方能任重致遠。不敗于中道。以充其畜。而成其用。此三字。實九三爻最要之戒。亦大畜卦。關乎人道之所先也。日閑輿衛。亦本坤。道或誤作。曰日閑即日習之意。以坤之德。不習无不利。而後天代坤之坎。則曰習坎。坤為先天。不習已能。若後天。則必先習。習之又習。始无差虞。且乾三稱君子終日乾惕。終日言其无時或輟。此日閑。亦无時不習之義。蓋九三既利於行。必求行之所以至善。輿衛者。行之所重。即藉以善其行也。輿以載之。衛以護之。則所畜者。得以致之遠。所用者。得以達於大。此必日習之。以為行之備也。閑字亦包防閑之義。猶衛也。預有所防。則无一朝之患。仍本乾惕之戒。艱貞之道而來。苟能若是。則无往不宜。故占其利有攸往。與大畜之用相稱。而所謂良馬者。就字言。亦孚大畜之名。家畜以馬牛為大。家有良馬。其畜於物。已可見其一斑。而業由是大。生由是裕。此亦大畜固有之義。小人先物。君子先德。各有所宜。不得偏棄其一也。


象曰。利有攸往。上合志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明爻辭之義也。以九三上應六五與上九。得六五之下交。上九之終應。故曰合志。志者指九三志於行。行必有合。坤道得朋。乃能行地无疆。以得陽也。九三本乾。以得陰互成其用。三與五。一陰一陽。陽升陰降。又接六四。剛柔相濟。終於上九。返本復始。此九三之得時。恰與上三爻。成交錯往來之用。而能孚其志。无所阻。故占利有攸往。凡人之有所為者。必先得其志同道合之助援。不問為出處也。而出尤貴。德不弧。必有鄰。大畜志在用世。將以育成萬物。化被一切。則德業必以遠大為期。而九三始發達之時。其所志。更在順進无阻。直前不回。今因六四六五之相得有合。已足互助其進。又得上九之慎終如始。尤可襄其成功。此上合志句。直括上三爻言。非僅謂與上九相應也。蓋易之稱合。必由一陰一陽。九三至上九四爻。二陽二陰。有孚一陰一陽之道。且其象有類乎頤中孚。頤則宜於養正。中孚則致于中和。合志云者。實為同歸於道之意。此大畜之用所見也。大畜以育及天下為志。凡德業所關。无不有待於畜。即无不有需於道。九三以前既畜之。今當進而充其育。本剛中行健之德。以進於柔外克孚之功。則所畜益多。所育益大。故爻辭稱為利有攸往。言其志大而德充。行宜而道合也。由上下卦言。內健外止。九三健之極。自此以上。則漸期於止。知止者。必善於行。不知止。行亦无功。九三之行。為其終能孚於艮止也。故曰利艱貞。明其非徒求行。而志在所止也。大哉止乎。止之所宜。行之道也。行之所利。止之功也。大學以明明德止至善。相為表裏。實有取法於大畜卦。明德及於天下。而必始於格致誠正。大畜育及萬物。而必先於多識前言往行。此本末一貫。物我同德之教。在初二爻。先求知止。至上九。則止於至善。此與大學知止而後有定一節。義正相孚。讀者苟細思之。則六爻爻辭。實含人道次第工夫。不獨卜其吉凶已耳。


宗主附注

大畜九三爻辭。日閑輿衛句。人多作曰閑。實傳訛也。以九三為人爻。本乾九三。在乾曰終日。此亦稱日。以志在自奮勵。不少懈也。日閑猶終日舉習之意。日閑輿衛。猶時時習禦習射之意。禦以駕車。射以衛身。而皆必藉有良馬。以遂其馳騁之用。達其行遠之志。孚於禦侮之道也。古者有行。必以車馬。而禦者在前。衛者在右。即非戰陣。亦不廢。為以防不虞。而安行旅。利往來也。大畜以利物為志。而九三為有攸往之時。既憑藉良馬之徵逐。復自慎其艱貞之德。在平時又深諳於射禦之技。克挾之遊騁于四方。此所以占為利於行也。蓋大畜之行。非徒行也。必齎有多物。則備運儲之需。所賴於良馬者固大。而所需於衛護者亦多。且必慎於事先。謹於所守。有艱貞之利。而後免中途之失。此本乾九三乾惕若厲之戒。无咎之道。而後有比辭所指之用也。乾九三上下皆剛。其志難同。此爻以上連二陰。終應一陽。其志易洽。故釋文稱為上合志也。明其得良馬之逐。獲輿衛之功。又克返於艱貞之道。以達於利有攸住之占。皆非偶爾相值。莫不由上合其志。而下應所行者也。是大畜之用。於此爻足以見之。而畜之所謂育也。養也。亦於是辭可以徵之。如良馬之逐。輿衛之閑。艱貞之利。何一非畜之所用。何一非育養之所關哉。故就物言。畜貴在用。畜馬得馳逐之用。畜士得輿衛之用。畜德以孚艱貞之利。畜道以達行地无疆之功。其畜愈多。其用愈廣。此大畜之所以為貴也。而重在一合字。合即噬嗑之用。九三至上九。有似於頤。與噬嗑類。故用亦大同。參噬嗑卦辭。則可知矣。


六四。童牛之牿。元吉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畜六四爻辭也。六四居上卦之始。為艮之六四爻。下與乾九三合為中爻。一剛一柔。恰孚既濟之象。以大畜主物。六四陰初見。重柔而下與九二應。有如童牛之牿【gù,關牛馬的圈欄。《說文》:牿,牛馬牢也。】。謂離為牛。爻變離。而仍屬陰。變而未變。故如童牛。以其穉也。牛為土畜。艮亦土也。與坤相應。六四互兌。下交於震。澤其山對。亦牛未育成之象。震屬木。木加于牛。則為牿。牿者欲其止也。仍孚艮之用。喻為童牛之牿。然以爻辭言。牛物也。牿亦物也。大畜重在畜。是牿為畜牛之具。而非有害于牛者。牿如今之圈或牶。圈以木成柵。使畜有所棲。牶以木為鉤。使畜就於範。而其用皆以成畜之用。為既稱畜。有異於野獸。必有以豢養之。馴服之。而後致其用。以為事業之利。此畜之必有牿。牿不害畜。且以遂其畜也。童牛者。取其易養。不至難馴。一也。取其可壯。利用在後。二也。童則无毛角之丑。而牧者易為力。牛則有服載之能。而豢者易取利。此童牛之畜。實民生不可少者。今有其牿以馭之。是猶有術以馴材能之士。有道以覊豪傑之夫。則其為用必大。致功必果。是畜之成用也。而事无巨細皆可準此以達於大成。故爻辭指為元吉也。元吉者。吉之至也。不求自至。不期自成。乃曰元吉。謂處六四之畜。正如以牿加于童牛。所施所措。无不如意。既得其力。又收其利。无牴牾之慮。鞭策之勞而不費於心力。不妨於作息。此正畜之自然。用之自大。是无在不吉。而稱為元吉也。


象曰。六四元吉。有喜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六四之畜。不勞而獲。不費而成。既利於前。復宜於後。故占元吉。以有可喜也。喜發於心。見於情。六四應九三。剛柔相稱。性情以和。九三利艱貞。乃自正其性。六四元吉。則推之以和其情。是曰有喜。明其用之利而順。為之易而成也。然曰有喜。則可知喜之由人善用也。有九三之艱。方獲六四之元吉。果九三剛愎自用。則六四非童牛之牿。將變為野牛之出柙。更何喜哉。故有喜者。明其由九三之艱貞所致也。且六四近於六五。重陰連接。失中則易蹶。若非善於用。不知乘時預為之力。則失童牛之資。而忘牿牛之備。是雖天予之。而不善承受。失時之害。將福為災矣。傳稱大畜時也。无妄災也。二者實倚伏之機。消息之紐。故君子先審天時。尚天行之盈虛。明時序之順逆。而後德日以大。業日以新。大哉時乎。大畜之所貴。人道之所重也。


六五。豶豕之牙。吉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畜六五爻辭也。義與六四相類。六五亦陰居陽位。下與九三應。一剛一柔。而陰得時。此在六四稱童牛。在六五則曰豶豕。豶者壯也。豕之肥壯者為豶。俗稱[豕害]豕。以畜豕之用有二。一為母豬。為生子也。一為豶豕。為食肉也。然豕之為食肉者較多。故畜豕者。以豶為貴。豶【fén,閹割過的豬。《說文》:豶,羠(yí)豕也。】豕乃牡豕而閹者。為不欲其生息。乃去其勢。便於豢養。易肥壯也。若不閹之牡豕。則不堪畜。俗有專豢之以為生息者。然非畜豕者之所樂。以其利不足稱也。六五以陰得正位。其畜及時。故有豶豕之喻。如六四為穉而稱童牛。今則以壯。而稱豶豕。其時有異。其利亦殊。而所以為畜之用則同也。牙猶牿。亦為豢豕之用。即今之豕柵也。以其叉牙不整。故曰牙。或曰柵欄。為範豕以備其棲也。畜必有所。牙者豕之居。因木而成。以卦互震。上爻如木之[木義]枒。正籬柵之象。所以居豕者也。六五在外卦中位。而陰居陽爻。上接上九。下鄰六四。剛柔參差。亦如牙。而卦以畜名。用以畜著。畜之利。在初以用為先。在終以食為貴。蓋如人之積德。將以食報也。君子雖不重報酬。而大畜之用在育。以食為重。六五彖在頤中。如噬嗑六五。噬嗑占噬得肉此亦以豶豕為得食之象。故其占吉。為其利不獨成用。且得果口腹也。而六五與下六四。皆取家畜之易豢養者。以牛豕實人民常畜之物。且易得易育。其用亦匪薄。牛能助耕耘。任載負。其利在前。豕則有肥甘之肉。能以供祭祀。宴賓客。養老年。壯身體。則其利在報酬之日。休畜之時。是為畜用已成。畜道已著之象。此在六五正位。而以豶豕為喻也。豶豕之牙。指畜豕之地。與其利也。牙以範豕。如人之有道以養其身。有方以育其德。順天之時。因地之利。假人之力。以終始於畜。則其吉可知矣。且九三良馬。以陽爻不易畜。故必有艱貞之行。輿衛之技。而後成其用。至六四六五。皆陰爻。易畜。乃比之牛豕。且舉其利溥而用弘。育之易成。豢之易長者。如童牛豶豕。以見其事之順。而用之便。故皆占吉。足見古人重民生。先民食。而務志其近易者。為小民計。固當如是也。而君子由此推之。即足以成其德。大其業焉。此大畜之義。實徹上下始終。包精粗巨細者也。


象曰。六五之吉。有慶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六五之占吉。正與六四同。故曰有慶。慶亦喜也。言畜之順成。推而及於天下。其喜非一人所有。故曰慶。言天下同慶也。以六五正位。天下望之。如人民四時勤勞。盼冬至而有大酺之慶。以見天下同樂之象。是大畜之成。正如大有之慶也。


上九。向天之衢。亨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畜上九爻辭也。原文何字有誤。乃向字之訛。上九為大畜終爻。亦艮上爻。艮以一陽在上。而得承乾。今大畜以乾在下。艮之一陽。順承乎天。如山之嚮往天上。本以天在山中之象。今乃變為山上仰天之情。蓋卦極於六爻。周則復始。極則變。變則返本。返本復始。道之大則也。大畜乾在艮下。至上爻變而反於上。是艮之上仍為乾。其象與天山遯同。以六爻週迴。自為終始。所謂終則有始天行也。艮之終。復轉向乾以承天。且艮一陽。原出於乾。以乾歸乾。終變為始。爻辭曰向天之衢。衢猶道也。天衢。即天行之意。道之四達曰衢。言行无阻。隨所去而得達也。艮本以止為用。至上爻極則變。止變為行。以應乎乾。乾所謂天行健者。以行之无止也。故人法之而自彊不息。今艮因變亦師乾之行健不已。則止而復行。行行不已。由山而上。既陵絕頂。將何往乎。則唯向天之衢。以復於本始。而恰孚大畜不家食之義。以往於天下。周乎无盡。順天之道。不失其序。如時之代謝。終古若一。春夏秋冬。隨日月之明。而流於六虛。此所謂向天之衢也。向者嚮往。非必去也。神氣所禦。非足踐也。心志所如。非形隨也。故曰向。不曰行。但道者伸氣而後形。神者役精而蔑身。氣至則至。精通則通。在天之下。尚不以物役。不以形拘。而況天上乎。故天可登。而非如山之攀陵。天可行。而非如地之履存。山已崇矣。再升將禦風。地已盡矣。再行將陵云。此向天之衢。而非如躋峰巒之跋涉。越江海之淵渟。有險不阻。无陂不平。翛然出世之想。悠然步虛之聲。此達天德者之所造。更將奚往而不亨哉。故爻稱曰亨。以合乎前之利有攸往。且以應乎天也。而非徒利涉大川之快志耳。至此可見大畜之道。實已超乎物外。而上如鳶之戾天。下如魚之潛淵。无往而不自得矣。此大畜上九爻用。有殊於他卦。實以艮能始終而仍返乎乾。知止而能推之无盡。由安行而達於得。致中和以成位育。而返乎天性之原。上以達无妄之誠。下以開頤養之正。則物格而知至。意誠而心正。斯明德明於天下。而至善不失於性命者矣。


象曰。向天之衢。道大行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上九居極位乃。功成德立之時。而大畜之道大行之日也。蓋他卦上爻无位。均不適於用。大畜以艮知止。止則能行。為培蓄之厚。積累之豐。足以充其用於不盡。推其德於不竭。故雖蒞極位。不獨无害於道。且為大行之期。為艮之上爻。反而為乾。終以為始。是以止而後行。靜而後動。行動出於靜止。則行者有本。動者有源。本源不失。乃无盡无竭。此所以上九之占。為道大行也。大道之行。天下為極。今乃上行天衢。且超物外。物不足以囿之。人不足以拘之。則凡天上下。莫不可達。稱為大行。不亦宜乎。又道者天道也。天道自天衢【qú,《說文》:衢,四達謂之衢。】行。則天以下。无不隨所至而至。隨所施而布。隨所取而得。是凡天以下者。均在道中以生以成。以育以化。此誠畜之至也。君子以之成德達道。見性正命。而與人物同成同育。此所謂位育之至也。故曰大畜。傳稱為時。謂如天時。生成化育。无不宜也。无不宜。故无不得。天地且以之位。況其下焉者。萬物且以之育。況其上焉者。此大畜之成。實為推乾大生之用。而廣坤代終之功。人道於是著。天道於是明。君子務畜其德。小人務成其生。物我不害而並存。性情不悖而並靈。天人不違而並神。此大畜之承无妄而克推其誠。故世以文明。民以康寧。家以和樂。物以繁榮。事以昌盛。業以豐盈。孚大有之富足。大壯之彊明。泰之祇平。既濟之和融。近者易者。唯物生之得育。遠者大者。並天地而同春。是上九之大行其道。而爻辭獨占其亨也。大畜以乾故。而備元亨之道。以艮故。而先利貞之行。在內先立其德。在外盡推其功。由物而致其知。故不失性情之正。由己而成及物。故不乖于仁智之用。此以畜為道。初非為私欲也。而生由之遂。非為奢靡也。而物以之集。非為荒嬉也。而情因之適焉。蓋有其德。以致於用。乃能大其道。而不違於天時。此卦用重在艮能知止也。知止則知足。知止不殆。知足不辱。故能順承天行。而達于高明體察物利。而正於性命。觀夫上九之辭。足以見聖人所重原在道矣。讀者要細心體會。方知畜之不徒畜也。君子不廢物利。實以因人之情。不為物役。實以全吾之性。全卦大旨。不外成性達生而已。所謂利有攸往。不家食吉。何非期道之大行。而與物同育同成哉。君子成德。有所為也。於斯益信矣。


宏教附注

舊本何天之衢。或作荷字。仿何校滅耳之例。其義過晦。不易明解。天衢豈可荷者哉。觀于釋文道大行句。足見嚮往之義。實原來向字誤何。因艮為山。已在山頂。再欲上進。唯企於天衢而已。況艮下為乾。終則有始。原孚天行。是向天之衢。即終復於始之義。此傳稱艮成終始。以終紿皆由艮以致之也。周易各卦。各爻皆取圓象。周而復始。本无終盡。故六位曰六虛。以其本无常位也。由上而下。則上爻亦可作初爻。是艮之一陽。即乾之初九。故曰天衢。即天道之意。猶曰乾之位也。以其志在返乾。故曰向。俗曰志向。正與九三爻上合志句。義相證明。細讀自知。


宗主疏述

大畜卦為富有之象。四陽二陰。陰以畜陽。陽以畜陰。二者交相養。不似小畜之陰陽相積不相能也。故曰大畜。人祇知陰以畜陽。而不知陽亦畜陰。是忘其互助之用。遂失大畜之道矣。孟子曰无君子莫治小人。无小人莫養君子。二者相需成用而後天下平安。國家富庶。有一不達。亂是用生。有一不備。禍至无日。此大畜之可貴。而重在上下皆相畜也。君子小人非善惡之謂。乃上下之分。上者貴而下者賤。貴則君上官府。父兄尊長。賤則臣僕人民。子弟徒從。以其身分有別。等級有差。而成上下尊卑之秩耳。如卦象。乾為天。為父。艮為山。為少男。其大小自殊。而乾反在下。艮反居上。是其相畜之親切。相需之殷勤。其情其志已可想見。高者抑之。下者揚之。則不平者平矣。平而後安。安而後定。定而後一。一而後大。有國天下者。未有能悖斯道。而得長治久安也。故大畜為大同之基。同人大有之合。而賅泰履之象者也。天所以畜萬物。物亦承順乎天。山所以畜財寶。財亦聚藏於山。不畜安能成其用。著其德哉。此山天合之為大畜。實本於二者之善畜耳。

大畜畜字已見小畜卦解釋。而最要者二義。由細者言。為養畜。如農家畜牲。牛羊之屬。俗稱六畜。亦曰家畜。以可留畜家中。有異於野禽野獸也。然雖異於野者。其初仍自野來。而由野物化為家畜者。正以人之能畜之。而物亦安於所畜耳。故畜為養。重在能養。无養則无畜。養有未至。畜亦不肥壯。養有未當。畜亦不繁滋。是畜全依養而來。而必有相得之情。相安之勢。如虎狼鴟【chī】【diāo,同“雕”】之類。除有特別拘豢者外。无能視為家畜。以其性不易馴。志不易達。則與人難相處。而所養難適。是畜養雖關生活。亦係情誼。畜之有知能。恆能以其知能。供人之用。助人之養。其大者。如犬馬牛羊。更能忠於其主。勇於所事。而人亦恆重視之。為能以養成其養也。故大畜卦爻。多取牛馬諸畜以為喻。實以養畜之利。為民生之本。用畜之功。為事業之資。雖古今異時。其致用不殊也。若由大者言。則以養小者推至於大。養畜者推至於人。養物者推至於道。養形者推至於神。則凡為平日身口之需。事業之助。利及於生計。功及於現在者。皆可推而充之。揚而光大之。則所謂畜者不獨不限於物。亦不限於人。不獨不限於器。亦不限於道。凡關于有益心身性命。有造道德神明。有加於一切有形无形。皆當視為養之所需。畜之當及。此大畜象辭。即以畜德句明其要也。德也。物也。君子小人之所以異其志也。君子志其大。故重德。小人志其細。故重物。而易則概舉之。以德非物不存。物非德不生。二者本末之事。必有物始明其德。有德始成其物。各爻分別述之。以見其用之无軒輊。即以明天下萬物。莫不有其生成之需。而聖人成性立誠。莫不有其成人成物之道也。

大畜以畜育為義。故重在培養積聚。而志於廣厚眾多。為不如是。不稱其畜也。但畜有已畜將畜與正畜之時。即過去未來與現在。由時位別之。在前為已畜。以其本有所畜育也。在後為將畜。言其有待於畜也。在現在為正畜。言其方從事於畜也。而卦爻則分配其時位。以孚於此三者之畜。蓋畜既以多為志。則不鎌其聚。既以厚為用。則不嫌其盈。已畜者。求其更增。將畜者。求其益集。正畜者。則因其有。而推之於大。因其富而擴之於久。大且久。德之日盛。業之日隆。此畜之因時而興。因位而張。无不有其用也。在下位則席豐履厚之餘。而勉其繼紹前烈。在上位則乘時致功之際。而備為啟迪後人。是无問時位之如何。其志於畜則同。象稱畜德。以多識前言往行為要。此可知畜之非限於一時一地。一人一事之所集。必鳩諸古昔。徵於遠大。足為畜之本。而後推之用也。以前言往行。古人之畜。而多識之。則我之畜。畜於我者既多。則用於天下者亦富。此以我之畜。復成天下之畜。畜以无盡。用乃不窮。故有畜必求日積。必務益充。而備之於前。補之於後。掇拾於上下。取攜於遠近。以共成其畜。斯為卦之大用。亦各爻辭之所取義也。

大畜六四六五兩爻。意義包淺深精粗。就粗淺言。畜即家畜。六四之牛。六五之豕。與九三之馬。皆家畜也。而九三稱馬不及牛豕者。以陽爻為陰所畜。陽剛難馴。良馬難馭。故不易畜。而非常人所得盡畜之也。在遊牧之地。邊塞之區。或多畜之。而中國除軍陣外。僅備為遠行驛遞者。其數亦不多。北方或有以代耕。及負載之用。工業之需。究非如牛豕家家畜之者。既多且易也。即以遊牧北地之畜馬論。要亦駑駘下駟者多。而驥則不恆見。其不易畜。蓋可知矣。此九三爻辭。以良馬之畜為喻。而其馭之也。亦非牛豕之牿牙。可以禁制之。馴服之。必有輿衛之勇士。遂其追逐之雄心。而後可得其用以利於遠行。故曰利艱貞。明其用之匪易。而役之必有備也。艱者任之艱難。貞者守之謹慎。皆言九三之畜。乃如不覊之馬。飛奔之駟。乘剛越險。不畏艱阻。以其力之足勝。則其成也多功。以其得之不易。則其役之也必慎。此比于君子之畜德以進於道。淑身以及於世。其致之也難。其達也必大。其行之也奮。其止也必果。斯不獨為一時一地之用已也。德之日昭。業之日著。則以乾之行健。有如天馬行空。道之大生。有如云龍行雨。其恩威赫奕。聲光發皇。是皆乾之本用。天之至德。而九三稱之良馬追逐。言其利有攸往。足以孚彖辭不家食之吉。充大畜之時用者也。至六四六五。則有遜焉。以二者皆陰柔。為剛所畜。其得固易。其育不難。故以牛豕為喻。以見所畜愈眾。致用愈細。所行愈庸。成功愈小。此平民之所志。有異乎大人君子者歟。讀者細繹三爻之辭。當可辨大畜本末精粗之用矣。

又小畜卦用。與大畜頗可通。大畜以艮乾合。小畜則巽乾合。其下皆乾。是同也。唯小畜之巽乃陰卦。大畜之艮則陽卦。而以爻言。巽祇一陰。艮則二陰。故所畜有大小之殊也。畜者。育也。積也。陽以畜陰。則陰多稱大。陰以育陽。則陽多亦稱大。畜在多積。則小畜以積未豐也。畜在廣育。則小畜以育未大也。故大小畜之異。全在陰爻多寡。大畜本取陰陽相育為用。較小畜以陽畜陰者。更進一層。為小畜一陰孤行。不克多育陽也。然其用皆由陰在陽中。而陽不相害。大畜尤以陰得上正位。其勢已大。能與陽同育。雖卦上下皆陽。而合之則仍為一陰一陽。此卦例也。大過二女。而合後則成一夫一婦之象。家人卦亦然。祇觀其辭。可見卦自分陰陽。不以原卦為泥也。小畜雖巽為陰。為父與長女配合之象。實則仍成夫婦之例。故爻辭有反目載婦之語。而天下以養育稱者。莫先于夫妻配偶。推之物類。雌雄牝牡。皆夫妻也。必先有夫妻。而後有生育。未有孤陽獨陰自生育者。此大小畜以育為用。均取夫婦配偶為喻。而大畜推及物類。更引童牛豶豕良馬為證。亦明生育之功。必先有其良好之配偶。正如人類必先有和順夫婦。方能有賢孝子孫。夫婦為人道之首。君子之道所造端。可見一切生育。原在陰陽之得諧合也。萬物莫不生於天地。莫不育於陰陽。而必在既交既合之後。此凡人所知也。唯明育養之道。必從二氣之恰相合偶。並不在一陰一陽多寡之分。而在陰與陽志行之協。此大小育之用。以陰少而得陽為本。陰能從陽。陽乃就陰。方為至道。方見真育。陽則性也。陰則情也。唯能相協。乃致中和。而後天地以位。萬物以育。此中庸首章所講。實基於大小畜之用。讀者須會通之。


27 ䷚ 頤卦 ☳ 震下 ☶ 艮上


宣聖講義

頤卦象為震艮合。上艮下震。為二陽四陰卦。陽在兩端。陰居中。上下始終皆陽。而內包四陰。卦象頗類中孚。不過中孚陽多於陰。頤則陰多於陽耳。又大象類離。離亦中虛。陰在陽中。唯離陰少。而所類者三位之離。非重卦也。此頤卦雖與離相似。究不同。卻與中孚體用有相類處。以陰虛陽實。實中含虛。為天道下行。地道上升之義。雖非如泰與既濟。而其環行周流。從終復始。實象地居天中。大氣環行於四圍。形在氣裏周迴无盡。則陽者衛外以為固。陰者持中而不渝。剛者周行以為度。柔者自保而不撓。故為虛中善納。彊外能充之道。譬諸器物。中虛能容。外固不窳。此相須成用。而交益以致於道者也。易之卦象最善者。莫過於中孚。中孚即中和也。外剛以成其中。內柔以達於和。如人性情兩正。體用兼善。則在己克止至善。以成其性。在物克明明德。以推其道。此聖功王道。仁智備至者也。故曰中孚。而頤亦有似焉。頤雖陰多於陽。而陽貴。取物以養性。而性不役於物。因情以見道。而道不蔽於情。是能孚中孚之義。而成頤養之道也。夫頤之卦象。前已釋於噬嗑。噬嗑以離合震。九四一陽。如物在頤中。示人之食在口中。即以養生為義也。頤則以艮易離。中連四陰。既非如噬嗑之含物。不得為口食之象。而反釋為養者。是非重在食也。食或重矣。亦非必在口中。雖非口含有物。而仍不失於養。則以口頤既具。即有食物之用。雖不見其食。而必需可知。故辭明示之曰。觀頤自求口實。言既有頤。自待於食。虛者善受。則不容其匏瓜之繫。而不求食也。既志在求食。則儘不見其食。如噬嗑之含物。而可測其必充頤之用。以達夫養之之道。是食不食。不在見物。而養之有待於食。已甚明。故頤不徒具也。為食而有頤。為養而有食。是頤者養也。用頤即以成其養。无養不足以孚頤。无頤不足以稱養。而養之為道。亦非徒頤。為頤固為養用。而所養不止於頤。則以頤之為物小。而取類大。為名近。而包義廣。求口實一語。豈徒甘肥之嗜。齒舌之謀已哉。夫亦有深意存焉耳。故重在觀。觀卦以二陽明於上。而比于日月中天。照及一切。物无遁形。乃名觀。陽在上也。頤之上爻亦陽。光明下臨。萬物同顯。其下又有陽以映之。如日月對明。鏡燭相射。其光益大。其觀愈清。則所以辨于性情別於善惡者。必審。而所以擇於物。致於養者。必宜。此雖以頤為求口實之養。而所重則在養之得正否也。故傳曰。頤養正也。

蒙卦辭。蒙以養正聖功也。今頤卦亦為養正。足見頤之為養。直徹始終。其初為生命之需。口腹之養。其至則性道之學。聖賢之養。一以貫之。原无二致。養正云者。以卦象言。始終陽剛。內包陰柔。陰柔本物欲之類。陽剛通性天之真。是以全卦六爻。性情天人。首末終始未嘗相違。而互成其用。以剛養柔。則情不乖性。以陰養陽。則天不遠人。是所謂中和之功。內外之至。各得其所。而恰宜其用。遂其生。即大人能養其大體。小人能養其小體。物我皆如所養。以生以存。以大以化。天地之養萬物。萬物亦以自養。此即養之至也。養正之謂也。夫天地之於物也。无一不生。无一不養。而无一不養於正。唯正能遂其生。能成其養。所謂正者。性情也。中和也。故蒙卦以之養蒙。以孩提之童。有其天真。老氏所謂和之至也。喜怒哀樂。發皆中節。衣食玩好。嗜皆合度。是即正也。從而育之充之。以保太和。全之成之。以孚天性。即養正也。是養正必始于蒙。物皆有蒙。不獨人也。人為最顯。故蒙養法于童蒙。徵於口食。為其易解易明也。此頤與蒙。皆以養正為用焉。頤又汎指一切之養者。物皆有生。皆求其養。則皆有取於頤。以求口實。以達其全生遂生之養。在初雖口腹之欲。其終實性命之正。蓋本乾之大生。而道變化。重在正性命。保太和。以成利貞之德。艮震二陽。皆自乾出。而居始終。括一切。凡生成變化。莫能外之。故卦取其合。已見養正之道所本也。艮止而震動。震木也。為萬物之始。如春之萌動。艮土也。為萬物之成。如地之厚載。二者合德。則生者成之。動者載之。有本有末。克始克終。此為養正之大則。而頤之所以成用也。艮止於外。震動於內。艮以靜而代坤順承。震以奮而體乾行健。此剛柔相得。陰陽克諧。以竟天地之用。而達生成之功。是即養也。養正之所著也。由爻言之。二陽四陰。陽本奇。陰本偶。奇偶相配也。陽數九。陰數六。陰得陽三之二。陽數十八。陰數二十四。合之得四十二。恰孚人物生成之數。以與天地校。不相犯而相孚。陽衛于四方。陰守於中央。此天地之象。而有類中孚之行。故能養正不偏於情欲。至性不戾於柔剛。此取象之妙。成用之臧。有非人所為。斯天道自然之彰。乃次大畜而明物我之養。依其相畜。更充其相成之道。則仍孚於道之一陰一陽也。讀者就卦爻之象。細玩味之。則可見易教之善。文王周公之聖矣。

頤卦上艮下震。中互坤卦。其往來大過。其反為小過。皆四陰或四陽。剛柔不平均。而頤則以陽包陰。且兼終始。故為吉卦。而近於中孚。凡陰陽不平均者。其行易失中。獨中孚與頤得中。其反對大小過。則失中矣。故名過。過猶不及。小過與頤。祇上下易位。大過則反為陽多陰少。陽四爻。陰二爻。而皆以陰包陽。陰兼終始。陰勝於陽。故為過。大過以陽多受侮於陰。故曰大過。小過以陽少受侮於陰。故曰小過。因陽少易受侮。其過猶小。若陽多而見侮。是過已大也。然以時位之異。境遇之殊。或宜或否。原无定論。如陰盛之際。陽自屈。而陽升之時。陰亦消。此天地自然之理數也。第以人道為言。陽宜揚。陰宜抑。陽主外。陰主內。方為正軌。易旨即以此為準則。而名陽息為復。陽消為剝。以見陽之不可侮也。大小過之名。皆以陽受陰迫為慮。以陽反在內。受陰之包圍。而失其剛健之道。此可慮也。故曰過。過猶失也。頤與大過。本為往來卦。而恰相對。以艮對兌。震對巽也。陰反成陽。柔反為剛。一易其位。乃失中行。故頤為養。而過為傷。頤則近于中和。過則害于善良。存性則得其正。從欲則逢其殃。以禮制情。斯為脩養。恣情徇物。乃類顛狂。故頤為吉。而大過為凶。體天道之有常。宜事物之用中。陽剛以順於性。陰柔乃成其蒙。頤猶有德之君子。大過則无行之狡童。此二卦之異趣。而時用以難同也。夫頤大過皆獨立卦。與小過中孚同。小過反對為中孚。其爻異也。乾坤坎離皆然。皆以爻位陰陽之異。而為對卦。然非如他卦之能反覆成二卦也。故名獨立卦。如頤大過。雖反覆不變。若大畜反覆則為无妄。是二卦合為一卦者。唯上述乾坤坎離大小過中孚與頤八卦異焉。此周易列序卦次。取反覆卦外。即以相對者。為連續往來。明不外一陰一陽之謂道。而爻位剛柔。相倚伏。相生化。无有已時。如頤之與大過。雖非反覆。卻成往來。陰極變陽。陽終生陰。乃天地定序。不待反覆而後明也。是用頤必知大過。乃本末終始之事。知其有過。得其頤養。徒志於頤養。未有不流為大過者矣。故二卦乃相對而相繼。如物之有正反面也。

頤雖與大過往復。而與中孚相類。以中孚與小過往復也。頤為養以適于中和。則中孚亦宜於脩養之卦。在天道。中孚為冬至。一陽來復之時。而人道象之。亦為一元將始之象。以人生日日生息。元氣循行。周而復始。如夜半子時。陽氣初升。生機乃動。而脩道者特重此機。名曰活子時。實即元氣之萌動也。而頤以震之一陽在下。正如復之下卦。陽初奮振。而生機初發。其生息可至无限。此誠可貴者也。更以頤之上卦為艮。艮止也。其上爻一陽。如日中天。光明下照。又如人靈明上發。性光澄澈。渣滓都消。是道功將成之候。性靈上達之時。其在初為知止而後有定。必息萬慮。淨一心。歸於至一。保合太和。而在終。則為誠而明。大而化。中和並至。位育同成。以孚於乾元。而同於太極。斯二卦之合。實為內脩玄妙之功。由人入天。由情歸性。以生生不息。而達乎至誠无息。以為物不二。而極於无聲无臭。此固始終一貫工夫。非徒如蒙之養正已也。故頤養者。小之則日食延生之事。大之則成性存誠之功。近之則取物贍身之為。遠之則通天立命之境。是所謂養者。豈徒口實之求哉。然就口實言。亦正有深義。以吾人生命需夫飲食。而精氣通於天地。口腹關於嗜欲。而吐納接於靈明。皆口實之所求。不必專為菽水也。脩辭立其誠。則知言同於養氣。无息極于悠久。則呼吸貴於膏粱。味道者審夫精華。則咀含无非學問。知音者明于天籟。則嘯歌直動神天。是皆養氣養神之所先。抑亦脩性脩心之必重。是口實二字。雖淺之屬於飲食。而推之。則凡有飫吾心身。足饜【yàn,吃飽。】吾性情者。皆可出入此頤。而互成其養也。易之示教。往往如是。由淺喻深。由粗喻緻。苟不推索至盡。必茫然于古人之辭。此固古今文言有殊。時勢忌諱不一。法語難罄。曲譬最宜。要知頤之為卦。取艮震之一動一靜。分剛柔而為內為外。上紹大畜之業。下徵大過之變。是皆為義之至精。而習之所必審者。寧能囫圇吞棗。遽謂頤之養止於求口實也耶。


頤。貞吉。觀頤。自求口實。


宣聖講義

此頤卦彖辭也。頤取象於人之口頤。故字從頁。明在面也。頤居頰間而夾口。口主飲食。言語之道。頤亦與其責。卦取外實內虛。以象如口。口之中空。合下動上止之用。如齒牙之司出納。故頤用為養。而繼大畜以充其育。大畜之育以資養。頤之養以禦物。是我與物交相為利也。人之生也。賴食飲以為養。食飲須物以為料。此頤養之先必畜物也。而頤之志亦在取物以充其養。故曰自求口實。頤處於物之先。即物之主。有物則利著。頤以物為利。乃有貞吉之占。蓋貞與利。一主一賓一內一外。貞著主也。內也。利者賓也。外也。由食言之。則口為主。物為賓。養在內。畜在外。此貞吉者。正以成其利用也。如人无口。將何以食。无養。將何用畜。我之不存。何有於物。此貞乃先利。而為頤之所本也。唯貞乃吉。故貞吉即養正之功。譬諸蒙養。必先保其天性。全其良知。而後克就於正。若徒斵喪其靈明。毀滅其至性。是猶屈杞柳以為器。削玉石以為形。雖見其工。已失其本來面目。則何貴乎養哉。譬諸彫飾之美。人也。而違乎天。刻畫之巧。匠也。而悖乎性。皆非養正之道也。人性本善。習與為惡。苟見其惡。謂之性成。是不知情性之辨者也。易於乾卦。但曰各正性命。保合太和。乃利貞。不言毀性為正。滅良為和者。誠以利貞原性情之真。中和實變化之源也。故性命祇求其正。太和祇期保合。他无所為也。是誠養正之大則。亦即頤貞吉之精義也。貞以正性。而利孚於情。口腹雖得其食。而不徇於物欲。身心雖得其養。而不乖於天性。此貞吉乃成物利。以達養正之道矣。故重在觀。唯觀乃辨於情偽。別於正邪。明於物我。以正於性命。若瞢焉不求其故。昧然不知所以。見食則欲。遇物則貪。是養之適以害之。生之適以戕之。更何有頤養之用哉。此觀頤者。為審其養。而慎於所接耳。雖口不能无食。生不能无養。而必先明其所宜。察其所安。方求之以應其所需。納之以孚其所容。故曰觀頤自求口實。實者。誠也。情也。不虛也。不偽也。中也。宜也。不偏也。不過也。恰如其分也。各得其所也。此乃頤養之道。而首在自觀自求也。如人食飲必飢渴之時。取物必潔好之品。方合於養生。而毋害於物。毋傷於己。此利用也。不然非病則苦。非費則殃。同一求口實。而有頤與過之別焉。故重在觀頤。謂必孚於頤養之道。而後求之也。


彖曰。頤貞吉。養正則吉也。觀頤。觀其所養也。自求口實。觀其自養也。天地養萬物。聖人養賢以及萬民。頤之時大矣哉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彖辭之義。明頤之大用也。頤以下動上止為用。動而止。則所行不踰矩。終始以道。不失其正。則養不悖於性。利不害於生。且內虛則善求。外實則善予。傳稱臨觀。一予一求。亦以其德用言也。頤之艮震。皆二陰一陽。各予所求。而不待於外。故能貞以協吉。艮德在靜止。而光明在上。震用在奮興。而剛健在下。合則有頤觀二卦。交互成用之象。求在己。而物不幹。則我生自在。物相應。而養不匱。則我身有真。此能孚貞吉之占。而克稱養正之道也。觀頤觀字。亦本觀卦。以艮一陽上明。能照一切也。而頤則以觀其養為用。蓋不貪於物。不恣於情。則所養合道。非如鳥獸。徒求飽飫也。養必稱夫育。即生成裁培之義。生者成之。栽者培之。此天道也。而人亦法之。不養之養。甚於无養。故養不在物而在己。此自求口實。即觀其自養之意。自養不待外物。則為真養。苟需外物。而不免於貪求。是養反為害。所謂自求口實。必反省口之所宜。而辨其實之之道。以虛則慕實。天地之道也。虛而實之。乃孚中和。不實不虛。乃達天德。若虛而不實。其弊在空。是不及也。實而過當。其弊在窒。是太過也。皆戾中和。皆乖乎養。天地養萬物。即在此虛實得宜。冬寒則繼以春和。夏暑則承以秋清。皆虛實之推移。即所謂盈虛消息之數理。天地不待於外。而物得其養。則人之為養。亦不得求諸外。而貴在自養。聖人則不獨自養。且因而推及於養賢與萬民。此即中庸誠者成己成物之義。以充性之德。而體天地之道。固不止養己。必兼養天下也。養己養也。養天下亦養也。同一道而无二致。故聖人養賢以及萬民。雖養人之大。恰如其自養之小。以天地養萬物。恰如其自養。天不為萬物而養。聖人亦不為天下而養。所養近。而所及遠。所養一。而所推眾。此聖人之養民。本乎天道。發乎天性者也。始克稱頤養之用。而全其生生之功。天以生成栽培之道養萬物。聖人亦如之。所養如時之宜。春生之。夏長之。秋成之。冬藏之。時若不同。為養則一。以不悖生成栽培之例。故其功莫名。其利莫大。為能孚震動以發於始。應艮止以成於終。則无時不宜。无地不適。所謂盈虛消息。而不見其跡。發育變化。而不知其故也。頤之用合於天時。頤之道達於天地。故曰頤之時大矣哉。且頤以順時成養固矣。而其妙用。則在因時自養。如人夏葛冬裘。飢餐渴飲。不待外物來告。而自知致之。是即時用之道。而君子則更進焉。飲食之外。尚求其不飲不食之道。衣服之餘。尚求其不衣不服之功。此則充自養之義。而師天之无為。如道者。脩持山林潛形遯世。不求聞達。以遂其生。全其性。斯亦自養之一端。但非所語於大眾也。吐納天地。攝取日月。忘形去知。一精同氣。則何待乎飲食。以无飢渴也。何須於衣服。以无寒暑也。此乃道生道養之儔。而超乎象外者也。則其自求口實者。不在尋常之物。而屬天地之精。日月之華。雖有所難知。亦養之別具一格者。不得謂為无是人也。蓋聖人之養。恆異常人。雖示教不以奇高。而成道應知玄極。故言養必先觀其所養。則知其所成。智愚不肖。有需於養則一。此天地養萬物。莫不順其自然。而聖人養人。亦必視其自性必也。各得其所。各如其分。而後賽之不害。此頤之時用為大矣。時中不失。則夏蟲不必語冰。松柏自然後凋。性之至也。故賢賢必以禮。仁民必以情。聖人不外推性之德。成仁智之用而已。養一而所成萬殊。頤同而所至有類。非有他道。亦唯充其時用耳。故曰頤之時大矣哉。


象曰。山下有雷。頤。君子以慎言語。節飲食。


宣聖講義

此頤全卦象辭。申明卦象之意。並示人道之則也。頤以艮震合。山下有雷之象。山靜而雷動。山陰而雷陽。艮雖少男。以卦言。則陰也。為陰長陽消耳。震則為陽長陰消之象。故為陽。陽出山下。與復之陽出地中正相類。不過艮為山。高出地面耳。雷自山下發。亦較出地中者不同。以陽氣已壯。而上得艮之一陽相應。故用異復。而成動止相倚之頤。頤既取震雷之動。又因艮山之止。上下相摩。始終有節。故頤為養。明其動止有度。作息以時。如人之休養也。天以四時休養萬物。亦如人之日作夜息。初勞終逸。相與調劑。以遂其生成也。人物皆然。作者必息。勞者有逸。苟作而不息。勞而不逸。是徒耗其精力。而无以繼。若息而不作。逸而不勞。是亦怠其形神。而无以存。二者一不及。一太過。皆悖生生之理。即非所以為養也。此易以頤示養生之道。不外明夫作息有時。勞逸有度而已。故頤以山下有雷成象。見動止之相須成用也。唯其相須為用。則可知動者不可過動。止者不可過止。止之失時。是猶无止。動之失度。是猶不動。過猶不及。利反成害。善為養者。知勞逸之當均。而作息之必常。均則事功成。而精力能久。常則德業著。而形神不殃。是以君子于此必有所謹矣。人之養也。不必先務高深。而在日用之細。不必先求美好。而在尋常之中。故必慎言語。節飲食。以循乎養生之道。而達頤之大用也。蓋言語者。亦勞逸之所關。飲食者。即作息之所繫。人日勤於業。則賴飲食以培其精力。日接於物。則需言語以暢其形。神不獨此也。呼吸嘯歌。莫非聲氣之通。茹吐咀含。莫非口齒之力。而辯爭不與笑語同情。肥甘不與蔬水同用。貴富貧賤。各異所宜。智愚賢否。各殊所好。是皆為養生之所必審。亦君子之所先謹也。故慎言語。无非養氣。亦以養德。節飲食。无非養生。亦以好生。物我相成。則皆得其養。出納相應。則皆遂其生。頤者口之所關。乃獨舉此以示人道焉。推而言之。則養德者養其性。生物者主其心。人物同成。天人共順。則養之至者。頤之所謂大也。

頤繼大畜成用。在大畜象辭曰。君子多識前言往行。頤象辭則曰。君子以慎言語。二卦合參。可見聖人立教之意。大畜重在畜。故以多識為先。頤重在養。故以慎言為本。而一出一納。一學一行。一關乎古昔。一繫於己身。其道不同。而旨趣則一。學業務求其多。故大畜之旨。在畜其德。養生務求其簡。故頤之旨。在謹小慎微。君子對人以寬。取師友必博。為能益我身心也。持己以嚴。出言行必約。為克免於咎戾也。合而言之。皆得脩養之道。大畜以育為本。故重在取。頤以養為志。故重在與。雖求口實。必戒於貪。不似學問求其博也。雖習言行。必志於多。不似言語志於慎也。此君子于物我之界必分明。而日用尋常之間。不得稍忽略。亦不外體天時代謝之道。推性情善惡之辨。明人道貞利之行。而期於人物同成之效耳。


宗主附注

頤卦象辭曰。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。此義不獨關乎養生之道。且為處世接物。趨吉避凶之要旨。蓋言語飲食。為人事日用所係。偶不慎節。則災害隨至。多欽誤事。酗酒招尤。貪食受毒。縱嗜賈禍。歷來史冊。時時見之。此飲食不節之關吉凶也。至於言語。則更甚焉。詈罵叫囂。因非君子之行。讒諂阿諛。亦屬正士之恥。即令能言取譽。雄辯稱才。而一語足以生是非。片詞可以貽憂悔。所謂快人快語者。多為仇怨之媒。直口直言者。輙致身家之累。是雖理得氣壯。事正心公。猶不宜逕見夫言。廣留其語。所謂駟不及舌。固不僅為失言者責也。故傳曰。吉人之辭寡。以見言語之慎。實為君子迪吉之道。而其所成。則亦養之一端。此象辭以之明人道之所貴。著易教之所本。唯口舌之所司。即善惡之所別。一出一入。或災或祥。是皆頤之所包。而在人之善為辨耳。


初九。舍爾靈龜。觀我朵頤。凶。


宣聖講義

此頤初九爻辭也。初九即震之初爻。一陽居下。本奮迅之象。懷升騰之志。與震卦用同。而其上接艮。艮以靜止為用。是初九與上爻不相能也。不相能。則好自用。不肯靜止。則樂於動。而頤之志在養。養而不克自抑。則將唯情欲是縱。唯口腹是徇。此爻辭有舍爾靈龜觀我朵頤之喻也。朵頤。言頤下垂。口欲動而齒以張。則頤下垂。不復自持。猶見食垂涎之意。靈龜者。卜以決疑之具。取其靜止而能通於神。默息而能納於氣。凡有所疑。必決於神。以覘其氣者。皆用龜以卜之。以其通神明。達天道。可示吉凶。辨禍福。故曰靈。言其通靈也。靈龜為卜。不外慎謹之義。古人大事。必決於神。即非大事。如有疑者。亦多卜之。為防毒害。而格外審慎也。飲食日用細事。而以非時令卜焉。今初九。因情欲之動。忘利害之大。逕舍棄靈龜。而唯朵頤之可觀。意若曰我愛食則食之耳。奚用卜。蓋觀頤之已朵。是食志之已明。有物欲蔽於前。不復求事理之正否。圖口腹一時之快。更不論養之當否。此所以占凶也。初九本震之動。上與六三六四應。一陽一陰。而剛柔異。其志不協。而有主客之殊。爾我者。客與主也。初九為主。六四為客。初九剛動。六四柔靜。故朵頤屬我。而靈龜為客也。夫陰與陽。貴和協以相得。今不相從。是雖有食。不足為養。食固在口。而害亦及身。是乖頤養正之道。而決其必凶也。爻辭取喻突兀。人多未明。為其依震奮之氣。不克自製。舍爾靈龜。甚言之也。猶曰不顧一切。唯口實之求。則觀其朵頤。足以明其志與行矣。人情之難遏。物欲之可危。甚矣哉。


象曰。觀我朵頤。亦不足貴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以初九之志。不求於遠大之養。而唯口腹之圖。以朵頤之示人。其不足取。可以見矣。夫初九本震動之用。苟充之。則足以順乾道之行健。成天下之大生。因萬物之出震。直達乎成始成終之艮。庶幾生成道備。天地德全。而順以養正之義。即可於此覘其基焉。合全卦言。頤之為用。實賅始末。包初成。以孚於中孚。而紹夫大畜者。故傳稱其養正之功。今但就初九一爻。不能順遂其大用。克充其大養。徒快一時之欲。而圖小體之養。上不能應成言之艮。以全其始終。近不能孚於中孚。以正其養育。遠不能歸於乾健。以正其性命。保合太和。雖有朵頤之觀。而反戾乎利貞之道。此所以不足貴。且因以占凶也。頤卦全卦。均以養為用。而以養之大小殊其吉凶。大抵就其小體之養。圖夫目前之安者為凶。明乎大體之養。志在脩成之道者為吉。故在下卦三爻多凶。上卦三爻則吉。為下卦徒用震之動。而不克制其物欲。上卦則能用艮之止。而反以全其性天。一剛一柔。一動一止。天理人欲之辨。性命情欲之分。即在震艮二者之間。讀者苟就六爻占辭細思之。當可了然聖人之意矣。


六二。顛頤。拂經。于邱頤。征凶。


宣聖講義

此頤六二爻辭也。顛猶倒也。拂猶逆也。邱猶厚也。經猶歷也。爻辭文義甚奧。後人多不識之。蓋六二以陰柔居正位。陰者逆行。故皆取倒逆之義。而顛頤又見於六四。拂經又見於六五。則以皆陰柔。而所居位有異耳。六二與六四本同功。而與六五則為內外正位。不過爻位有剛柔之分耳。以頤重在養。養多資於物。是以陽恆藉陰為養。而陰亦賴陽以養。頤上下各以其陰養其陽。而陰亦賴陽以自養焉。故震自養震。艮自養艮。合而為用。則上下亦相養。而有順逆之別焉。顛頤取逆養之義。在下為陰逆以養陽。在上則為陽逆以養陰。故皆有顛拂之辭。以動靜殊用。主客異位。在下為順。在上為逆。在上為順。在下為逆。雖同為逆。其用不同。後人多混而釋之。乃乖原辭之旨。讀者要當細辨之。


六二爻居正位。而不得協於上。則反求于初。以陰志近陽。而恃以為養也。反求為逆。故曰顛頤。猶倒相養之意。拂亦逆也。而含揮掃之義。經者過也。而包總綱之用。邱者如邱陵之積。山阜之高。言其厚也。拂經言違總綱。而揮去其所閱歷。以六二顛頤。不在尋常之養。而志於顛倒之情。則所歷者皆陳跡。而所望者有多積。此猶小人之自奉。佌佌蔌蔌。於穀與屋。營營役役。于金與粟。以為得所養。而不復志於遠大。其位所限。有可守之資。其時所獨。无可與之助。乃尚於顛拂。而成其邱頤。雖養不足稱。亦為獨善其身之行。此爻辭予其多積。而許其獨養。雖道小无見於外。究因其自返。而克全其中。是在頤為尚无訛。而求之於行。即不可得。故占為征凶。以其失同類之情。違大眾之志。所為自給。不足以養天下。則雖欲行。亦无功。且有咎。故曰征凶。明其既返求於內。自不能再推及諸外。既獨贍其身。自不得再施及於物。一大一細。一狹一寬。為道不同。吉凶自異也。六二顛頤之象。固自陰返求陽見之。而合全卦言。則以六二之變。當為山澤損。損下益上。即損人利己。與益相反。故其象為顛拂。其成為邱。言其雖求于初。而逆初之志。雖就於陽。而違陽之行。陽升而志在外。今六二實與之反。故取顛拂之辭。而物由之聚。財由之多。是邱頤之成。即在顛拂之效。蓋物以好聚。財以志招。六二得正位。聚之所望。苟一意求之。天下未有不應者。譬之國之女後。好斂財貨。則臣妾孰不爭先奉之哉。不過所積雖多。所儲如邱。而所用不在大。所志唯一人之養。所成徒物好之謀。是雖居其位。不足與有為。宜其時。不足與有行。則所利限於左右之間。所營止於口腹之事。此不利於征。乃理數之必然。非僅謂人事也。夫其所與之志。乖其所合之情。親且不能久要。況疏遠乎。故六二之克自存。實賴有其正位耳。


象曰。六二征凶。行失類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六二征凶。以不得同類之助。即由陰志求陽。而返諸內。不復及於外。遂失其同類。徒自成其顛拂之養耳。


六三。拂頤。貞凶。十年勿用。无攸利。


宣聖講義

此頤六三爻辭也。拂義如前。拂頤亦逆養之意。謂六三亦陰。以反求于初。而失其上之應也。本以上應為正。今乃自遠。不克志於上。遂反而就下。其道已疏。不若六二之近于初。且得正位也。故六二可守。而征則凶。六三則貞守亦凶。行亦无利。是六三不及六二。由道之相違。情之相背。既不復能合。以求養於上。又不克自貞。以終養於下。進退維穀。乃至十年勿用。而无攸利。十年者。數之至也。六三居內外之交。本以交和為用。今以情志所迫。反而自降。失其用矣。故十年勿用。事理之當然。既不能用。更奚利哉。此爻辭明其占之不吉也。夫六三之不吉。固由顛拂。以背乎頤養之道。而所以然者。實以卦爻之變。六三變則為山火賁。賁志於飾。亨道乃盡。不亨則塞。斯成否塞之象。故外勿見用。而內守凶。行止俱不可。就輕重權衡言。則外求勝於內守。以外行雖不達。尚可免於凶。不過无利耳。若株守自困。則不獨无利。且罹貞凶之咎。以其非如六二有正位可守也。總之。不足以致大用。不可以成大養。六二六三兩爻。皆犯此弊。雖六二便於守。守亦不足稱。六三便於行。行亦无可取。此二爻實以用之所限。而迫於時地。不得不逆行以求全。而因其逆行。乃反頤為小過。由上下卦言。則反復成剝。以其逆轉。下反為上也。若在上卦。則逆且為吉。是正與下卦相反。蓋上卦之逆。變小過以復於頤。變剝以反於復。故在上逆為吉。而在下逆乃凶也。


象曰。十年勿用。道大悖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卦爻之道。由下而上為順。反之為逆。六三拂頤以逆為用。故曰道大悖也。明其行止都不易。唯有審慎以求合於上。而毋徒自貞以絕外援之應。由此以進六四。則可轉為吉矣。所謂拂頤。總不離逆行成養之義。即自別于尋常之道。而圖新異之方。如天時之由冬而春。由夏而秋。貴在改革以順時自養。此釋彖辭之大意。讀者要當細思之。


六四。顛頤吉。虎視耽耽。其欲逐逐。无咎。


宣聖講義

此頤六四爻辭也。六四居上卦之始。為艮卦之六四爻。艮以一陽在上。下二陰受其覆翼。如物之聚於屋宇之下。又如日月中天。萬物皆在其光照之中。此有類於觀卦也。陰者下降。今樂近陽。而上行。故曰顛。亦逆行之意。但與六二之顛頤略別。六二屬下卦。以返而就初九。乃本卦位逆行。六四即依陰爻由降變升。以親乎上。乃本爻德逆上。故皆有顛頤之稱。而吉凶大異。六三以陰反而下。其勢順。足以阻陽之上升。故不吉。六四則以降為升。其行艱。不獨无害於陽。且為陽之所照臨。湛然相映。如月之映水。光明有加。故吉。以易例重陽。陽得勢則吉。反則凶。而六四互風地觀。尤有光華下照之象。變為火雷噬嗑。又有剛柔相合之義。此六四顛頤為吉也。既以陰爻上應於陽。則陽明之下臨。其勢頗張。故有虎視耽耽之喻。蓋陽以陰貴。陽上而反下照。其光赫然。陰雖眾。莫與之抗。其勢勃然。故比之虎視。且艮為虎。互易為巽。風也。風從虎。乃有虎之稱。非真虎也。狀其力之大。而志之猛。得地與時。有如虎耳。虎狼之物。以暴虐求口食。其情貪。其性鷙。其踞也固。其奔也急。其有圖也。很戾剛愎。不惜於物。不顧其後。遂為人所憎惡。而為虎狼者。不自覺也。以其逞於物欲。徇於私嗜。徒利於目前之得。不恤其前後之失。而其欲逐逐。有如奔馬不可復止。疾隼不可復留。故曰逐逐。與大畜良馬逐逐字一義。言其追逐之情。所行直前不回。一往不返也。然六四雖有虎視之象。欲逐之情。乃由外來。非關己德。故占无咎。明夫外患雖厲。不足為害。而內憂乃真可慮。何以言之。則由六四本陰柔之用。順靜之道。不恃其眾。而樂其上親。不逞其私。而好與彊近。願犯艱險。以道求順。願甘屈辱。以大事小。此如太王之遇獯鬻。文王之事殷紂。唯慮德之未達。不計力之可逮。故能避其害。以成其利。遏其禍。以邀其福。而終占无咎矣。


象曰。顛頤之吉。上施光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六四本在中爻。而有顛頤虎視之辭。則由於得上九之照應也。故曰上施。上即上九。光指陽言。施者下逮之意。以爻言。六四祇有顛頤之象。本陰上求陽之義。而求者必應。剛柔相濟。乃得上之下施。可見虎視二句。非六四固有。實由上九下及之辭。故宜比之外來之威脅。而不在上九爻。卻移於六四者。以上九之施。恰為六四之應。六四上求之情倍切。且中隔六五。若爻辭不明言。則人或忽于上施之義。而不知六四之用也。上九一陽。原覆二陰。非但六四受其施也。因六五得中位。其本身較彊。而近於上九。其相得較密。不必言施。已可得其相護之情。明其相養之道。唯六四所居既遠。所本甚微。卑以望高。下以盼上。不得正位。則不克自存。唯賴有上九之施。始獲占顛頤之吉。而虎視二句。固屬上九之下臨。以六四之卑微。愈覺迫脅之孔亟。然六四之用。正在依此迫脅。而幸保全。非如六五得位自固。不必專賴外力。且六五上九。情親跡邇。幾无復內外之疆。上下之界。蓋已由下而居中。反足以持中以馭外。故六五雖同受施於上九。而不覺威脅於虎狼。其處地不同。則其致用各異也。此虎視欲逐之喻。祇見於六四一爻。而威脅之來。反以致其上施之用。聖人恐人不明六四之顛頤。既占為吉。何又有虎視之害。既有害矣。何復有无咎之辭。前後不符。疑難莫解。乃于釋文明示其故。指六四之占。全由上九下施之光而來。不必以為駭異也。夫頤大用在養正。六四不克自養。必賴於上九。上九憑陵意氣。視六四於賤隸孩嬰。雖威加於外。而恩寓其中。雖欲見乎情。而施光其用。此剛柔相濟之道。足以明養正之方。果足自養。則无多求於人。若難自存。則宜善事其上。是耽耽逐逐。在彼為惡德。在我反為恩施。以各爻全取逆行。必於逆中求順。反中求正。人逐情欲。我正性命。人貪物利。我保天道。而其終即足以轉禍為福。易災為祥。履險如夷。知難就易。此固聖人因時致用之道。亦即頤卦隨時養正之功。學者勿徒視文字之詁。而忘象爻之用也。


六五。拂經。居貞吉。不可涉大川。


宣聖講義

比頤六五爻辭也。六五居外卦正位。以陰加陽。按之他卦。應為全體主位。而頤以陽貴。陽爻在初上。即主爻亦隨之。且上卦為艮。艮之用在上爻。一陽居上。群陰聽命。此頤主爻在上九也。既從陽爻之主。則六五當順以求合於上。陰者下降。反而上行。且違常理。以中爻聽命於外。故爻辭曰拂經。與六二同。蓋六二為內卦中位。亦不主內卦。而反聽命於初九。是違易之原例。而稱拂經也。然六五之拂經。卻異於六二。則以內外之地不同。動止之用不類。進退之數不一。順逆之道不倫。六二原應向上。而反以求養於下。悖夫奮迅之用。阻其升達之力。使震之道不能暢行。而與上之艮。有背馳之過。故六二不足以有為。而占征凶也。六五則不然。因近於上九。得接於陽明。而上九以下照之光。時孚於中位。又以艮止之道。陰克從陽。以知止自貞。柔克順剛。以守靜自養。陰陽既協。內外相合。剛柔既調。物我相濟。此以逆成順。以偏致正之道也。故六五為吉。而異乎六二者也。陰以自攝。則在位不驕。柔以對人。則所與有得。不驕則无忝於位。有得則可安於中。是以能協居貞之吉。而善自全也。居以位言。貞以德言。有德有位。无詐无虞。故曰居貞。言六五在外卦正位。而能如內之守貞不失也。六三貞凶。以不可守也。六五貞吉。以可守也。外志在行。而六五宜守。以其陰柔无勢。逼於上九之陽剛。既不可進。復不能退。唯有守位自固。順時交鄰。不求於遠。以犯艱險。不志於外。以戢禍亂。此六五硜硜自保之道。不以誇大招愆尤也。故爻辭曰不可涉大川。謂其不利遠行。不宜越險。本沉潛之德。无超騰之資。乃時地之使然。善於養正之所志也。六五求養於上。雖較六四為易。而以險之難行。柔之不大。平易則可為。艱險則不宜履。本頤之虛以求實。切勿蹈空疏自誇之嫌。因艮之止以有定。切勿幹進退失據之咎。不可涉大川一語。固示爻用之所限。亦戒夫人事之造次也。


象曰。居貞之吉。順以從上也。


宣聖講義

比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以六五本正位。而能依陰柔之德。不自主持。順從上九之陽。乃得占居貞之吉。即明頤之為用。在能舍己從人。毋貪物好。而逐於情欲。則性命自正。身心得養。其重要處。在以貞成利。以道全生。蓋養有大小。而生成之本。不在物欲之充。而在性情之得正。不在外來之養。而在保存之適宜。六五雖順以從上。非棄其所守也。乃因順以自全其貞。因從以自處於正。故爻辭特揭居貞二字。明示在進退之外。先勗其所守。亦即指出在外物之餘。先盡其所養。養己而後養人。養人而後養物。情也。性也。不可混而一之。則自求口實。不徒飲食之需。而君子所慎。正在飲食言語之內。觀于六五居貞之吉。則可見外雖毋悖於物。而內必先不失其真。非謂徒隨人以生存者也。自六二至六五四爻。所抱之志皆同。而所用有別。是即克保其真與否之辨。克自保者。其用自善。其行自吉。否則徒為物役。終將身殉。更何足語於養哉。六五互萃卦。變為益卦。萃聚也。益加也。不有德。安能聚。不有道。安能加。頤以養正。而必本於震。成於艮。震以始之。艮以終之。終始相須。動止相劑。為內者充而全之。為外者致而止之。物集而不害。生成而不渝。德小而益進。功大而愈卑。剛以全其天。柔以充其業。此君子自養之道。於六五一爻可以見矣。或以拂經。為不宜於養。不可涉大川。為不良於行。而以居貞則枯守无聊。順從則折辱忘恥。是皆不達於頤之用也。頤本中虛外實。猶外彊中乾之體。既无自彊之資。必藉他山之助。而虛善受。有容乃大。是成德達道。正賴於取盈劑虛。裒多益寡。六五為陰爻之盡。是中虛之極。必資於外。以補益之。方足充其生成之用。然非以身殉物也。非舍己求人也。取人以裨我。因物以贍身。故必先有守。而後可有為。先自固。而後可自展。此居貞之吉。實由時地之宜。因應之妙。而後得之。雖貴乎順從。卻重在擇取。六五得位。仍能因勢適宜。而不違乎養正之道。占者得此。要先定其心志。委宛自全。不得以順從之辭。而忘居貞之訓也。


上九。由頤厲吉。利涉大川。


宣聖講義

比頤上九爻辭也。頤卦大用在始終二陽。而上九尤要。此異乎他卦者也。他卦上位為窮。其用已竭。而頤上九反得展其用。以孚於頤道。則由於上九為艮之一陽。下包二陰。如天之覆。日月之照臨。其德下沛。其光內凝。以應乎初九。成其終始之道。達乎內外之情。故上九占為吉利。能與全卦大用相稱也。頤之為道。以陰陽奇偶。剛柔內外。生成終始。恰得其宜。故名為頤。為其能致之于成。如生者得其養也。天地萬物。凡始生之。必終成之。所需在養。不得其養。萬物不長。此養之所以為貴也。頤以二陽養四陰。陰亦養其陽。如人男女居室。共生共存。如物雌雄配合。同育同榮。二者不得離也。離則俱敗。雖生不久。雖育不卒。是為夭劄。道之戾也。艮震二陽養其四陰。合居一卦。尤見諧和之功。則又異乎艮震之未交也。震主其內。艮主其外。震發其始。艮成其終。養者志于成。此艮之重於震也。而艮之所以成者。即在上九之一爻。與震之發育在初爻。有同美之稱。而震尚待艮以終之。是艮者頤之大用所寄。亦天地人物大養所存。傳曰成言乎艮。艮所以成萬物之終始者也。終則有始。生生不息之道然也。故艮之一陽。雖終非終。而頤之上九。雖窮不窮。天道盈虛。如環之流行。周而又始。乃推之无垠。此頤上九之為用。將與天地同紀。而萬物莫不由之以生以成。故辭稱為由頤。謂養者由是以成其養。而用者由是以達其用也。既由矣。勢將自順。行將自利。唯在由之者自厲。厲以由之。即无復悖於行。違於道。斯占為吉。且厲者甚言之也。在上以剛行柔。在外以明涖幽。其道若迫。其至若驟。其進若拒。其退若促。是有類於厲。而責在自厲也。此與乾九三爻辭夕惕若厲之厲字義相近。皆以其鑒於害。而求其利。慮於凶。而就其吉。以別於從違之道。而獨往獨來。以辨於邪正之途。而或出或入。仍不外夫由頤之義也。蓋由從也。從必有違。入也。入必有出。如行兩歧之路。遊二去之門。是在自擇焉。故曰厲吉。誠以卦爻皆上行。陽又主升。今上九反從下降。以覆照二陽。而合應于初。其道異尋常。其行有擇別。雖曰由之。並非任其來去也。以必由艮止之義。由上九覆照之用。而後得其養。以成由頤之道。若反是則厲矣。害且至矣。更奚吉哉。故爻辭由頤厲吉四字實相應。而見艮止之義。恰當於養正之功。有正則有邪。有止則有進。是由頤在乎知止而自反也。厲即自反之義。由外以溯內。由上以向下。由高明以入淵深。由虛冥以覆照乎无垠。此上九之大。即頤之大用也。利涉大川。本天行健。高明覆物。光輝照物。故行无不宜。此與六五恰相反。可見陰陽之別。剛柔之殊。行止之分。利害之辨。艮以善止。而反利於行。以其能止。始能行也。


象曰。由頤厲吉。大有慶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上九以艮之一陽。反照於下。挈二陰以從上。正孚養正之義。譬如人之脩養。以情順性。克致其中和。則生成合道。自孚吉利。所謂由頤。正從正之義。以乾卦辭各正性命為主旨。艮從於乾。止得其正。陰歸於陽。情不害性。則由者即率也。由頤即率性為養也。而必自厲。以制其欲。格於物。致其知。而達于中和。斯厲之所為也。且厲又本下卦震奮之義。發揚蹈厲。以全其剛。剛則无欲。而至性見焉。有欲則柔。柔則濁暗不明。不明則不誠。不誠則失其性。失其性則乖其生。是由頤之道。正與大學知止有定。中庸致曲有誠各節。所述次第工夫。始終一貫。蓋所由者。即此次第工夫。由淺入深。由粗入精。以迄大而能化。誠而能明。庶為全始全終。克成其養。克盡其性。克返其原者矣。斯誠養之至也。而有賴於自厲焉。人物生成。斯須不離乎道。亦不離乎情欲。由道則成。由欲則敗。視其所由。而聖愚賢否別焉。頤以養正為用。則所由者。必自下而上。自始而終。全其天性。返乎本原。斯為養正之大則。亦即上九由頤之義。苟以省察所及。存養不忒。格致有方。脩身俟命。以同天道。以應時宜。則其所成。迴乎遠矣。人道既至。天命來同。吉凶禍福。自我辨之。利害窮通。自我宜之。富貴不淫。貧踐不移。所守如一。所行不二。則乾辭所謂利貞。實由正性命保太和而來者。亦即頤之利涉。正由養正自厲而來。故大有慶也。言其可慶非小。而不啻自得之也。大有本離乾合成。外光明而內剛健。乃充實而有光輝之象。頤之上九。亦類乎是。故稱之為大有慶。不獨見其吉慶之大而已。更以爻言。內互坤對乾。上爻與初爻變而有觀象。亦含有大有之用。不必為離上乾下也。且以頤之為用。近類中孚。中孚者。中和也。既有其中。自形諸外。此大有慶。實基中之充實。頤本中虛。以陰能從陽。陽善翼陰。中外相和。剛柔允協。則就其擇善而從之道。亦可知其吉慶之大。如上下相諧。君民相得。一歸於正。則其可慶。不待蓍龜。釋文特以此明上九之道。為可貴也。讀者當合全卦細推繹之。


宏教附注

頤上卦三爻皆吉。而用不同。以遠近異地。親疏異情。而六五正位。究為上九所重視。故六四有虎視之喻。六五无之。而六五得居貞之吉。六四則遜焉。至於上九。以剛行柔。覆翼全體。如日月中天之象。其吉尤勝二爻。則亦時所與。勢所成。雖居窮位。而用不匱。唯有无悔之嫌。而道不變。則以得陰爻之協濟。與初九始終相應也。讀者可細思之。


宗主疏述

頤卦頤養也。養必資於物。故在大畜之後。言物畜而後有養也。大畜五爻豶豕之牙。即已寓言養之意。以養莫先於養老。孟子所謂老者非肉不飽豶豕之肉。可食而易得。爻辭乃取之為喻。與噬瞌之乾肉乾臘。同為養身之物。而皆取象於頤。噬嗑為頤中有物。大畜自四至上爻亦如頤。兩端實而中虛。如人之口。口食養身。此養之必由頤也。雖養不止於口腹之需。而生命之養。則自口腹始。且養必以合宜為先。腹中空虛。方甘於食。此頤卦取中虛之義也。虛則善受而能化。則凡有益心身。有養精氣。有育性情者。皆當以虛受為貴。能化為重。俗稱食古不化。乃不善食也。多食成病。乃不善受也。皆乖於養。故頤之為養。必先中虛。必求易化。虛而化。道之至也。德之至也。豈徒口腹形體之養已哉。

頤卦固象人口頤。凡中虛外固之器物亦象之。不限於口也。易傳稱頤為養。仍取口食之義。而推其用。則凡有育身心。有益性命者。皆頤所包含。以其皆屬於養也。大畜以育為用。與頤无大差別。不過大育述其養之根源。頤則明其養之流派。大畜重在養之預備。頤則重在養之施行。大畜志於物。為得物以為養也。頤志於己。為脩己以達於養也。蓋以大育為艮乾合。四陽二陰兩相畜也。其志在外。以陽多也。陽多則進。頤以艮震合。四陰二陽。兩相養也。其志在內。以陰多也。陰多則退。一進一退。而生成之道備。始終之事具。二卦實相輔為用者也。序卦曰。物畜然後可養。足見養之必由畜來。雖有頤養之求。苟无物畜之備。則所求莫給。雖有畜育之志。苟无頤養之方。則所育不充。本末相須。體用待協。而必合二卦。方足以達乎育德之用。滿其口實之求。是頤卦乃紹大畜之道。而更擴之以底于成也。陰之與陽。居則相需。行則相待。動則相益。靜則相慕。錯之則為配偶。雜之則成淫亂。唯禮以節之。誠以孚之。則相敬不怨。相愛不狎。此天道人情之有常也。大畜與頤陰陽雖不平均。而序列齊整。配合雖未穩妥而意志調和。正如男女之克守禮儀。不敢放蕩。而能通情愫。不至乖違。乃相安相成。以育以養。性情均協。物我同春。此易稱之為養正也。所謂養者。陰以養陽。陽亦養陰。如大畜之交相畜也。上艮下震。皆為二陰一陽。各得相養。而不相犯。其用最宜。其道頗大。唯合全卦則如是。若分爻而論。吉凶便不同。故彖辭贊其善。而爻辭多著其凶。為人情易偏。養正之道實艱。物欲難測。貞吉之占匪易。此聖人示教微意。讀者不可不審。

頤卦大用在養。而分養正與否。定其吉凶。彖辭貞吉。即所謂養正則吉也。初九朵頤凶。即所謂不能養正則凶也。故全卦爻辭。吉凶互見。而象辭則重在慎言語節飲食。以立人道大則。蓋頤之為養。固在言語飲食。言語關乎養氣。亦德業之本原。飲食關乎養生。亦性命之樞紐。古人脩養。必先斯二者。孟子曰我知言。我善養吾浩然之氣。與中庸至誠无息之道。莫不關乎言語之養。為其氣息出納。能通天地。達神明。閑邪存誠。驗辭知旨。无非以口舌之鑰。明呼吸之要。而達於養氣之功也。孔子飲食一一有度。論語十章所錄。皆關脩養之道。大學所謂心不在焉。食而不知其味。與顏子簞食瓢飲 夫子飯蔬食飲水。莫非飲食之養。甘肥傷體。飽飫倦精。亦不外以口腹之需。性情之辨。而期孚於養生之訣也。故頤卦先舉之以示例。見人道之於養務必志於正。正則合道。否則悖生。言語飲食。各有其正道。各有其生宜。一乖於前。則遺災於後。此君子必慎必節者也。夫卦辭之義。莫不本於卦。象頤以上艮下震。初動終止。內虛外實。柔悅剛從。其相須成用。實足以分善惡兩途。邪正二道。循乎性。則善而正。役乎物。則惡而邪。即在一飲一食之微。片言片語之頃。足以別乎吉凶之數。殊其悔貞之門。蓋在下卦。六二為正位。而上卦六五則非正也。內貞外悔。易之本例。故在下。有貞吉之占。而在外。則不免悔吝之應。以道言之。即謙退廉潔。慎謹樸約者。自孚貞吉之道。而得養正之功。此頤之本旨也。若貪恣浮誇。驕侈狎褻者。即不免悔吝之咎。而乖頤養之用。則變頤而成大過之象矣。苟明此理。即可知頤卦之用。與辭義之異同。亦足以覘趨避之道也。

頤卦爻辭。有異他卦。後人多未能明解。以頤卦象。原為復剝二卦合成。自二至四。三至五。皆互坤。由下言。即為復卦。由上言。則成剝卦。以初上二爻。皆陽也。而原卦上艮下震。果易其位。則變為小過。而爻位之變。則為大過。皆有相通用之義。此爻辭吉凶互見。利害各殊。大抵變為復則吉。為剝則凶。為頤則利。為大小過則害。而其不能免於變者。正以卦爻之相互。與爻位之易變耳。故自初至三爻。下卦皆凶。而自四至上爻。上卦多吉。不獨因艮止之良於用。靜反之合於道也。易之大用。以陽為體。而從陰為用。乃孚於道。蓋剛以柔行。內貞外亨。恰如天道。則所如无不利。反之則為害。頤以震在下。志於動。幸得艮之止。為之節制。始全其生。成其養。然艮亦非獨立能自養者。必先有震之動。以遂其生出之機。而後因而成之。所謂成全之德。必在初生之後也。苟未出生。何用成全。如人物之未生。何需乎養。唯其有需於養。必先已有其生。此震之用。在艮前也。不過頤之用。在養不在生。在艮不在震。為乾道大生。自有乾後。萬物早已生矣。雖後天以萬物出乎震。為生成之首。而非生之根源。正如一歲之春。萌茅發育而已。其根早已生成。其幹早已長大。則所需者。風日之和。雨露之潤。即所謂養也。既重在養。則全卦大用。多本於艮。此下卦不及上卦之吉。實有由也。然易道重人事。中爻人道所見。果截初上二陽則成純陰。非人道之正。必合天地之道。參覆載之功。而後得明生生不息之用。以全其性命。保其中和。此卦用必兼攝上初而為占也。以後天不違陰陽之合。不離往復之途。則一剝一復。天道自然。人事應之。自分趨避之異趣。而吉凶利害。亦由此以區別。故其用多取逆行。為將挽天數之窮。而孚來復之運也。自六二以上。即當由斯分明順逆之用。而見人天之合。比頤養之旨。非如他卦。六爻之辭。非同彖象者也。讀者苟細心悟之。自可瞭然指掌矣。

頤卦全體六爻。分上下卦。與陰陽爻。上有陰陽。下亦有陰陽。而皆二陰從一陽。不過上之陽在上。陰上從為逆。下之陽在下。陰下從為順。而易制以陽為主。陰倒求陽亦為逆。以易爻皆自下上行也。然在下卦之逆。為陰盛。則多凶。上卦之逆。為陽明。則多吉。陰雖多於陽。其行不一。而有盛衰之判。在下以其降而勢順。故盛。在上以其升而行艱。故衰。不外本其升降之性。與其離合之情。而別其得勢或失勢也。總之。陰必得陽。而後成其養。陽亦以得陰。而後充其養。此上下二卦。各相為養。而其順逆自殊。上以陽明在順。群陰翕服。故所養者大。而其德為吉。下以陽潛在底。群陰外包。故所養者小。而其德多凶。正如君子能養小人。而不能就小人之養。小人能服君子。而不可使君子之屈。此上下二卦之用不同也。參之蒙卦。亦與此類。一陽在顛。得養正之用。而下坎一陽在中。究勝於頤。但上阻二陰。亦有包蒙之嫌。故曰蒙。言其陽之不易達於外。而必賴諸養也。蓋陰者人之情欲。而此暱於物。陽者人之天性。獨通達於道。陰勝則乖。陽明則正。而吉凶利害。亦隨之辨焉。以頤以養正稱。聖人示教之微意。明其不正。雖養亦殺。即視夫情欲之過否。與性命之正否。而分其為頤與非頤耳。讀者審其爻辭。參之卦象。則可知其深義矣。

頤卦自二至五爻皆陰。爻辭皆以顛拂為用。即皆取倒行逆上之意。如六二顛頤拂經。六三拂頤。六四顛頤。六五拂輕。其義固同。而成用略異。唯六二既稱顛頤。復言拂經。六四則曰拂頤。此在下卦二陰爻所行有殊致也。以六二居內正位。而應上之六五。乃有顛拂二者之行。顛以倒言。拂以反言。倒者由上而下。反者由外而內。雖皆為逆。所處有不同也。六二兼之。故賅二義。六四則取顛頤。而不及拂。六三六五。則一言拂頤。一言拂經。而不及顛。因四在上卦。與六二同功。乃同有顛頤之稱。蓋本上九之下施。倒以相交。亦猶六二之倒合於初九也。六五則與六二。為上下中位之配。有居中馭外之勢。而其行以逆。乃皆言拂經。謂反乎常道也。易之常道。中位為主。今六二六五。各以求養之故。而反其例。以其初上合。是反常以從權。故曰拂經。以在正位。乃稱正。經猶正也。如布帛之經。與緯有別。如網羅之綱。與目有別也。六三非正位。而行亦反。乃但曰拂頤。不稱經。以與六五內外同功。故亦以拂稱。言六三由外反求諸初九之養。而背夫爻位下上之恆例。與六五之求養於上九。有違夫陰爻下降之原理。故皆曰拂。明其不順理成章。而重在自求口實。虛則善受。四爻皆虛。皆志求初上之實。下則求于初。上則求於上。其求同。而行不同。又以易卦大則。下卦主升。上卦主降。以下為內。上為外。由內向外為進。由外返內為退。此即一開一合。一表一裏之道。今頤上下皆逆行。唯初上兩爻為順。四陰爻則皆取顛拂之義。以致其用。要知順即正也。頤本養正為貴。四爻之逆。正以求合於正。非辭之故相貶抑也。設陰不自逆。是將與陽背馳。而失其正。更何以語於養。何以用夫頤哉。此義向來未能明解。實不知頤之為用。與傳所謂養正之義。雖日讀易。終莫得聖人立辭之旨。豈不大可慨哉。易理至深。易辭至精。未可泥一而不化。執此而忘通也。他卦皆重中位。而初上不用。頤則不然。以初上為陽。從陽即以順正。讀易者。當先知此義焉。


28 ䷛ 大過卦 ☴ 巽下 ☱ 兌上


宣聖講義

大過上兌下巽。四陽二陰。初上皆陰。中四爻為陽。恰與頤反對。而與中孚為顛倒卦。中孚上巽下兌。陽反在外。陰居中爻。以剛包柔。與頤為類。大過則與小過相似。小過上震下艮。為頤顛倒卦。四陰二陽。陰反在外。故名過。以陰內陽外。剛包柔為正。反此則非正。非正則失中。失中則過。過猶不及。凡不得中行。皆過也。而有大小之別。小過陰居外。而陽在中爻。以陽少而貴。且陽以少。而避居內。其理尚順。其過尚小。故為小過。小過猶不及也。以陽不及陰。而難與抗。勢所迫也。若大過則不然。四陽在中。陽原得時。其類已聚。其力方彊。而使受陰之束縛。甘於外侮。故曰大過。大過猶太過也。言陰侮陽太甚也。以人道言。陽猶性也。陰猶情也。性原无虧。而受情累。陷於嗜欲。不能剛斷。以保其中和。此其為過。固已甚矣。夫小民无知蠢蠢而生。營營而行。口腹是謀。玩好是欣。貪目前之佚樂。忘本來之生成。是謂之蒙。蒙非過也。若夫君子大人。明生之源。守身之真。知格致之道。習存養之行。固已充其天性。保其靈明。而忽圖僥倖之業。企偏頗之功。自安於折辱。以見侮於他人。是謂之蔽。蔽則過矣。誠以天地之道。无時不中。聖智之行。无事不通。可行可止。能汙能隆。唯吾道之所在。養吾生以安榮。厚吾德之所被。裕吾業以高崇。不以己之得失。而昧乎性命之正。不以物之好惡。而悖乎道德之公。此免過之有道也。而永執其中庸。故易以大過繼頤。實勗人蚤善其養也。養而有得。則天地生化。吾主宰之。況其下者乎。養之末臧。則性命德業。身暴棄之。況其細者乎。故傳曰不養則不可動。故受之以大過。謂失其養。必動輒得咎。自不免於大過矣。而人之恆情。易與為惡。偶一未慎。罪尤集焉。聖人欲人之先求无過。苟不幸而有過。則求有以改之。乃示人以大過。此卦名之微意也。

大過以陽多陰少。陽被陰包。內剛外柔。中彊表弱。以卦象言。初下二爻。居始終之位。而皆柔弱闔昧。是本末與中間不調。雖有中堅。无由施展。而以陽屈於陰。彊而不用。剛反似柔。順而自逆。其行固利。其所至難合。乃與中孚相反。而見陽之有過。過而失當。是所為難成。過而自抑。是所守難久。故傳曰大過顛也。顛有二義。一為顛覆。以本末俱弱。中節獨彊。无所憑託。无所施布。則勢有傾覆之慮。一為顛倒。以大過與中孚反。陽內陰外。倒行逆施。亦同頤之顛拂。而自逆其志趣。乃稱為顛。然易例。陽為貴。大過之顛。實由陽之過。為其多而无本。集而无用。本用皆與理數相迕。故謂之顛。如人患顛狂之疾。雖有精力。不足以成事。雖有才智。不足以運思。其貌固偉岸若勇夫。其行反旁皇似懦者。是以名為顛耳。且大過上兌下巽。二者皆柔。巽順而兌說。合之則上希流澤。下盪風氣。行而難止。集而易散。以澤有決口。而洩於外。風多飛揚。而委於內。由卦情言。兌為水澤。巽乃風木。水當潤木。以在下為宜。今反而居上。乃成浸沒之象。此所以與中孚異也。以爻情言。陽樂就陰。女樂近男。二卦各二陽一陰。陽奇反多。陰偶反少。兩情難協。內外相妒。此與頤恰相反。而失其養正之道也。既乖于中和之義。復失其養正之方。其行有不顛連。其至有不顛沛者乎。則大過之顛。雖由過中違道所致。實亦卦爻象之所為也。夫頤已明其用。在陰能從陽。而陽亦能涵陰。交相為養。不失其道。今大過乃與之反。陽困於中。陰束於表。本末不力。情志以離。是其不及頤已多。而與人道。亦有乖異。蓋全卦中間四爻皆陽。剛柔不協。首尾雖陰。而勢難合。此大過之名。純責在剛柔之不相濟也。然卦雖以過稱。而用卻有利。則由時地之合。與體用之宜。本來道用。以陰用陽。內剛外柔。適孚大則。故大過雖過。非終不可用也。且有亨利之占。為四陽在中。得乾之行健。乃備中二德。唯以本末弱。失元貞之用。此觀卦爻亦可知者。

大過之名。以與小過同類。而皆夫其中和。乃曰過。謂過於中行也。雷風相薄。山川通氣。在伏羲八卦方位。四卦居四隅。恰相對相比。即艮與震在北。兌與巽在南。北陰也。親於地。故艮震分列坤左右。南陽也。親於天。故兌巽分居乾東西。此四隅守位。各據一方。不相連也。而文王八卦方位則異是。坎離既代乾坤。兌震乃分左右。艮與震近而在北。巽與離鄰而居南。而又相夾乎震。以與乾坤對。故四卦乃變為二正二隅。此後天之情。有別於先天者也。由先天言。四隅對立。无所謂過。由後天言。變其守方。或近或遠。或正或邪。所交不同。乃有過稱。過者本其情性。而不得其正。依其體用。而不得其中。斯為過矣。蓋陰陽相爭。剛柔相盪。一乖於和。乃成其過。如雷山小過。震下交艮也。澤風大過。兌遙接震也。皆以震為之用。謂震志於動。動必以和。和則得中。今小過動而不和。以艮止不承其動也。雖動无功。而猶得震之彊於外。故曰小過。即不及之意。若大過。以兌爻巽。无失其正。又不得震之應。而變為巽。二陰相盪。乃成大過。謂過甚也。以重陰侮陽。不得中和耳。若反是。則變矣。反小過則為頤。以艮止與震動相應。而就於正。此頤之以養正稱也。反大過則為中孚。以巽行於上。兌悅於下。兩德相協。而克得其正。此中孚以中和為用也。故四卦之合也。視乎得正與否。為過與中和之辨。頤得震之正位在下。中孚得巽之正位在上。乃合於道。以下為本體。上為德用。本體不正。德用以乖。大小過之稱。實由本體之失正耳。故在先天无所謂過。而過之成。必因後天。此大小過之名。不獨關於爻位陰陽之顛倒。剛柔之錯落矣。夫大過上兌下巽。澤流而散。上下違行。有類於訟。訟以天水相違而成訟。大過以澤風相失而成過。皆悖乎常情。失其正守。乃致之。天水之違。由於剛險不投。澤風之失。由於順悅過當。其弊皆在於偏。偏則不正。不正則不安。不安則傾。傾則倒。此傳稱為顛也。不有其本。奚免於顛。下失其正位。則上之德用不足言。而大過中孚之異。即在此本固與否之辨。非謂爻位之異。足以為過已也。

大過之顛。不獨因中孚之反頤之錯而來。實以陰爻在外。包束陽剛。其行相背。陽伏於中。則內難自守。陰包於表。則物恆自肆。乃性情不得其正之象。在頤卦上四爻皆取顛拂為用。其所行以逆而得正。則以陽在表也。大過之顛。是彊陽以從陰。故頤為養正。而大過即過矣。小過因陽之弱。其失也小。大過因陽之盛。其失也大。大小指陽。陽多為大。得勢。亦為大。如頤之稱大是其例。而大過由陽之失宜。用之不當。究繫乎天數。以天道无常。二氣流薄。互為消長。大過陽雖盛於中。不得宣於表。雖集於內。不得固于初。終乃自幹於過失。正如日月之食。不得保其光明。然為人所見。為世所覩。比之君子之過。非一誤到底。苟自省而不憚改。即過仍可返於善。所謂改者。反其上下。而還於中孚。是在明情性之殊。別體用之異。而勵其行耳。即大過顛也一語。不獨示天道之差式。且將以勗人事之改悔也。改者革舊之謂。悔者返貞之謂。革舊即晉於道。返貞即正於性。性道之不忒。則德業由之而大。是大過將由顛而達于大功也歟。故大過之名。聖人所以示天道。而顛也之義。聖人所以勗人道。顛即逆也。易道逆數也。逆數則順乎道。逆天則順乎人。此顛字宜重視之也。顛雖反經。而用之當。反災為祥。易人以天。脩持之訣。首重逆行。亦此意也。蓋順而致之者。天數之正。反而還之者。天數之奇。人生而有情。因欲而多嗜。此即順以致之者。人脩而明性。因性而歸真。此即反而還之者。天无常而有常。以窮則變。變則復也。人亦法之。當其中孚。則順以致之。當其大過。則反以還之。此人道與天道之用有異也。君子明其故。遂與時偕行。而不為時所棄。承天共詣。而不為天所妨。故能獨行中道。永保太和。以盡其情性。而建於德業。觀於大過。即可知其所先務矣。或以大過幹時之過。不良於行。是拘於天。囿於時。不克自立者也。大過豈无用哉。天之有過。旋自覆焉。人之有過。速自悔焉。唯君子恆因過以成其德。小人之過。則未能也。不獨不克反過為中。或更因中而循至於過。為小人之反中庸也。君子中庸。故反大過。小人反中庸。故始終於過。是因過之反否。而可辨乎君子小人之行。大過之用亦大矣哉。此大過之占有亨利之德。係指君子言也。君子善用大過之顛。而審於中孚之得時。頤之養正。乃能反過以成其德。以達其亨利之行。讀者當於此細思之。


大過。棟撓。利有攸往。亨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過彖辭。明全卦之用也。大過初上兩爻皆陰。二三四五爻皆陽。陽道實。陰道虛。實者堅固。虛者柔弱。始末不充。如棟梁之材。而本末纖脆。徒隆其中段。故曰棟橈。撓曲也。彎也。委曲不能自直。彎屈不能自伸。則為橈。以其不盈也。凡物不盈。或曰朒。或曰橈。皆不充不足之辭。大過中隆。正如棟梁在屋之脊。肩諸椽瓦。以支承全屋。而初上皆弱。正如棟之首尾纖薄。不克稱其用。使棟自曲。使屋脊自彎。故比之棟橈。且橈者有所累也。如攪擾之意。棟原大材。而受本未纖削之累。致不任其職。是本末為中段之累。而中段遭本末之攪擾。不克自持。乃曰橈。又橈者對隆與直言。又對正與幹言。隆則高。而橈則卑。直則立。而橈則倚。正則莊。而橈則偏邪。幹則固。而橈則窳敝。是棟之橈。乃變才為不才。良為不良。用為不用。全為不全。則棟橈云者。有惜於棟。而見卦之所以名大過也。蓋若易其初上之陰。變以本末之剛。則大過為乾。而成行健之德。備大始大生之道。更何至稱為過哉。今以過稱。足見其異夫乾健。失其陽剛。而困於陰柔。苦於屈辱。足為中四陽之惜。而可知橈之非宜矣。然所謂橈者。非全卦之謂。乃本末之指。其中四陽。固聯而成用。隆而不屈。堅而不潰。此中堅之象。實有可憑之資。而內固之情。猶有可用之利。蓋兌巽雖柔弱。而合則陽爻多於陰。苟善用之。仍可體乾行健之德。推坤行地之功。故曰利有攸往。就兌巽卦言。兌為說澤。巽為順風。澤沛風行。其勢至易。且中集剛爻。无羼於陰。內互乾卦。外互震艮。內健而外能動能止。則其利於行也。理數使然。此利有攸往。明道之用。剛以柔行。上善若水。君子之德如風。風與水偕。其行至快。乃占為亨。亨者陽剛之德所見也。如日之夏。萬物繁茂。氣之所合。志之所達。情之所孚。物之所得。時之所宜。固无不亨。亨且利矣。本乾之德。而孚於中正。以中四陽仍乾也。雖利屬攸往。而亨徧一切。可見大過之用。有可為也。雖本末不稱。遭其屈辱。而中堅獨著。仍可濟也。此君子因過成德之所由也。


彖曰。大過。大者過也。棟橈本末弱也。剛過而中。巽而說。行利有攸往。乃亨。大過之時大矣哉。


宣聖講義

此釋彖辭之義。及大過之用也。大過以陽之過為象。陽大陰小。故曰大者過也。陽四爻聯居卦中。本乾之德。應為无過。而以初上二陰束於外。陽不得布。自伏於中。遂成過。過猶失也。又以陽多於陰。不得平均。亦過也。又以陽奇陰偶。今反倍於陰。與頤相反。亦過也。是大過之名。責在陽之過失。過失者。不得中行也。太過不及也。大過猶太過。言陽見侮於陰。剛而不自彊。堅而不自決。是自受其過。而陰反包圍之。玩弄之。背于天道。乖於氣數。是已甚也。故大過由陽言。謂之過失。由陰言。謂之過甚。陽不自尊。是失之懦。陰不自下。是失之虐。陰虛陽實。陽尊陰卑。以陽聽於陰。彊從於弱。大屈於小。中位徇於兩端。乃成大過。而易教重責陽。故曰大者過也。若就人事言。大即彊盛之意。主賓異視。主之彊盛。應寬恕待人。人之彊盛。應謙和待人。是二者之用不同也。大過以陽為主。陰為賓。陽眾而不能彊。陰小而不能弱。交相陵逼。是皆過也。而道重自返。故仍責陽之失。而見過之由來不在外也。棟橈以初上陰爻。不與中稱。初為本。上為末。故曰本末弱。言大過。僅中四爻彊耳。中四爻皆陽。有過於陰。而受其過。故曰剛過。陽在卦中。又得上下中位。中爻中位皆剛。故曰剛過而中。即剛過多。而在中之意。此中字有要義。以卦重中位。人重中爻。有其中而後可推之外。誠於中。而後可施於四體。是大過因陽得中。而占亨利。君子以之而自守不辱。遯世无悶。獨立无懼也。中者道體。天下之大本。不失中。則雖過亦无害。以能中。即可免於過。是因大過。足反於中孚也。大過中孚。不過一顛倒耳。顛倒之後。大過即中孚。是則傳稱大過顛也一語。乃勗人自返。以充其中。而復於中孚耳。故全卦大用。包在剛過。而中四字。而君子因之自立。以終免於過矣。卦合兌巽。故曰巽而說。巽順而風善變。說言而澤善流。故曰行利有攸往。以二卦本德。實便於行也。有守者始能行。大過得中能守。乃利於行。因行而後亨。以道在傳布推行也。故曰乃亨。乃字根諸上三語來。以大過利於行而成其亨也。蓋本乾之行健。以推于四方。則本末雖弱。中足以提攜之。促進之。衍化之。使返於中孚也。是大過雖失中道。而因陽在中。仍能復於中行。此重在人之善應天時也。故總結曰。大過之時大矣哉。以大過者。由時而成。而返於中孚。亦必因時而改易。時者天道。知時應時。則在人事。大過之時。以人為先。人爻皆陽。斯能本行健之德。而與時偕行。以中四爻上下皆互乾也。此時字與乾卦辭時字相應。時固屬天。君子明時。故能應天。以達其德。以成其道。故能藏而行。屈而伸。窮而通。不中而至於中也。


象曰。澤滅木。大過。君子以獨立不懼。遯世无悶。


宣聖講義

此釋大過卦象。並指明人道之所宜也。大過之用。以過而仍歸於正。不在過。而在能因過成德。象辭明揭此旨。以見人道之因時制宜。因變反正。因過而復于中和。實有其方也。大過上兌下巽。水在木上。而陰涵陽。如澤之浸沒木也。滅猶沒也。已見前釋噬嗑卦辭。亦明其合之難也。所謂合者必先和。和先中。不中不和。則何能合。噬嗑以剛柔失位。而上下兩陽不相協。故初上爻辭。皆有滅其身體之喻。大過亦陰包乎陽。上下兩陰。不得相應。而成澤水滅木之象。其稱滅同。其所以滅者有別。而滅者沒也。不必作覆滅講。如湮沒之類。皆滅也。謂蒙蔽之。束縛之。拘囚之。壓抑之。皆不得出入自如。行止自在。乃稱為滅。如水之沒物。水面不見其形。雖未必即敗朽損壞。以致於亡或化。而其用不得復彰。其才已同廢置。故謂之滅。言如滅人之國。雖不盡戕其人民。而人民已厭厭无生氣。如滅人之家。雖不必盡戮其僕隸。而僕隸已懵懵无所歸。是滅之之禍。有不可勝言者也。大過兌上於巽。澤沒其木。本相生之屬。成相滅之果。實為二氣失其平均。而不克合也。斯名大過。謂過失非小。而陽不能勝陰。生不能勝殺。其過乃出於天數。有非人所能免。唯君子則知其先幾。察其時宜。則因天道之過。而自求返于中和。故獨立不懼。遯世无悶。蓋知其不可彊合。則寧獨立无所畏懼。知其不能見用。則寧遯世无所悶憤。此君子因時成德。順天行道之大則也。夫大過陽為陰包。中為外迫。雖眾而无所用武。雖集而无處展足。拘拘群丑之內。厄厄時地之非。既不能彊。去其外侮。復不得懦。以聽之天命。則唯有守貞不二。潛形以臧。故獨立不懼。以中可守也。遯世无悶。以時不宜也。君子出必以正。行必以時。志在中和。德先誠正。道首格致。一以貫之。不違於性情而已。故因大過。而能自返於中孚。自養於頤。不畏澤之滅木。而終培木成材。不憂陰之侮陽。而終保陽不損。不慮世來迫我。而遠遯以避其爭。不懼人來脅我。而獨立以全其本。此君子之行。固无不宜。彖辭所謂大過之時大矣哉。以君子之行證之。即可見其時用之大。有非他卦所及矣。


初六。藉用白茅。无咎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過初六爻辭也。白茅已見泰否二卦。乃古人重敬且常用之物。取其潔白。而適時生成。又得之甚易。凡祭祀賓客。交際餽送。皆用之以承物。或包束之。詩所謂白茅純束之類。不獨此也。人之交往。多本情志之投洽。不必男女間。即朋友親族。亦因相得有合。而後往來繁密。白茅取其柔潤潔淨。以象人之坦白和易。至於祭祀。更藉以表誠敬向慕之意。故用之承祭品。而泰否二卦。因天地之分合。有象於陰陽之離合。剛柔之配對。故爻辭以拔茅為喻。茅春生秋拔。與時相應。大過因時制宜。亦取白茅之用。為巽之一柔。能與二剛互交。而成分合之用。對待之需也。陰以承陽。亦包束之象。大過陽在中。故曰藉用白茅。言一陰在下。如白茅之為墊也。而巽為柔木。又象茅草。既有所用。則莫如白茅之易得。且潔淨柔和也。藉者有承墊之意。亦有憑借之意。謂初六在下。本非大用。不過為承墊或憑借之備。易道重陽。而陽必以陰調和之。初六白茅。正以啟九二之楊稊也。一柔承二剛。其德為過。而非初六之咎。為陽自過。陰不任其責。且有白茅承藉之功。故占无咎。蓋易例以用之者為主。被用者為賓。白茅之用在二三爻。其承藉之功。不因二三爻之過。而有所減。是以仍占无咎。足見役物而有過。物不任其咎。使人而有過。人不任其咎。君子返求諸己。不得以物之害而絕物。以人之非而責人。故重在格物。物格知至。始明物我之情。而得中和之道。則大過之過不在物。而在用物者。仁人不過乎物。孝子不過乎物。乃能成其仁人孝子。若過而用之。將何以稱仁孝哉。初六大過之始。而辭以白茅為喻。明過之不屬於物也。大過承頤養之後。易為物欲所誘。故初六以之自儆。欲明過之所屬。而速自反省耳。


象曰。藉用白茅。柔在下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白茅柔木。初六下爻。故曰柔在下。明物之與時地應也。初六本巽下爻。一陰初變。易乾為坤。柔能勝剛。而見其巽順之德。乃取白茅之喻。而柔在下也句。含頗深義。謂二剛在中。其下為柔。即彖辭所謂本弱也。本弱。則幹不能獨彊。柔在下。則中二剛不得自固。乃成為過。此就下卦言。已見其過。矧合上卦。而上亦弱。共配成棟橈之象者乎。此大過之由來。全在上下之柔。而中剛不能糾正之。順以成其過。唯君子乃反以改之。因過而終反於中孚。所謂反者。陽反在上下。而陰反在中也。故中孚為中和之道。以本末皆固。頤卦亦然。頤之變為小過。正見其本末內外之剛柔異耳。是柔在下。雖初爻之象。即全卦之情。不過就初六一爻言。則无咎耳。柔以在下。更何咎哉。


九二。枯楊生稊。老夫得其女妻。无不利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過九二爻辭也。大過以陰陽不得其平。故為過。陰陽之屬於人以男女為最明。男女之合。乃為夫婦。巽兌二卦。一長女。一少女。合為大過。則分一陰一陽。內卦為女。外卦為男。而以二五二爻為主位。在九二以內卦正位。有類於男之娶女。是變巽為老夫。而得兌之少女為妻也。在九五恰與之反。外卦正位。男乃主之。故九五為老婦得少男為夫。是變兌為少男。而以配巽之老婦也。一老一少。互為配偶。正由於不得其平。而後彊合之耳。以大過陽多而不得展布。陰勝而不能保守。互求其合而不相當。雖得所配。實非其偶。妻者齊也。齊而不齊。是彊合也。夫者扶也。扶而不扶。是亂交也。老夫少妻。為乖於內。老婦少夫。為淫於外。皆失也。而卦爻乃因過以成用。故取之以為喻。不必有其事也。九二宜柔。而以剛勝。陽加於陰。故老夫得其女妻。為過在陽。而陰不能引之以正。雖得其位。不免於過。巽木在下。柔而得中。故為楊。楊性柔而樹高。宜於水澤之傍。以本弱。則為枯楊。為无本之木。不能久榮也。而以遇陽來乘陰。又得正位。陽主生。故有生稊之象。稊猶枝節也。本幹已枯。而枝節重生。言大過九二雖失初爻之本根。而得二三之生枝。故曰枯楊生稊。而老夫少妻。亦如楊之生稊。老幹新枝。以續其生息之用。是因過而成德。因時而致功之意。故占无不利。謂九二所合雖非偶。所用雖非常。而以時地之宜。乃成權變之道。以體乾大生之德。則雖枯於前。而復榮於今。以本異柔順之情。則雖失其偶。而仍合於女。是因過以相就。而竟獲其利矣。无不利者。甚稱九二之能用中。而蓋其前愆。勉其晚節。如枯楊既有稊矣。則生機不息。老夫既有妻矣。則嗣續不絕。其所為利固大。推之於他用。亦无不宜。此由九二以陽得中。而能協於陰。雖若有過。仍不失其合。雖若滅於澤。仍有續生枝節之功。是過而能復于中和之意也。


象曰。老夫女妻。過以相與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明爻辭之義。以九二因過而有合。因時而復興。與枯楊重生枝。老夫重娶婦相類。其能至此者。因九二得正位。且逢剛德。剛健中正。乃乾之德。陰不能違。而勉與合。合則有功。此无不利。全在陰之能合陽也。故曰過以相與。謂雖過而以情相與。終不失其利。夫過而能相與有合。尚為利。不過者。其利可勝言哉。二五兩爻之能生有合。皆由於中正之位。時地之宜。剛健之德。權變之道。讀者審於此義。足以因時應變。无往不利矣。


九三。棟橈。凶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過九三爻辭也。大過九三居內卦之終。而重剛不得正位。以陽居中爻。原如棟【dòng,《說文》:棟,極也。從木,東聲。屋內至中至高之處亦曰阿,俗謂之正樑。虞注:“正中曰棟。”】木。而下與初應。失本根之輔。如棟之橈【ráo,《說文》:橈,曲木。】。與彖辭同。九三九四皆在中爻。皆以剛而有棟梁之象。而兩爻不同。九四為棟隆。九三為棟橈。則以九三屬下卦。九四屬上卦。下為巽。初爻弱。故成棟橈之象。上為兌。上爻弱。有異於下卦。且與之反。故九三為橈。九四反為隆。隆與橈相對。一剛一柔。一盈一絀。而吉凶亦隨之異。然全卦之象。以初上之柔。成本末俱弱之象。而有棟橈之稱。今九三亦云棟橈。是九三之用。即全卦之用。而彖辭之義。即九三爻辭之義也。不過爻異於卦。全卦雖稱棟橈。實由初上二爻之柔弱。而爻辭之棟橈。不在初爻。卻在中堅之九三。是讀易者不易明解處。蓋初爻不成棟。无所謂橈。二爻得正位。亦无橈象。唯三爻重剛不正。又居中爻。下无所本。乃孚棟橈之稱。橈者曲也。重剛者反為柔。且三五同功異位。三原多凶。在乾九三。以純剛。而不免於乾惕若厲之戒。可見九三之地不易居。時不易為。各卦皆然。而大過尤甚。以大過本因剛過。而九三為全卦最剛之爻。九三皆剛。且賅太少二陽。類九三者。唯九五。而五為正位。為中數。雖重剛而得中正之德。故不常見其過。此九三之過。非他爻所比類者也。大過吉凶。以過為辨。過而不反。則凶。知過而復於中正。則吉。九三之凶。因其過也。棟橈固凶。即不橈亦少吉。人道主中和。不中則偏。不和則亂。九三失中和之道。故多凶。況以本弱而成棟橈之象乎。爻辭雖簡。明其用之不宜。時之不當。祇一語即足盡之。而九三之棟橈。因此亦與彖辭異。彖包全卦。故吉凶互見。而用尚廣。九三限於一爻。故祗言其凶。而可見其用之非時矣。


象曰。棟橈之凶。不可以有輔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九三雖在中爻。而屬巽之終。剛見於終。亦與乾上九相似。乾上九貴而无位。高而无民。賢人在下位而无輔。是以有悔。大過九三不及乾已多。而无輔則同。蓋下卦以初為基。九三不與六應。而中間九二。是重剛不得與陰協。居上不得與下合。故成无輔之象。輔字即協助之意。不得合。將誰助。九二以得位而有合。九三則失之。陰陽既不齊。且无所合。孤立无友。孑居无偶。是九三之象。而占凶也。然釋文不曰无輔。而曰不可以有輔。其用意宛折。實以九三之過在本身也。雖棟橈由於初爻之弱。而无輔則非初爻之不可與合。以初為陰。陰樂近陽。初與九二。固已彊合。而為老夫女妻之偶。至九三重剛。初不易近。陰不得就。乃為不可有輔之情。非真无輔也。大過之成。以剛過也。過則難齊。不齊則難合。九二尚可彊合。九三已拒人千里。雖彊之不可。是无輔者。以不可有也。不可有者。九三徇過。既不可輔。亦不當輔。如傅虎以翼。其傷更多。此不可二字。實含深意。言其勢不可輔。其情亦不可以有輔。唯有任其孤孑而已。又九三互乾之中爻。有獨立无親之象。猶君稱寡人。以其不易敵體相配合也。九二九五。尚得不齊之偶。九三九四。則无可偶。九四尚有上位之應。九三則无可應。故九三之凶。實以不可有輔而來。亦即全卦象辭所稱。以獨立遯世為宜。不當彊求合於外。期輔於上下。而自遭其凶。為棟

既橈。則宜順其曲以圖全。不可違於時以召侮。此善用九三者。仍有安全之道在也。過之所成。必由己之未察。苟知其過。終可復于中和。由九三以進於九四。凶者變為吉。橈者變為隆。无輔者變為有輔。是不合已變而合矣。為兌之悅澤。能返乎乾。而非如巽之出乎乾也。一進一退。可見陰陽消息之機。亦可占行止吉凶之道。苟就八卦方位觀之。則可得其究竟。而爻辭之由來。正在此卦爻方位中。細繹之。足明聖人設辭之精。及推測天道。因應時變。皆於此可以瞭然指掌矣。


九四。棟隆吉。有他吝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過九四爻辭也。大過全卦。以棟橈為喻。明其本末皆弱也。而至九四。反稱棟隆。此義人多未明。若謂九四在中。則中四爻皆陽。若謂九四係中爻。在上下卦之交。則九三亦應為隆。而九三則仍稱棟橈。獨九四乃變橈為隆。是可知隆字非關陽在中也。全卦皆以橈稱。九四不得獨隆。況九四與二三五四爻連接皆陽。始有棟之象。而橈字特指初上兩爻之陰。是隆與橈不因陽言。亦非以九四一陽而稱隆也。蓋辭之以隆稱者。實由九四為上卦之始。與九三分界。順而推之。九三為內卦之終。即巽之末。九四為外卦之始。即兌之初。以序言之。爻之始。以變言之。即六爻之始。變其內外。反其上下。是大過易為中孚。而卦象亦異。辭因乃殊。中爻反為下。初爻反為中。故棟橈反為隆。而凶反為吉。此凡六爻卦皆有之變例。唯大過為最明。則以巽兌之卦。陰陽爻分明。而大過與中孚。實由此一轉移耳。九三為橈。是大過之本用。九四為隆。則中孚之客用。九三為凶。是大過之正占。九四為吉。則中孚之協占。君子有過。貴能速改。過改則復于中和。大過變則還於中孚。此易教示人改過之微義。而辭特表出之。以見過之不可怙也。夫九四固大過中爻。而因善改。乃獲孚于吉。可見天道予人自新之機。固不限於數。所貴人能早覺耳。棟猶是也。以反而就下。本未既實。橈轉而隆。豈非善拋成見。改過不吝者乎。唯君子能之。小人或未逮也。故爻辭既斷其吉。復繼之有他吝一語。蓋恆人之情。多文其過。而不自責。甚者怙惡不悛。更益其過。求其不吝改悔。鮮矣。是有他吝者。聖人深慮之詞。而亦以大過卦。固難免於過。雖在九四。已有自新之機。猶恐囿於習慣。沾於情慾。困於物好。蔽於僻近。從流下而忘返。逐汙溷而不拔。是以有他吝之占。謂其聰明易塞。行止靡固。則順於兌澤之浸潤。而隨諸巽風之飄流。則終於過。而不克復於中孚。故曰有他吝。他指物。心之官主思。不思則蔽於物。耳目手足。五官百體。皆物也。物交物。焉有不自蔽者哉。因其蔽而陷於吝。是將棄其中孚之吉。而仍困於大過之凶。則雖有隆吉之占。亦无解於橈凶之厄。所謂吝者。人自吝之。而不改過。天亦吝之而不予以福矣。君子知吉凶禍福雖降自天。實召諸人。故恆自反責己。改過不吝。吉人天相。此之謂也。


象曰。隆棟之吉。不橈乎下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棟橈而變棟隆。義已見前。不橈乎下一語。人亦多不解。九三棟橈。釋文稱為不可以有輔。以下卦初爻為陰。不與陽輔。為陽自升。不肯下而接於陰。陰乃自降。升降背馳。故曰不可有輔。而九四反以陽居下。為兌初爻。陽本上升。今自下而與眾親。恰與九三相反。是不有輔變為多助。高以就下。陽以就陰。下既實矣。本乃固矣。故曰不橈乎下。此乃益卦損上益下之義。亦與乾九四或躍在淵之象相類。蓋爻位為陰者降。一升一降。相與協濟。乃成平均。平則不傾。均則不偏。是稱棟隆而占吉。雖全卦下虛。而稱不橈乎下。橈對隆言。棟隆在上而下亦不橈。乃有此占。然不橈者。非卦之不橈。乃爻之用使不橈耳。謂九四原屬上卦。今反變為初爻。是初之爻。因九四用變而反隆。正如在上位者。因民困窮。而善濟之。因下空乏。而善給之。其下既充。其本以固。是不橈者。實由九四之善用致之也。故釋文稱之為不橈乎下。意若曰不使其下之橈耳。蓋九四既協棟隆之吉占。是已由其善實其下。而後得隆吉也。若如九二九三。徒自充實。而不顧其下之虛弱。則仍為棟橈。而不得以隆稱。既有棟隆之稱。實因九四之變中孚。易上以下。此中奧妙。有關治平之功。天子不獨富。官府不獨肥。高者下之。盈者絀之。以劑于平。斯為上治。故九四之吉。乃變大過為中孚之用。雖卦未變。爻用變也。雖全卦不免棟橈之咎。而九四獨得棟隆之稱。可見君子之治。貴能以人濟天之窮也。橈猶弱也。不橈乎下。即不弱其下之意。以九四不弱之也。苟合全卦觀之。則此一爻之變易。實關乎人道之大者。改過遷善。以復中和。莫不由此一爻之用。而身心脩養之道。亦在其中。讀者但合中孚卦象參看。即可明其妙用矣。自來解釋此爻。多以隆橈二字。前後不符。勉彊附會。實乖原意。而易旨重在明人道。人事足以順應天時。在內在外。其用不同。居上居下。其行不一。苟細繹九四爻辭之義。即可知君子濟時達變之道矣。


九五。枯楊生華。老婦得其士夫。无咎无譽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過九五爻辭也。九五居上卦中位。與九二對。唯九二以巽在內。得兌少女為配。有類于老夫少妻。九五以兌在外。得巽為配。有類於老婦少夫。蓋二卦分言之皆為女。合則變為一男一女。在外陽主之。故為士夫。在內陰主之。故為老婦。實則一老一少而已。異為長女。兌為少女。皆非男子。而爻辭分別陰陽。九二陰位。陽來乘之。故此於老夫。而兌原少女。九五陽爻陽位。陰來接之。故比於士夫。而巽反為老婦。此義已詳九二爻。枯者因其衰老。陽至此正盛。故陰稱老。與九二以陰盛而稱老夫。其義相對。陰陽一夫婦也。老少一盛衰也。地之所在。時亦隨之。因陰老衰之時。乃成老婦少夫之象。生華者。陰衰喜得陽也。與稊微別。生稊以陽衰老。得陰濟之。稊在下。如根旁新芽。比陰之生育。華則在枝頭。如枝之開花。比陽之發揚。其本則皆衰老。故皆曰枯楊。且楊為柔木。取巽之象。巽在下。如本之根幹。兌在上。如木之芽花。一舊一新。生雖同地。而所以生。不同也。一老一少。居雖同處。而所以生存。亦不同也。故在九二。陽得陰。而无不利。以老夫少妻。雖不齊。究无害。而在九五。陰得陽。則不同。老婦士夫。既不齊。且非偶。是不可也。徒以陽尚穉。不與抗。乃免於咎。而亦无所稱道。故曰无咎无譽。

夫老婦士夫。女狎少男。由女言之為丑。由男言之為辱。丑且辱焉。復何譽哉。縱不召訕笑。亦非可誇讚於人者。是不徒无譽可求。恐反以滋非議。則无譽二字。明其不卹人言。而未遑顧其名譽矣。推而言之。不齊之偶。不平之合。不適於道之行。不孚於理之事。皆有恥辱之來。而召侮慢之至。苟已幸而免於咎戾。更求稱譽。其可得乎。无咎无譽。不過以九五得位當時。人莫加以罪責而已。豈終止无咎无譽哉。在位而有苟且之行。居尊而有猥褻之舉。名正而不正。有分而不安於分。是皆大過九五之類。乘時所宜。可免於禍。一旦失勢。必逢其災。故爻辭以枯楊之華為喻。明其榮不久。而辱且至。暫免於咎。而終有過。大過諸爻皆有過。以得時位者。可暫利。否則凶。唯有知過速改。反其所為。則底于中道。此九四之獨以棟隆而占吉也。


象曰。枯楊生華。何可久也。老婦士夫。亦可丑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九五雖在正位。已臨上六。進至上六。則時易事遷。而氣數且變。是九五乘時當位。為暫非久。故以枯楊之華。喻不能久有其榮。又如老婦雖得士夫。不能久居於室。皆因大過係時用之宜。失時則不可為。彖辭稱大過之時大矣哉。足見全卦大用。在一時字。小人得志。莫非時之所為。因過成用。莫非時之所致。九五以正位而得合。惜其不久。正如枯楊之花。終必萎敗。故釋文歎其不可久留。又以楊花輕而易散。雖榮盛一時。不幾日即飄揚靡定。可藉以明大過九五之時用雖盛。亦无幾時耳。老婦士夫。顛倒陰陽。易其常道。又非老夫女妻可比。蓋以陰從陽者順。以陽聽陰者逆。逆則不道。名不正言不順之謂也。故爻辭稱其无譽。而釋文明明言其可丑。詩云。中冓之言。不可道也。所可道也。言之丑也。謂關猥邪之行。不足以對人言耳。老婦士夫。豈誠不得已而為之者歟。陰老則殺。女老則閉。天道以陽生。以陰殺。人道以壯育。以衰敗。老夫尚不宜於生育。況老婦乎。男女居室。第一要義為生子。以嗣續祖先耳。老婦士夫。既非生育之謀。實同淫亂之行。此釋文稱為可丑。固寓懲戒之意。亦由其背天道。姦人倫。有乖夫易教之旨耳。易教大則。以一陰一陽之謂道。一語開其端。所謂一者。不獨數量。亦分量也。老少多寡皆不平。不平即不可合。雖彊合之。終害於道。故易卦以陰陽平均為吉。如泰既濟是也。人生所宜。道行所始。德業所立。莫不以此為基。苟乖此例。則為逆生。大過之過。亦即在此逆宇。故傳曰大過顛也。頤顛而為大過。大過反正而成中孚。斯易教一貫之深義也。讀者識之。


上六。過涉滅頂。凶。无咎。


宣聖講義

此大過上六爻辭也。上六居全卦之終。當兌之上爻。位高而地盡。用竭而時窮。乃大過之竟。將反而變為下也。大過全卦。以崇高之象。有棟梁之喻。而因初上二爻之陰。乃成橈弱之勢。上六既屬柔弱之地。又遭窮盡之時。雖在位。其用反沈淪於下。為全卦兌居上。兌為澤。澤水也。性就下。而上位无可進。不得不隨流而下。故有過涉滅頂之象。其位雖高。其勢則降。其名雖進。其實則沈。其居雖隆。其行則汙。其稱雖亢。其志則卑。此雖在上爻。而有涉水滅頂之占也。且易數窮則變。大過已過。一窮必變而為不及。故在上變而沈於下。在高變而滅其首。亦即由大過變而投於坎險之意。坎繼大過。卑以承高。潛以繼飛。由上而入于水。由空而墜於淵。此因其過之極。乃不得不變為沈陷也。兌澤以水為用。所居愈高。下流愈急。所壅愈厚。潰防愈甚。為其不可高而厚也。而竟高之厚之。是過之咎。過之反。即不及。故高者反沈。厚者反滅。因其志於行。其勢不可遏止也。唯君子預防其弊。故先獨立不懼。遯世无悶。即為求免於上六。過涉滅頂之凶而已。身已臨水。則勢必涉。澤已決防。則勢必流。涉水而遇急流。處窮而逢劇變。則其遭滅頂之凶。固有所必至。而大過實屍其咎。謂不過。則不至此。今上六之滅頂。為其過也。故稱過涉。過涉亦有二義。一則因過而涉。謂初自處於過。至水不得不涉。因已无他途可行。實逼處此。不能自已。猶項羽之欲渡烏江也。一則因涉而過。謂可无涉而慢涉之。未察水之淺深。流之緩急。輕身試險。乃陷於沈沒之厄。如孺子之游大浸也。是皆謂之過涉。或過於先。或過於後。其過雖不同。而其為過則一。是皆不免滅頂之凶。求其不凶。唯有先期无過。世之涉者眾矣。苟自无過。何罹於凶。上六之凶。由於過涉。以己之過。雖凶无咎。謂其无可咎也。不得咎水之阻其行。亦不得咎時之迫其渡。更不得咎天或人為之災禍也。故曰无咎。言唯自任其咎。无他責也。在九四爻有他吝。則猶可諉於物之吝。上六之咎。无可諉矣。故稱无咎。


象曰。過涉之凶。不可咎也。


宣聖講義
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以大過上六為全卦之終。即卦用之極。大過以亨而利於行。至上六利反為害。亨反成塞。而行者有過涉滅頂之凶。此理數必至者也。過涉雖因兌澤之水。有阻於行。實由大過之過。有累於後。以陽爻四位在卦中。獨首末為陰。陽不與陰調。剛不與柔協。至上六而齟齬之情益甚。牴觸之行益昭。為陰在上。不克約束諸陽。而水在高。不克涵濡下巽。上下相厄。風水兩違。頗有類於天水違行之訟。蓋訟乾在坎上。陰與陽背馳。而大過兌在巽上。剛與柔分立。當陽爻得位之際。尚可維繫偕行。至於上六。陽已无權。陰獨在位。進則无地。唯有逐水下流。是將由大過變於坎陷之象。故有過涉滅頂之凶。以陽志升。陰志沈。中爻諸陽欲升。而上爻一陰獨沈。是陽至此不得不涉。涉則不免于沈沒。乃爻位之進退。二氣之消長。推移摩盪。乃成過涉滅頂之凶。此爻辭取以為喻。雖不必涉水。亦不限於涉水。徒以兩不相濟。界域分明。欲罷不能。以涉而滅頂。明其不可用也。在此卦爻。正如內外交疏。上下相訟。不肯同濟。勢與俱沈之象。則以其有過也。陽之過。在先不能善用。而甘於萎弱詭隨。以失其剛健中正之德。陰之過。在今不能善守。而務為漂流放蕩。以失其悅澤涵容之功。是不濟而彊涉。所以謂之過涉也。過涉之凶。既由二者之過。而皆發於本身。則其終遭滅頂之害。是雖有咎。而不可咎。謂其咎在大過全卦。非上六一爻之咎。故曰无咎。言既不可進。追其未來。又不能退。罪其已往。來往皆不可咎。亦祗曰无咎已耳。兌卦之用。原在上爻。而大過藉之為用。始成其過。則上六之咎。大過固早已甘之。欲咎唯自咎。而自咎則固不得稱大過。无咎云者。實以大過之用本无可咎也。君子明知其故。乃先求其无過。苟有過矣。則咎亦何為。此象辭重在獨立不懼。遯世无悶。期其終始不過。則不獨无咎可言。亦无滅頂之凶可憂矣。綜合全卦。均以過而為用。獨九四一爻。因自反而能孚於中孚。以轉橈為隆。化凶為吉。而仍有他吝之辭。可見无過之匪易矣。无過必无格物。格物致知。始免於過。語曰仁人不過於物。孝子不過於物。仁人孝子。能格物致知。此所以无過。此所以常保其中和。易教大義。重在反大過。以成中孚。吾所謂五十學易。可以无大過者。正謂此也。


宗主疏述

大過之用。與中孚反。與頤對。而皆為獨立卦。似乾坤坎離。不合他卦為一體。故大過小過頤中孚四卦。獨往獨來。其用无窮。雖大小過為過。不及頤中孚之得中。卻自有其適時之宜。因變之道。就卦序言。頤後繼以大過。而下篇中孚之後。繼以小過。皆先得中。而後為過。文王寓有儆人示戒之意。凡事得中則已。再進必成過。天地之大。尚不可過。況於人乎。極暑祁寒。適可而止。甚則必變。日中則昃。月滿則虧。此過之不能免。以數所至。逾限自失中矣。人之一生。有窮達。有憂樂。知其所宜。則行止皆孚中道。不知而妄為之。則行有過。止亦有過。為其非時地之合。乖理數之例。進退不以其道。則何為而不過哉。故頤貴養正。養正則可无過。然人情難抑。物欲易幹。不覺不知。遂犯於過。此頤之後。仍不免於大過也歟。

大過全卦六爻。半凶半吉。自四爻而上多為吉占。蓋本兌卦之用。得巽為之輔也。大過之過。原由兌在上。而巽在下。若反之。則成中孚。故大過下卦以巽為主。則多凶。及至上卦。以兌為主。巽反在上。是變而協於中孚之象。故多吉。凡卦六爻。皆成圓體。雖本卦兌在上。今推其始末。則四爻即變初爻。而三爻以下。反倒為上卦。如順序數之。四為初。則初又成四。是大過變而成中孚。因其主不同。則其用亦異。此卦與爻吉凶之占。往往不同也。不然。同一卦。何在下則凶。則上則吉哉。要知非在上之吉。乃在上能自反而就下耳。君子卑以自牧。在上位者。貴能下人。謙虛有容。則德日大。和易近物。則道益弘。此不獨易卜為然。凡百行止。皆宜以之為法也。故在九三。則曰不可有輔。明其不善得人也。在九四。則曰不橈乎下。明其能自卑抑也。橈者隆之反。已橈則宜隆。己隆則宜橈。九三以橈而不克隆。乃凶。九四以隆而能自橈。乃吉。此凶與吉之判。即在善自調劑與否。君子尊則不亢。卑則不屈。以底于平。故能免凶而迪吉。大過之吉凶。實關人生處世之道。讀者勿輕易看過。

大過九五與九二。象同而上下異。九二下為陰。上接眾陽。九五上為柔。下連眾剛。其行不同。故主賓相易。九二以陰為主。故有老夫少妻之喻。九五以陽為主。故有老婦土夫之稱。而皆不齊。雖配非偶。老夫少妻。陽之過也。老婦士夫。陰之乖也。既稱夫婦。可知非初昏也。既有配合。可知非外遇也。以不齊而彊之合。實違人倫之正。以失節而謀其後。更非守貞之人。是以過相交。乃大過之尤者。故爻辭取以為喻。未必實有其事也。唯二五兩爻。居內外之中。得卦位之正。有中正之分。而失中正之德。稱中正之名。而昧中止之義。此所以肇亂之道也。君子造端夫婦。王道始於人倫。今先乖其成規。毀其舊紀。將何以善其後哉。故大過取譬於此。非獨陰陽不均之象。實關綱常不整之時。風尚既差。教化乃廢。世運之敗。不僅一人休戚已也。此聖人命名大過而寓有諷剌之意也。吾嘗推大過小過之稱名。莫不由於卦中陰陽之失當。以陽包陰者正。以陰束陽者乖。大小過皆以陽屈伏幹陰。而陰反肆蕩於外。天地之序以亂。剛柔之用以淆。是以稱為過也。苟糾正其失。悔改其行。一轉易間。即孚正道。故小過反而為頤。則養正之義。大過反而為中孚。則中和之功。君子順應天時。砥礪人事。必察夫順逆之道。而審其從違之途。方足以濟天之窮。達時之變。不得一昧因循苟且。謂為尊時率天者也。聖人不究其往。但追其來。名之曰過正。所以望人之善改。改則无過。改過不吝。則奚吝哉。九四爻辭所謂有他吝者。實責其自己之不吝耳。

大過下即坎卦。坎以險稱。因過而後遇險。險由不平。因過而後失其平均。故大過之後。繼以坎。可見天道之好還矣。過則不能公平。而自履於險。坎則因其陷下。而逢迎其過。物之升愈高。其降愈下。履之憑愈崇。其傾愈危。此氣之盈虛。數之進退。以不平平之。不齊齊之而已。大過因失於過。則其繼之者。必失於不足。過則如堆土為山。超越乎平地。其勢隆甚。故有棟隆之喻。坎則如掘土為阱。深陷於地下。其勢險甚。故有險阻之喻。實則一高一下。一起一伏而已。而天道乃見其至平之理焉。不有高者。无以見其下。不有伏者。无以形其起。固一數之所成。一理之所致。而人乃因之有窮達順逆之感。天數未嘗有容心也。為高者此土。為下者亦此土。為起者此物。為伏者亦此物。君子惡其不平。乃先求其平。不自高。則可无下。不自起。則可无伏。不先自過。則何至履坎險哉。而人情恆不遑卹其後。當其過也。彌足快意。而不知險陷之隨至也。易以數示人。而必申之以教。故象辭曰君子以獨立不懼。遯世无悶。為欲其自保于平安。而不復涉險陷也。反大過則為中孚。中和之行。更何坎險之虞哉。此文王序卦微意。惜後人多未省耳。

上經第十一冊終


書名:易經證釋

楊志樂 敬錄